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经营管理
建场初期,上级没配置正式财会业务人员,财务都由场长负责审批,和基建科合在一起,实报实销。
1956年,农扬以基本建设为重点,相应进行农业生产,部份开荒种植小麦、大豆,秋收亩产不到百斤,生产没有计划。大队、中队各自量力而行,自行安排,种多少算多少,都是口头布置,上级每天统一指标。财务上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既不核算,也不反映成本,一切以改造为第一。各大队完成情况,以简单报表向农场生产科汇报。秋季,为第二年打下农业基础,采用机车大量开荒,主管单位还派来开荒大队支援,全部费用都是国家按开荒面积拨款。
1957年,农扬开始走上正轨,财务科对基层正式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财务管理核算制度,开始实施计划管理,制订实施方案,要求基层落实,认真执行。由于当时隶属劳改系统,以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全场上下都以改造取得成绩为前提。对核算与经营管理只能是在计划管理的基础上一般地实施。
1958年,是大跃进年代,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先务虚、后务实”,以虚带实。实际上是只有虚,而无实。在生产、计划、管理、经济核算方面,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个劲说大话。提出了过高的指标,下达了实际完不成计划。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盲目蛮干,造成各基层单位领导少报面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亩成本相对上升,造成核算不实。财务核算经济管理、计划生产在这特定条件下,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加上“反右”派斗争后期,又跟着干部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把刚刚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造成空架子,各项计划由于失去计划指导,使农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失。
1959年至1962年4月,合并到龙镇农场期间,财务收支,直接向龙镇农场财务科报帐。原有已开荒的大片耕地,无形中荒芜达30%以上,基本建设项目,不但全面下马,还拆除了一些刚刚建成的房屋。机械力量除留作业区一些(按作业区耕地面积配备),其余全部撤走。一切生产用库存物资,牲畜、大部拉走。劳动力(犯人)易地作业,干部调离。把好端端的一个初具规模的农场,搞得“支离破碎”,一下子变成萧条、冷落。
1962年,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上级又指示重建引龙河农场,并将原北部朝阳农场土地面积全部划归农场,恢复建制。当年大兴土木,重新开荒,大量投资,扩大经营范围,完善财经制度,恢复财务科,下设分场,配置会计、出纳人员,进行二级管理一级核算制,根据核算需要,财务科又没成本、财务、基建、固定资产、材料、计划管理等科目,配备财务人员,分工管理,初步健全了核算工作,并制订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在以后的9年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陆续颁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财经纪律,这就给农场在财务管理上,充实了内容。建场初期,由于财会人员比较缺少,因此核算工作长期处在限于收支算大帐,基层单位停留在向农场实行报帐制上,这是最原始的财务管理方法,它远远地不能适应70年代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现象,建立了农场,分场。名符其实的二级管理二级核算体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了“成本计算规程”
“材料物资领发和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及调拨制度”,还制定了人、畜、机三力各项作业日定额,机车三率及拆合系数计算等,并在职工中实行评工记分制度,奖勤罚懒,实行产量工资,三包一奖四固定等一系列措施。在贯彻执行这些制度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是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至此,农场财务管理体制基本确立,财会队伍初步形成,核算工作有章可循,经营管理工作正朝着正规、健康的方向大步迈进。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场各条战线,都受到波及,财务科长石介如,以莫须有的罪名,横遭批判,罢官、监禁,直至1968年被迫害致死。其他财会人员,程度不同受到株连,批判,工作陷于瘫痪。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视为对职工的管、卡、压而被全面废止。财务核算失控,处于无政府状态。农场全部生产任务陷于混乱之中。财务核算一下子退回到全场一级算收支大帐的老路上。
1967年开始军管。1968年10月和1969年先后从哈市、上海、天津三市知识青年下乡到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批知识青年进场,给生产与管理一度带来压力。
成立革委委员会后,原来的财务、劳资、物资生产4个科室合并,成立生产办公室,由毕清珊为主任。1970年以后,当时由城市知青中选拔一批优秀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财务战线。这些人员经过学习业务和实践,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都能完成基层单位的核算任务。同时一些有经验的老干部,也都相继归队,参加管理,整个经济工作开始复生。建立了5个大分场,扩建生产连队,所有荒芜土地全部耕种,恢复30万亩大农场,实行二级管理二级核算(即农场、分场核算成本)。至此,农场财务工作又开始逐步走向完善。
1970年,体制变动,由劳改系统交地方管理,原生产办公室合一办公的形式,不能适应客观要求。因此,财务又单独分出来,成立计财科,形成了完整的计划和财务。统管和指导全部生产计划和财务核算工作。1977年,正式隶属省国营农场系统,由北安农场管理局直接领导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至此,经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 建设上来以后,农场的企业管理工作,在历史新阶段,有了新的转折。全场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对经济核算的充分重视,认识到经济责任制,奖勤罚懒、层层承包、定额管理的重要性,为此,自建场以来,24年第一次把管理、核算摆上了首要地位。
1979年初起,正处在加强、恢复的关键时刻,大批知青相继返城,业务骨干力量减少 70%以上,如此大的变动,给经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为了挽救这一局面,采取了果断的措施。
1:在职人员中,通过考试考核,选送优秀人材,进行上学或短期培训。不能离岗人员,进行函授。
2:农场本身办短期训练班,招收高中毕业生,择优录取。
3:在职工中,选拔适合做财会工作的工人担任基层管理工作。
由于采取了上述三种办法,解决了当时会统人员严重不足,并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业务水平都迅速提高,形成了一支谴业务、有技术、业务素质高、叫得响的会统队伍。在屡次参加北安国营农扬管理局的各项业务评比和竞赛中,都名列前茅。
1980年到1985年,这是农场自建场以来,经济管理,财务核算,计划生产和财会队伍最兴旺发达时期,也是最兴盛时期,由于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年终以盈亏为最终目的。实行“三总”负责制,业务科室起到了应有的职能作用。全场计划管理,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制订了“六五”期间生产建设规划,农、林、牧、渔和工副业生产发展比例、土壤改造、水利建设,科学种田、农业机械、设备更新、人口发展、职工培训、生活福利、职工住房。医疗保健等一系列总体设想。农业生产由场部每年初向生产队下达指令性指际,要求生产队根据下达指标,认真讨论后订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全年计划和阶段作业计划。及财务计划,公布上墙,组织落实,具体执行。下属基层单位,每月每季上报计财科,半年汇总,年终决算。并开展统计,会计标准化作业检查,评分竞赛,每午进行一次决算复查,核实产量,清查库存和有无违犯财经纪律等。1983年在原科长(现晋升副场长)孟凡中领导下工作达到有条有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财会队伍经过考试考核,取得了各种专业技术职称。在专业岗位上,辛勤20年以上的老财会人员,还获得了农牧渔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5年,农场又改变建制,从省农垦系统改隶省司法厅劳改局,从企业单位转为国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和核算形式基本不变。劳动改造和农业生产并进。财会工作仍然由计财科直接掌握领导核算。全场接收犯人800多名,建立2个大队外,其他基层生产队,继续按原有企业模式生产,并按上级主管部门指示,大农场套小农场,开展经济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专业户生产、停薪留职等。由于对上述一系列改革,没有成套经验,完全依靠摸索前进,边改革边改进。所以当年改革,收效不大,经济核算出现了多样化,成立公司撤消科室以经济实体为核算;有以各家庭农场为核算单位;也有以整个原生产队为承包核算单位,五花八门,极不统一,场长办公室,有鉴于斯,唯恐在产品收获和产品处理上出现偏差,最后下指令统一归并,仍按原来二级管理二级核算,计算农场盈亏。这虽在当年起了一些作用,但对今后大办家庭农场、各业承包带来了损失,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30年来,农场的财务管理,随着社会形势起伏不定的影响,体制几经变更,改进来不断改善,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起到过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