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十七节 总结经验教训 改革产业结构

第二十七节 总结经验教训 改革产业结构


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打倒“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党委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揭批查运动,澄清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进一步消除了派性,增强了团结,落实了各项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恢复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1985年10月30日进行了整党工作,通过《党章》《准则》和整党文件的学习,广大共产党员都主动,积极参加整党学习,提高了对整党工作的伟大意义目的认识,划清了是非界限,清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明确了奋斗目标,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1986年5月份进行了党员对照检查阶段,6月末进行了党员登记,7月5日场直机关整党工作基本结束,秋后将在各农业生产队中开展整党工作,通过整党,党组织的战斗堡堡作用得到了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的突出了,党风从根本上有了明显好转。
                     (一)
  引龙河农场自1955年9月24日建场到1985年末,经历了三十个春秋,隶属关系变更较频繁,农场任务性质也几经变化,可大体上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
  1955年9月24日——1969年末,以“改造第一,生产第二”为主业的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领导的劳改事业单位。
  这个时期包含着三个半阶段,即:
  第一阶段,建场初期(1955年——1958年)
  第二阶段:引龙河农场并入龙镇农场(1959—1961)
  第三阶段:贯彻调整“八字”方针(1962年——1965年)
  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前三年(1966——1969年末)
  第二个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后七年。
  这个时期包含第四阶段的后七年,二种管理体制;一种是农场交给地方,由黑河地委农场局领导(1970年——1972年末);另一种是农场归属黑龙江省农场局管理领导(1973——1976年末)。
  第三个时期是第五阶段调整,改革、(1977年——1985年末)。
  这个时期又分二种不同管理体制
  一种是1977年——1984年9月由于省农场局撤销,合并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北安农垦管理局领导管理。
  另一种是1984年9月划归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再次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方针。
  注:1986年1月又划归回省农场总局北安农管局。
  自1955年9月——1969年主要任务是改造罪犯,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方针,先后接收罪犯8,927人,刑满释放留场就业人员2,243人,农场属于事业单位。
  1970年——1979年农场任务发生根本变化,从改造罪犯转为接收哈尔滨,天津,上海市等地知识青年,先后安置上山下乡青年10,271人。这些青年通过十年来的锻炼,逐渐成为农场各方面主力和骨干,有3人当上了场级领导,17人当了科级中层干部,天津市知识青年共产党员杨连仲光荣地出席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然而这些青年又于1978——1979年两年大批返城。从1970年以后才完全变为国营农场,但又经历了1985年改为劳改农场阶段。
                   (二)
  一、经营规模
  农场现有19个农业生产队,1个农业科研站,4个工副业单位(煤矿,基建大队,粮油加工厂、砖厂),1个林业指导站,1个畜牧服务公司,共27个生产单位,其中2个劳改大队,32个核算单位。
  有开垦荒地313,530亩,耕地面积为:300,784亩,可垦荒地75,561亩。
  全场总户数为2,710户,总人口:10,918人,其中不包括在押罪犯898人;现有职工4,138人,其中现有国家正式职工23,021人,长期合同工:1,117人(现剩1,061人);现有干部:607人,技术人员193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2,034人,人均负担耕地148亩。
  拥有拖拉机251混合台(折合598标准台)其中:东方红75型151混合台(折合429标准台),每台负担耕地1,992亩;胶轮拖拉机100台,收获机械137台,其中自走式82台(东德E—512,41台,E—516,1台,“东风”自走40台,平均每台负担麦类作物面积1100亩)。
  耕地播种面积:300,784亩,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业产值(1,360.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76.4%,主产:小麦、大豆。作物比例粮豆作物占总播种面积88.9%。一年一熟,无复种面积,农业生产队20个(含农业科研站),种植业工人:2,195人,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0%左右,晒场机械化程度达60%。
  建场后的十五年中(包含1985年)先后接收改造罪犯9,825人。刑满释放就业人员 2,234名,他们当中有11名在农场当了干部,有21名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人员都相应做了适当安排,并有一名当上了省政协委员,也有不少在农场各条战线上成为生产骨干和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他们的一技之长。
  同时培养了一批熟悉公安,管教工作和农场经营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
  工副业生产属自给性生产。从业工人407名,工业产值217.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 12.2%,副业产值9.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0.5%。
  工副业单位有:砖厂年产红砖500万块,产值25万元,制材工业1个,年加工木材2,000立方米,年产值35万元,粮油加工业1个,年产面粉2,160吨,豆油70吨,白酒60吨,挂面 20吨,还有粉条,豆腐等,年产值103万元,煤矿一个,年产值32万元,元煤15,000吨。
  铺助生产单位二个,汽车队客货运350万吨公里,54台汽车,35台载重汽车,年产值50万元,修配厂年产值40万元,可进行大中检修、部份零配件加工。
  林业工人150名,年产值49,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8%,主要经营苗圃740亩,果园182亩和人工造林及抚育。
  畜牧业有二个专业畜牧队,其次是生产队兼营,畜牧工人116名,年产值14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以养猪业为主。1985年存栏数:猪7,598头,马99匹,黄牛280头,鹿261头,羊583只,奶牛186头,奶牛业从1984年以来,家庭饲养发展更为突出。禽类除第十一生产队公养部份外,以职工家属饲养为主,计65,893只。
  渔业工人9名,自负盈亏承包三个水库,可养渔水面为5,197亩,已养渔水面为2,63亩,年产值1.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0.07%。
  运输业工人99名,各种汽车54台,其中载重汽车35台,还有胶轮拖拉机100辆参加田间及公路运输,年产值5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近年有个体户汽车10台,推土机 1台,小四轮子参加运输业及其它生产,数量虽少,但前途很可观。
  有基建工程队一处,年可完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同时担负房屋维修任务。
  饮食服务业工人591人,有商店1个,分销店12个,机关食堂,招待所二处(床位150张),俱乐部、客运站、菜队、粮店等。个体经营有服装,钟表修理、面条加工、电器修理食杂店等,个人承包的理发、照像。各生产队粮油供应有保管员承办。
  全场有一所职业高中、二所完整中学,六年制小学21所,在校学生2,564人,占总人口23.4%,教职员25254人,其中教师224名。
  职工医院1处,床位100张,卫生所22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防疫站1个,卫生工作人员98名,其中医务人员70名。
  电力通讯:引龙河农场各生产队自1980年前一律用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由于马力小,工作效率低,电压低而不稳,经常发生故障,大量资金用于检修,给生产上带来很大损失,如制砖厂、粮油加工厂、制材厂、修配厂、卫生院等重要单位以及农业和工程用电更为不足,对发展生产和职工生活极不适应,而且成本高,高于国电2—3倍以上,因此农场于1980年由龙镇电力工程处引35KY运输电线路,在第五生产队建立了变电所,现农场全部已用国电为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附:输 电 线 路 表           金额:万元


  
  利用国有发电外,有部分是场自发电,50—120瓦发电机组14组,年发电量874瓦。
  通讯线路140杆公里,总机室交换台4台/220门。
  全场管理人员607人,占职工总数14%。
  截止1985年末,场部机关有8个处、科室,3个社会事业性科级单位(公安分局,法庭、工会),2个县属事业单位(县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
  二、生产水平。
  建场初期粮豆生产亩产21市斤,1958年粮豆亩产160市斤,1968年粮豆亩产170市斤,1976年粮豆亩产145市斤,到1985年粮豆亩产190市斤。
  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春早秋涝、霜冻、冰雹,粮豆单产190市斤,总产:4,685.6千斤,工农业总产值1,781.2万元。
  三、生产成果:
  1、引龙河农场自1955年9月24日建场,经历了省公安厅劳改时期,1970年交给黑河地革委,1972年归省农场局,1976年末归省农场总局,1984年9月又归属司法厅劳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营农场企业单位。
  30年来,经过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创立大业,建成拥有近32万亩耕地的机械化农场,人口从1956年42户2,850人,增长到1985年2,710户10,918人;在荒原上建筑房屋面积为164,405平方米(砖瓦结构占70%),职工住宅面积:88,616平方米,其中家属住宅面积为:78,616平方米;水泥晒场总面积:144,667平方米;修筑公路105公里,田间公路 250公里。
  有林业工人150名,各生产队有护林员,每年春季开展群众性的造林活动。现已营造长500米以上的田间防护林带164条,护路林1,968.5亩,经济林、薪碳林面积60,189亩,林业面积占耕地面积20%,有的职工家庭载植黄太平,大秋果,李子等果树。
  建有3座水库,架设永久性桥梁5座,涵洞20个,修筑小塘坝21座,1982年建立喷灌站1处,计划喷灌面积1.5万亩,现已能喷灌5,000亩。
  30年来累计生产粮豆36.6万吨,其中小麦26.7万吨,大豆9.9万吨,上交国家粮豆 15.4万吨,商业率为42%,同时出口部份大豆,黄牛等。
  安置复转军人236名,职工子女就业1,740名,还曾接收上山下乡青年10,271人,现在场知识青年只有141人。
  累计上交税金870.1万元,固定资产折旧核销1,797万元,基本建设投资折旧911.3万元。1985年固定资金1,3425万元,流动资金953.5万元。
  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有了改善。
  ①全员平均工资的增长。
  1956——1962年,场每个职工平均收入737,40元;
  1963——1965年,场每个职工平均收入689,34元;
  1966——1977年,每个职工平均收入:910,14元;经过几次职工工资低调后,每个职工年平均工资基本都超过1,000元以上,由于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办家庭农场,职工收入更可观。
  1985年以工资总额(2,793.64千元)计算,再加职工家庭副业收入(每人以110.00元计算),全场4,138人,每人均收入在365.87元,高于全国平均收入(355.00元)10.87元。
  ②职工早已无陈年欠款,生活困难补助也在农场80%以上的单位消失。在1965年全场职工1,601人中,职工欠款有80人左右,占职工的0.49%。平均每人欠款50.00元左右。 1985年全场职工124,138人,共计在银行存款160.7万元,平均每个职工在银行存款270.00元。
  1985年企业整顿后,组织机构情况是;
  ①场级领导班子平均年令46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7人,其中大专1人,占10%,有技术职称的占30%。
  ②二个劳改大队班子平均年令45.8岁,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6人。
  ③生产队级领导班子平均年令42.2岁,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113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占6.6%,科技人员占25.77%。
  ④场机关科室干部平均年令38.2岁,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69人,其中有大专文化的占6.41%,科技人员占38.4%。
  2、现在经济情况
  ①1985年经营情况。总收入15,217千元,总成本18,111千元。销售费用429千元,税金806千元,营业外支出1,145千元,经营亏损4,977千元。
  粮豆亩产188市斤,其中小麦亩产228斤,大豆亩产122斤。粮豆亩产、小麦亩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个别生产队小麦亩产300—350斤以上。
  农业亏损3,115千元,占亏损额62.6%,林业亏损65千元,占亏损额1.3%,牧业亏损 449千元,占亏损9%,工业亏损403千元,占亏损额8.1%。由于经营亏损4,977千元,再加上1985午是劳改农场管教人员增加,农场配备武装看押,政策性开支超支797千元,当年转入包干挂帐5,774千元,到1985年累计包干挂帐 16,046千元。
  ②资金情况:现有固定资金13,425千元,流动资金9,535千元,每亩地占有29.90元,扣除生产占用资金(畜禽370千元,林业在产品180千元,农业在产品420千元)970千元,用于生卢的流动资金,每亩地占有28.70元,按正常情况看农场应该核定流动资金13,000千元,欠拨3,465千元(年利息293万元)。
  专用基金——14,312千元,其中更新改造基金2,253千元,福利基金——767千元,利润包干结余16,046千元。关于包干挂帐问题;自1979年以来七年累计挂帐16,046千元,其中亏损挂帐137.99千元,上交管局包干指标936千元,用于农场生产发展建设2,767千元,用于职工福利及菜金,洗理费等433千元。政策性、社会性超支938千元,合计支出总额 4,918千元。
  当前资金由于包干挂帐16,046千元,已经在银行贷款16,560千元,另外欠各单位生产资料应付贷款托收673万元,欠缴上级799千元,欠职工超收应得468千元,平均每个职工负债6,145元。职工除了场债还有职工挂帐欠债,两债压肩使职工喘不上气,农场积重难返,群众没盼头。
  ③关于历史包袱问题。1981年遗留3,253千元的在产品包袱没有列入决算,其中粮豆 4、897吨2,685千元,小麦3,411吨合1,534千元,大豆1,486吨合11 51千元,还有肥料、鹿在产品。主要1981年各别队多报产量形成33.5万元,1982年不但改有卸,1982年又增加56万元,两年就是90万元,到1983年本应卸掉,因这年是职工升级长工资,如果亏损长不上,1983年往上报盈利73.3万元,本年背了180万元,三年背了产品270万元,还有其它总计325.3万元。
  1984年决算由司法厅劳改局管。1984年劳改局二次派工作组查核认定属实,两年决算时,劳改局都不叫列决,甩在决算外,这样就成了历史包袱,不但不能参加决算,连包干退库基数也受到影响。
  3、建场30年中国家投资87,450千元,累计投资回收额12,387千元,投资回收率 14.16%,尚欠国家投资74,063千元。
  (1)建场30年,26年亏损66,326千元,4年经营有利843%元,累计总亏损65,483千元,平均每年亏损2,182.7千元,平均每个职工亏损15.8千元,平均每亩地亏损217.7元/亩。
  从30年经营分析,除主观原因外,客观上也有不应由企业负担的因素,如粮油倒挂 1,608千元,流动资金不足3,465千元,贷款利息3,649千元,知识青年探亲及调遣费3,931千元,就业农工清理费和安家费1,047千元,就业工人退休和落实政策费3,457千元,其中就业农工落实政策208人费用68万元,合计12,094千元。自己修路又拿养路费1979年至1985年 7年就84万元,扣除这些原因,累计亏损为53,389千元。
  (2)按历史阶段分组划分经营状况:
  ①1955——1969年为劳改农场开荒建场,改造罪犯时期;13年亏损为6,815千元,占亏损额10.4%,国家投资19.02l千元,投资回收:2,056千元,回收率10.81%。13年中 2年盈利209千元,11年亏损7,024千元。
  ②1969——1978年为知识青年下乡进行劳动锻炼,10年亏损:44,760千元,占总亏损额68.4%,平均每年亏损:4.476千元。这期间国家投资59,375千元,投资回收4,538千元,回收率7.6%,平均每年亏损447.6万元。
  ⑧1979——1985年为实行财务包干的7年。7年亏损13,908千元,占亏损额21.2%,平均每年亏损1,986.9千元。国家投资9,054千元,投资回收5,793千元,回收率64%,平均每年生产粮豆22,795斤。7年中2年盈利614千元,5年亏损14,522千元,亏损年份平均亏损290万元。但另外还有历史包袱,3,253千元设计入盈亏,如果加进去,这7年亏损为17,161千元,平均每年亏损:2,451千元。
  从这7年看农业生产虽然遣灾,但还是逐渐上升和提高的。只是提高幅度不大。从 1985年个别队看,农业产量的潜力确实很大,单产由228斤达到300斤的措施和生产条件完全具备,因此稳步提高产量是今后主要目标之一。
  (三)经营亏损的原因
  建场以来多年亏损,就其原因,即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1,从客观上说:主要是,自然条件的影响,隶属关系变动的影响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影响。
  从经济结构看:长期以来是靠农业单一经营,种植业生产收入一般比例都在75%左右,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影响较大,灾害性气候主要是春涝,秋雨加霜冻。
  春涝播种难,拖延播种期,甚至种不上地,从1968年到1985年的18年中,春播时降水量在14mm以上的有10年。
  秋雨集中,阴雨连锦,收获难。建场30年,有14年是麦收阴雨30天以上。从1968年到1985年的18年中,麦收时降雨在100毫米以上有14年。
  附1968年到1985年春播,秋收期间降雨量表如下:
  附1968年到1985年春播,秋收期间降雨量表如下;


  
  农场1980年到1985年春播,秋收起止日期表


  
  霜冻也影响农场盈亏。以1985年为例:从5月13日到5月28日近半个月连续遭受霜冻造成危害,这时间气温如下表:


   
  低温霜冻使各种作物遭受六次不同程度的冻灾,受灾面积之大,损失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各种作物受灾减产如下表:


   
  再一个就是南北自然形成的两个气候带小区性气候影响较大,全场南北长,自北向南倾斜,海拔差异大,南部海拔275米,北部海拔450米,相对高差为165米,处于450米以上的有6个生产队;气候条件比南部更差,常年生长期要往后推5—7天,无霜期短(90一 105天),气温低,积温少,所以,北部生产队的产量都低于南部(无霜期97—113天)生产队,亏损额历年都大于南部生产队。
  ②隶属关系及人员变动的影响。
  建场30年来,隶属关系变动6次,人员发生3次较大的变动,即知识青年1968年进场,在押罪犯1969年调出;1978年知青返城;1979年大批亲属合同工进场。数次变动,来回折腾,使农场受到极大的影响,从组建劳改农场到1969年劳改撤迁14年中,开始生产率极低,经营效果小,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方针,注重管制,不注重经营,在成果上很难摆脱亏损局面。待有了一定的劳动基础和生产技术,随之又全部调走。累计亏损681.5万元。
  知识青年刚进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再加环境改变,知识青年不安心,不干活,来回串搞武斗,使农场受到极大影响。
  知青进场最初几年,也是农场亏损最多的几年,待青年安心,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后,又出现了返城高潮,造成:车无人开,地无人种,书无人教,病无人医,饭无人做,货无人售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从农村又招收了一批亲属合同工,这部份人不懂技术,不会开车,工作从头学起。从知青进场到返城10年中,累计亏损 4,476万元。平均每年亏损447.6万元,最高年份亏损(1972年度)651.1万元。
  隶属关系的几经改变,都给农场造成很大的影响。隶属关系的不同,对农场的要求也不同。劳改农场时,强调的是管教工作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属于事业单位,变国营农场,强调生产,属于生产企业单位。各方面待遇都不一样。这样改来改去,农场没有稳定的局面,一些规划、设想,得不到实施。所以说:“老改老改,光改不动,越改越穷,不穷难受”。然而在人们心灵上的影响,所造成的创伤和损失,更是无法估算。
  领导班子的不稳定,没有任期目标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9年中换了5任党委书记,4任场长;尤其是1984年,场领导班子中主要领导干部一年换4任。每次领导班子的变动,基层干部都要变动一次,出现发展无规划,任期无目标,亏损无责任,使生产管理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③社会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社会性、政策性负担过重。到1985年刑满释放人员(农工)退休698人,占退休人数的82.2%,198,5年退休人员各种费用100.8万元,占亏损额2 0%,7年累计退休费445.1万元,占亏损额33%。
  另外农场政策性、社会性支出也是很大的经济负担,由于主管单位在这方面拨款不足,农场自己补贴就占用了其它资金,在包干以后也增加了亏损额,同时增加了贷款,又付利息。
  从1979年到1985年,7年中上级政策性,社会性支出拨款173.88万元,实际支出是 293.78万元,7年农场补贴93.7万元,内部挂帐26.2万元,农场补贴资金共119.9万元。占7年亏损的8.6%。
  还有各种物价都上涨,近几年出现卖粮难等,仅1985年就比1984年增支137.7万元,占亏损额的27,7%。
  2、主观因素
  ①干部多是从部队转业来场,做管教的多,农业生产不内行,文化低,靠长官意志去工作,不遵循经济规律办事,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作物种植比例上,产业结构上,经营管理上都存在着有待历史检验解决的问题。
  ②几年来的工作作风不实,搞假决算,使亏损的包袱越背越重,1981年到1983年搞假决算,除三年亏损挂帐,还有325.3万元没有列入决算,形成历史包袱,这笔钱每年的利息就是32万元。
  (四)今后措施
  建场30年的实践,由不认识到认识,尤其是用昂贵的代价总结出来的。认清农场经济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任务,初步找出了问题,查出了原因,进而增强了信心。充分发动群众,抓好农业生产,大搞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商品生产,更新观念,加强经营管理,广泛开展增收节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在“七五”计划完成后,实现农场经营好转。
  1、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首先,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其次,搞好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以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同时调整种植比例。在调整种植比例时,对于不适宜种植的耕地,要退耕还林,还林还牧,不再种赔钱地。再次,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搞好科学种田。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
  工业上: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提高设备利用率,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争取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入市场。
  同时还要争取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筹集资金,开发新项目建立小工厂、乳品厂。
  在林业、畜牧业,副业方面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发展家庭养殖业改变农业养活多余劳动力的状况。
  3,狠抓经济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集中财权,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搞好定额,计划管理,赔钱的事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