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龙河农场鼠种分布和鼠密度消长的调查报告 黑龙江引龙河农场防疫组
本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居于东经126°20″—42″,北纬48°46″—49″之间。1955年开始建场,总面积为536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0垧。全场地势北高南低。西北部与朝阳山相接,中间有引龙河、固东河、固西河通过,丘陵起伏,夹有大小不等的榛柴,柞木灌丛与湿草原地带。春季风大、四季气温变化悬殊,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42℃,年平均温度—2℃。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无霜期短,一般为110天左右。土质主要是黑色腐殖土,适于农作物的生长。过去这里是劳改农场,1968年以来先后接收上海、天津、哈尔滨下乡知识青年10.271人,全场现有18个生产队,一个良种站,两个水利工程队,总人口14,808人,其中男9122人,女5686人。1957年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1964年形成过灶状暴发,1970年创过大流行。为了解鼠类与出血热的传染关系,我们于1970年12月8日以来对全场鼠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作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
选在五、八、十、十二分场的室内、野外荒地、耕地等不同生境,每月用踩板、铁夹捕鼠,每次夹50一100只。野外选在作物区和沟塘边。每隔十步布放鼠夹或使用毒饵,午后四一五时布放铁夹,次晨收回;室内按每间房布夹。换算成统计鼠类种数;100只铁夹捕鼠数统计,计算捕获率,参考拜访率,观察鼠密度季节消长情况。
调查结果
1、鼠种分布:四年来在调查过程中,野外和家属中共捕鼠958只:其中黑线姬鼠406只,黑纹卷鼠26只,大家鼠156只,小家鼠305只,田鼠12只,群众捕鼠中还捕有
、鼢鼠、巢鼠、红背
等,初步查清场区周围现有鼠类10种。
2、鼠类组成:四年来在野外共捕鼠308只;其中黑线姬鼠205只,占66.6%,数量居绝对优势;黑卷纹鼠21只占6.8%。大家鼠14只占4.5%,田鼠19只占6.5%。
室内共捕鼠650只,小家鼠285只,占43。8%,大家鼠154只,占23.7%,其中黑线姬鼠204只,占31.4%。
总的看来,无论是室内或者野外,鼠类的组成因季节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变化。
3、鼠密度的季节消长:就四年来调查统计结果观查,我场全年家野鼠密度有两个高峰,“春峰”在4月下旬——5月上旬,“冬峰”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鼠密度野鼠为9.9%,家鼠为12.60%,鼠密度随着季节、天候、粮食收成、生产发展等情况变化而增减。
讨论
就鼠密度变动与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统计观察,1973年10月份野鼠的密度猛升为22.2 %,出血热发病率亦增高,意味着在室内外的密度,特别是黑线姬鼠密度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即黑线姬鼠数量占优势时出血热即出现高峰,反之则发病率下降,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丰收年粮多,鼠多,鼠多;病多、水涝年鼠少,病少。因此我们初步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随着鼠的密度,尤其是黑线姬鼠的变化而增减,但是否真正如此,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认定。
应当指出的一点是1973年粮食收成虽然不好,但秋收很早,很干净,气候干旱,仍然属于干旱时鼠多,病多一类情形,故而我场9月份测定鼠密度仍然为20%,发生32名病人,但由于我们坚持四年连续使用药物杀虫灭鼠,尽管未能控制出血热的流行,但与1970年大流行时期相比发病率降低2.9倍以上,与1974年相比也降低4.8倍以上,1974年实际发病率仅为5.7‰。我们认为坚持常年杀虫灭鼠,确实可以收到预防出血热的实效。
(摘自1975年黑龙江省卫生厅防止出血热研究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