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晒场建设
1986年以来,农场注重仓储设施建设,到1998年末,全场共有水泥晒场12万平方米,砖木结构粮棚3 840平方米,砖圆仓32个,金属仓17个,输送机10台,扬场机 11台,清选机19台,种子拌药机10台,库房面积2 640立方米,总储量1.1万吨。
二、烘干设备
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晒场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农场粮食的晾晒和储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场于1990年投资 290万元,建成了粮食处理中心,购进烘干设备3台套,日处理能力300吨,大幅度减轻了晒场的压力。
但在实际运营中,也存在着局限性,烘干设备主要适用于小麦的烘干,处理过的小麦不能做种子,加工的面粉也黏。烘干设备只是在每年麦收连续雨天,小麦无法晾晒时才启用。
三、低产田改造工程
1986年以来,农场先后对低洼易涝地块进行低产田改造,但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未能进行大规模建设,致使工程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后来,农场总局加大了对低产田改造的扶贫投资力度,农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低产田改造资金专款专用,集中治理,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真正成为了民心工程。
1997年,在场长王贵的主持领导下,农场抓住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快了低产田改造的步伐,至1998年10月31日,建设截排沟16 355延长米,土方20.826万立方米;农田路76 800延长米,土方23.04万立方米,治理面积60 000亩,共投资336.545万元。由于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农场经受了1998年罕见特大洪水灾害,粮豆生产保持了高产、稳产。
1999年进行低产田改造二期工程,对农场中部涝区进行低产田改造,该工程治理面积 6万亩,总投资528万元,共建农田路57 300延长米,土方344 000立方米,涵洞111座,土石方1.3万立方米,截排沟14万延长米,土方13.29万立方米。
2001年后,农场又进行了南部涝区低产田改造项目三期工程,治理面积 3万亩,工程竣工后,促进了农场的农业生产,结束了农场有低产田的历史,农场从此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迈向小康行列。
自1986年至2005年,农场共投入扶贫贷款和自筹资金2 000余万元,开挖截流排水沟120余条,计206.12公里,埋设涵洞1 088节,修建田间道32条,计100.54公里,总土石方69.06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9.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