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十三节 改革经济体制

第二十三节 改革经济体制


党的“十二”大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进一步提高农场企业的素质搞活经济,从根本上改变农场“一死二穷”的落后面貌,提高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实现民富场富的目的,还清贷款。农场于1984年末到1985年初开始了全场性经济体制改革。
  为达到上述目的目标,必须改变农场经营方式和经济管理体制,解放生产力。将原来经营管理体制的生产型,控制型、封闭型,单纯产品型改革成经营型,决策型,服务型,开放型,协调型,多种经营型,从而使农场各职能部门成为职能,协调,咨询服务的多功能管理系统。
  结合农场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
  一、场机关体制改革。机关科室由原来16个减为8个科:即:政治处,纪检委、管教科、生产办、工商管理科、办公室、经营办、政研室。机关人员由原来69人减为53人。社会性部门法庭、公安,工会,由原来37人减为25人。改革后机关编制85人,比原来减少28人。
  二、文教、卫生体制的改革
  1、文教。为简政放权,推行校长负责制加强教学领导,提高教学质量,撤销原教育科,职教办、教育中心,场政治处设教育干事1人,负责全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人事,财经等工作。全场21所小学,2所中学,1所职业高中。
  ①小学,场部小学设书记1人,校长1人,副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教研员1人共计五人组成。
  ②职高,场职业高中设书记1人,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统计兼内勤1人,由四人组成。
  ③一中,设书记1人,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教研员1人,后勤校长1人,后勤主任1人,会计、出纳各1人,共计13人组成。
  2、卫生。场成立医疗卫生中心,统管统包全场职工家属的疾病治疗,妇幼保键,计划生育和在押犯罪的疾病治疗工作,对职工医疗费,犯人医疗费包干使用,独立核算,银行开户,超支不补,节约留用。对所属医务人员实行招聘制和任期制,任期3—4年。医院科室设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高不超过63人,各生产队1—2人。
  三、场直工副业单位的改革:
  场直单位在1984年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1984)67号文件,本着责、权、利结合,人、财、物统管,产供销一条龙的原则,将机关科室与管辖公司利益一致合并到公司,使公司成为科、厂、公司合一,政企分设的经济管理体制。对有的公司人员编制(工建、运输、林业、畜牧、粮油、劳动服务、贸易)进行核定。对于这些公司场给予松绑,一律实行在场计划指导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或利改税上缴后自负盈亏,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分配形式。并将原来的所属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公司。
  四、农业生产队的体制。
  为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走富国富民的道路。1985年除一大队(砖厂)、二大队(16生产队)筹建劳改大队外,其余16个农业生产队一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场长由总场党委招聘任期制和继承制,并颁发家庭农场场长任命书,职工家庭农场与生产队是被领导和领导关系,经济上是合同制约关系,家庭农场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指标的前提下,有自主经营权,单独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银行开户,具体地说就是去了上交的,留足下年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近年来的新鲜事物,是一场深刻革命,确实是农场起死回生的必由之路,本场1985年实践得到了证明。共兴办家庭农场123个,人员817人,承包户399户,人员2,361人,个体户26个。1985年全场播种面积:277,808亩,其中家庭农场及承包户播种面积10,559亩。农业总产值2,561.3千元,使经营承包的职工打破“大锅饭”,砸碎了“铁饭碗”,尝到承包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