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引龙河农场地理坐标:北纬48°58′27″,东经 126°57′30″。位于小兴安岭南麓边缘,属低山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海拔比降差异大。三面抵山,四面环河。西有莫拉固山,高522.8米;栖凤山,高430米。北部有卧牛河,水流长度 13公里,呈东西走向,形成唯一的东西漫岗。小边河,水流长度16公里,上游建有朝阳水库。东部有大固东河,水流长度34公里,青年水库建在其上游。小固东河,水流长度18公里。西部有大固西河,水流长度26公里。小固西河,水流长度 8公里。南部有引龙河,水流长度17公里,是场内最大常年流水的河流,这些河流流入引龙河注入讷谟尔河。7条明显的季节性河流和 18条自然水沟将各自不同走向的低山丘陵切割成大小不同走向的漫岗,构成地形起伏多样,地段特征复杂,漫岗纵横,河沟交错,整个场区坐落在低山、绿海环抱之中。
农场降水量在450~550毫米,≥10℃积温正常年份2 100℃~2 200℃,全年无霜期在90~115天,年平均气温在0℃~0.5℃,年极端最高气温在零上 33℃~35℃,年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39℃至零下44℃,年光照时数为2 400小时,年最多光照时数2 800小时,年最少光照时数为1 870小时,年平均风速为3.0~4.5米/秒,年最多风向是西北风和西北西风,年最大风速为20米/秒以上,年≥5级以上大风为25~30天。
农场地处中高纬度区域,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地面封冻期长达 5个月,结冰期长达7个月之久,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5.1℃~26.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9.0℃~44.0℃。光照时间短,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只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冬季盛行西北风,经常有大风雪天气出现。历年入冬时,平均有2~3次大雪天气,并有2~3次剧烈降雪。春季(3~5月)风大少雨,气候干燥,降水在50~7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12%。大风(≥5级以上)日数较多,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0%以上。回暖较晚,但气温回升快,上升幅度大,终霜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春季一般多春旱,后期由于气温回升快,经常出现卡脖子旱。夏季(6~8月)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集中,多阵雨,同时又是暴雨集中季节,降水量在350~45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63%左右。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9.0℃~21.0℃,日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0.0℃~35.0℃,7~8月为全年降水量的高值,月降雨量可达130~200毫米,初夏经常有旱情出现,进入6月下旬至8月经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秋季 (9~10月)气温下降快,气温日差较大,降水量在80~12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9%,秋季经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秋旱也常有发生。初霜在 9月中旬到中旬末,受地势影响,场内南北气候差异大并明显,主要表现为春秋两季。
农场土地开垦始于1955年。1955年9月7日,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在嫩江、德都、汤原、讷河县境内,建16个劳改农场,农场是其中之一。1955年 9月20日,由农场第一任场长王继彦带领部分干部及犯人,于9月 24日到达引龙河四站(现八队东菜园)开始建场工作。当时的创业者,把1955年 9月24日定为引龙河农场建场日。至此,这片莽荒之地便有了拓荒者的第一缕炊烟。1969年12月23日,根据省劳改工作革命委员会的指示精神,决定将农场 1 080名在押犯人移交给保安沼农场看押。从此,引龙河农场由“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农场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营企业。1984年9月25日,根据省农总联字〔1984〕64号、黑河发字〔1984〕156号《关于省农场总局向省司法厅移交16个原劳改农场的报告》文件,农场归属为劳改农场,称黑龙江省引龙河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86年1月3日引龙河劳改支队又重新划归回省农场总局北安管局。历经52年的发展,农场已建成为集农、工、商、贸服一体化的现代化国有农场。农场土地总面积42 151公顷,其中耕地22 328公顷,总人口10 540人,总户数 3 812户。坐落在引龙河畔的农场场部,是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2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场部设有农场机关、公安分局、场直初级中学、场直小学、职工医院、公路管理站等,还有驻场单位邮局、中国农业银行五大连池市支行引龙河分理处、供电局、通信中心、交通科、社会保险分局、电视台、国土资源科、工商所、加油站等。
农场1955年建场后,直至1978年始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国家拿钱,企业办场,职工种地”,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农场的“大锅饭”,农场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开始了在新形势下的变革,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979年,农场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国家对农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包干体制,农场以包、定、奖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初步触动了计划经济体制,触动了铁饭碗,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1984年试办的家庭农场又为全面体制改革摸索了经验。这一阶段农场实行的是农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核算体制。1985年,根据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的精神,农场掀起了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高潮,兴办家庭农场 1 834个。土地承包给职工,机械转卖给职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格局。这是个历史性的变革,它不仅影响着农业,也影响着其他产业发生变化,它标志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层面上,彻底改变了农场经营管理模式。由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和经验的缺乏,1986年家庭农场出现了一些反复,农场收回了土地和转卖的机械设备,只在分配形式上做些改动。1988年后实行统种、分管、分收、分算,其实是“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盈利归己,亏损挂账”。出现反复之后,改革并没有停止,而是在反复探索中继续前进。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划小核算单位,使承包搞实搞细,核算到户,定额上交,自负盈亏,使生产生活费由农场垫支向家庭农场全部自理过渡,促使家庭农场向投资、风险、受益的独立主体转变,为构建“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创造条件。1996年下半年,农场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 农场将土地全部承包给家庭农场, 农业机械全部作价转售给家庭农场,“两自理”(生活、生产费)、“四到户” (土地、机具、核算、盈亏)的农业改革全部到位, 至此,“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确立,家庭农场实现了规范化经营。
回顾农场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标志:
一、企业各项改革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农业改革有新进展。在种植业方面重点实施了土地长期固定承包工作,建立起了正常的土地流转制度。全场有 1 520个职工家庭农场与农场签订了土地长期租赁合同,长期租赁面积达到2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其中3年期1 433亩,10年期 13.8万亩。这表明以“两自理、四到户”为标志的农业改革已基本推进到位,农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场在农机具产权转让到位的基础上,对与之相配套的基层零件库、修理间进行了产权转让,共转让基层零件库19个,转让零件价值132万元。转让基层修理间20个,转让价值10万元。
二是工业改革得到继续深化。农场的工业体制改革起步较早,新体制、新机制的效应已显现。农场在借鉴兄弟农场产业化、集团化作法的基础上,对乳品厂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以乳品厂、畜牧科为主体的乳业股份公司。在经营机制上形成了集产、加、销、服务为一体的生产经营链。在资金配置上形成了有机关干部、畜牧兽医、工厂员工、基层领导、养殖户共同参股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乳品厂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地明确了产权,拓宽了融资渠道,调动了包括奶牛养殖户在内的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投资者的有限责任。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场龙头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是场直单位改革向纵深拓宽。农场职工医院由农场拨款改为自收自支,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推向社会。对教育实行在岗教师打乱工资等级,以岗位技能、工作业绩确定报酬。对 8个场直单位和机关重新核定编制,确定岗位指数。农场共精减分流机关工作人员17名,基层管理人员31名。这些举措,精干了管理人员队伍,减轻了职工负担。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农场对场直单位及机关的拨款减少172.25万元,场直单位增加上缴利润 14.45万元,农场共增收186.7万元。
四是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循序渐进,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到2005年年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场职工1 850人,占职工总数的46.3%。健全的社会保险体系,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质量效益型农业实现新发展
一是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科技含量增加。针对市场对作物品种、产品质量的需求,以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农场投入30万元,引进了小麦龙94—4083新品种,淘汰了新克旱9号小麦品种,小麦和大豆的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9%和100%。
二是农业生产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在大豆的种植上,农场采用了平衡施肥、降磷增钾、花期喷药促早熟、耙茬起垄等新农艺和新技术,对小麦实行了大豆原垄卡播、宽窄行播种,对B569优质麦采取预留链轨道喷药、预防赤霉病等多种新措施。油菜全部实行了大垄栽培。大豆、小麦的种衣剂拌种达到100%,尤其是大豆原垄卡播小麦、耙茬起垄种植大豆还发挥出了节本增效的作用。在标准化作业水平方面,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严格管理、严格质量跟踪、质量反馈、质量验收制度,科学投入、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作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工作成效显著,局、场、队三级领导示范田发挥了示范作用,共完成科研课题63项。龙嫩公路沿线生产队的科技示范带已经形成,对科学种田真正起到了典型推动作用。
三是农机力量不断壮大,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迈进。农机更新速度加快,2000年更新 102拖拉机11台、联合收获机29台,轮式拖拉机 4台。2005年,全场有链轨拖拉机95台,轮式拖拉机61台,联合收获机80台,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率达 95%以上。农机“三库一场”建设力度不减。农场投入 185万元,对十六队农具场进行了重建,对十队农具场进行了补建,对五队农具场规划易地重建。农场加大对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落实节本增效措施的力度,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是农田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有明显增强。1999年国家扶贫投入1 069万元,农场配套投入504万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年内共完成北部8个生产队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改造,共完成土石方48.2万立方米,农田道 25.7公里,截排沟65公里,修建桥涵48座,完成低产田改造 3万亩。在农场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新增水泥晒场7 422平方米,仓储设施2 000平方米,晒场围栏2 144延长米,金属粮棚150平方米,新增粮食烘干机1台和防雹高炮2门。
三、职工自营经济出现新变化
农场高度重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其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05年,全场个体商业户已发展到341户,从业人员达到864人,全年实现产值240万元,销售总额83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万元。五业并举、门类齐全的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近100项,从业人员5 400人,年创产值5 252万元,利润1 920万元,人均收入 3 700元,超额完成了制定的各项指标。全场有养牛超10头的养殖大户30户,年出栏肥猪 20头以上大户8户,养兔、养蝎等特色养殖户10户,种、养、加为一体的大户9户。
四、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农场紧紧围绕总局、分局提出的“小城镇带动战略”,紧紧抓住“开放开发,促进繁荣”这条主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突出优势、合理投入为核心理念,积极稳步地推进农场的小城镇建设。使农场初步具备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布局合理的小城镇雏型。
农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建场较早,场部区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街道狭窄,房屋破旧,居民生活基础设施残缺不全。自20世纪90年代末,农场开始了建场以来首次大规模小城镇规划。委托北安分局设计院对农场场部小城镇进行重新设计和修编,规划确定了“三纵、六横”的场区街道,形成了“三区一中心”的建筑格局。即生产经营区、居民生活区、公共事业区和中心公园等。
在严格坚持小城镇规划的前提下,农场不断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1999年以来,农场场部拓宽场区道路8条,共计8 000余延长米,修建了停车场、青年公园、教育公园,修筑公共围栏3 000余延长米,铺设上下水管线2 400延长米,供热管线1 000延长米,种植花卉草坪3万平方米。2002年以来,在场部区域共种植柳树1.2万株,各类松树6 000余株。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农场还取消了8个土造取暖锅炉,场区实现集中供热面积3万平方米。2004年,农场在上级的支持下,修建通乡公路30公里,其中白色路面10公里。2005年对场部主街道的附属设施进行了完善,共铺设步道板5 300平方米,修筑路边沟1 800延长米,安装路灯 44盏,新增花带2 200平方米,新建15米高不锈钢雕塑一座。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场始终把场部危旧房屋、妨碍规划的房屋拆迁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灵活运用法律、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手段,保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1999年到2004年,农场共拆迁招待所、食堂等公产房屋 3 216.9平方米。2004年,农场把场部旧草房拆迁摆上了重要日程。2005年将场部三区建场初期土草房屋 2 800平方米,共23栋94户住房进行了拆除。
从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来,农场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改革和发展先进的大马力农业机械,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畜牧业,扩大开放开发,搞好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加快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十一五”期间,农场将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