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会计队伍的成长

第四节 会计队伍的成长


建场初期,行政干部都是从各处调来,没有指定专业干部,谁负责什么工作,都是在报到后,根据个人档案和自报经历,由场长临时指定任务,仓促就职。当时也没有房子,都挤在一个大马架子里办公,几张桌子,你走我来,混在一起干,近似作战的前沿指挥所。所以也没有成立单独核算等组织,那时着重搞建设,大量物资拨入,以分发为主,财务记收支帐。
  第二年才正式要求成立正规管理和核算,可是懂得业务的人少得可怜,只有2, 3个人,偌大一个农场,下面还有几个大队、干部、职工、管教人员加上犯人一共几千人,根本不够用。因此懂业务的几个人只能留在上面,各大队自行指定专人组建管理机构,也都不懂业务的,因而各基层对农场实行收付报帐制,只有一本现金出纳帐、一本材料帐,也不搞成本。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依靠自力更生,便在干部中选拔,按照“边工作学习边提高的“宗旨”,逐步解决。到1962年,从龙镇农场分出,重建农场时,核算系统才初具规模,各分场正式配置专职会计、出纳。核算生产成本,农场设计财科,设科长主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员、记帐员,管理固定资产调拨、物资储备、供应、成本管理、工资发放等。全场财会人员一共不到30名,业务素质差、水平低。到1966年,按理经过几年个人努力和不断实践锻炼,正处在提高的财会专业人员,却惨遭“十年浩劫”,受迫害、受批判从此一蹶不振,财会人员纷纷被调离、改行。直到知识青年进场后,才又重建财会队伍,老财会人员逐步归队,从知青中选拔优秀青年,经短期培训,以老带新,充实力量、当时基层单位增至5个分场、18个生产连队和场直良种、修配、加工、医院、畜牧、林业等共25个单位,实行了三级管理二级核算。1979年,已担任财会工作的青年,又大部返城,核算工作又陷于极度被动。为解决这一矛盾,及时在职工干部中选送培训、外地进修,直至送东北财经大学深造,大搞智力投资。并还在不能脱产人员中报考函授,定期面授进行提高,又自己解决师资,自办训练班,从高中毕业生中,通过短期学习,讲授政经专业分析、原理各科,使初步掌握业务知识,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扩大队伍。经过了农场一系列的重视与培训,到1985年为止,财会队伍不断成长,现已拥有在岗人员92名。其中男31人、女61人,文化程度大专6人,中专8人,高中48人,初中30人。取得专业职称的会计师有曲庚贤、张永浩;助理会计师有孟凡中、李关寿,翁培棣,薛国屏、许夫志;唐树文、吕传河、赵海山等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