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格球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讷河市、嫩江县三市县的交汇处,鹤嫩公路穿场而过。地形属丘陵漫岗,场内分布有森林、草原、沙石矿、矿泉水和耕地等自然资源。格球山农场于1955年在杳无人烟的荒坡野岭上开犁建场,原属劳改农场,1970年改为国营农场,划归省农垦系统管理,1972年3 月,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1976年隶属于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总占地面积为39.3万亩(262.6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6万亩。1997年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建场以来,经过三代拓荒者的辛勤努力,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将农场建设成富饶美丽、民富场强的农业企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方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使农场走上经济快速发展之路,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发展概况
1985年,农场在场穷人穷的条件下,艰苦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农业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工商运建服企业开始实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一改延续多年的固定工资分配制度,初步实现了经营成果与职工利益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在改革初期的“七五”时期的5 年里,由于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体制上还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加之受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工农业总产值年均230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519万元,人年均收入不足千元,粮食总产年均1.7 万吨,总体上还处于亏损状态,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
1989~1990年,在经营承包上做了一些调整,经济发展有了一些起色。农场利用这个机会增加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为工业和畜牧业发展做好了铺垫。
进入“八五”时期,加大了改革力度,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提出以“依靠改革、依靠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和强化管理”为内容的发展战略方针。采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企业;对老工业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使农、工、牧、林、商等各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双体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补充职工家庭收入。“八五”时期经济出现了大幅增长,尤其是“八五”末期的1994~1995年各项经济指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八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比“七五”时期增加了一倍,年均达到2687万元。其中1994~1995年,年均达到4000万元以上。“八五”期间的企业利润总和达到1067万元,人均年收入提高到1844元,彻底摆脱了亏损局面。工农业总产值5 年总和为31779 万元,比“七五”时期的总和11516 万元增长了175.9 %。
1994年,家庭农场全部实现“两自理,四到户”的租赁承包形式,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盈利归己,亏损挂账”的状态。工商运建服企业完全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工业企业的亏损面降到了10%,总体上实现了盈利。1995年,全场工业总产值达到295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300万元。
“九五”时期是经济稳步、快速增长时期。农场凭借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向农业、农机、畜牧业加大投资,巩固基础,加快发展。农业上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大豆、小麦、经饲作物各占三分之一的“三元结构”。又投资4000多万元更新农机具,投资300 多万元改造低产田,采用新的优良品种,新的耕作技术,提高粮豆作物产量和抗灾能力,使粮豆平均亩产从“七五”时期的186.2 公斤提高到“九五”时期的225 公斤。场办工业企业逐步实行股、租、转、卖等所有制形式的转变,重点扶持和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同时推进畜牧业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扶持奶牛业,带动养猪、鸡、羊、黄牛等发展。非国有经济实行区化建设,基地建设,按照市场需求多项并举。在全场形成了农业、工业、畜牧业、非国有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发展的格局。“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达到34000 万元,比“八五”时期增长了1.5 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66.3%,第二产业占10.1%,第三产业占23.6%,使产业结构达到基本合理状态。工农业总产值年均达到11亿元,比“七五”时期的年均6355万元增加83%。农、工、牧业产值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7%、25%、17%。家庭农场利润5 年总计9398万元,企业利润2972万元,粮豆总产量5 年实现163 万吨,比“八五”时期增加了4.6 万吨。人均纯收入增长到4000元,比“七五”时期增长3175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186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农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改革
1985年改革之初,农业生产队开始试办家庭农场。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农场各队办起的28个大型机械化家庭农场,耕地面积都在200 ~300 公顷,大家庭农场所占土地面积占全场耕地面积的93%。每个家庭农场配有种、管、收全套农业机械,由十几名或几十名职工组成,实行“集体承包、自负盈亏、定利上缴、利润分成”的承包原则。第二种是个户承包少量土地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直接与农场签订承包合同,农场给予家庭农场垫支。
1988年,对家庭农场形式做了调整,一是大协作体形式,个人承包机械,土地分到承包组,统种、分管、统收;二是以一个配套机组和相应土地组成的大独户家庭农场形式,机械转让给个人,土地承包到户;三是有机户和无机户互相代耕代管的联合体形式;四是由职工单独承包少量土地形成的小独户家庭农场形式。到1990年,家庭农场承包形式基本固定为三种,一是独户家庭农场,完全是个人承包,生产费用自理;二是联户家庭农场,生产资料农场给予垫支;三是以队为单位承包的协作体,生产资金除农场限数垫支外由利润留成解决。从1985年到1993年农业改革走过两个阶段,家庭农场组合形式出现过多次变化和反复,甚至有的生产队又恢复到统管的形式。从1990年开始农场对垫支部分逐步减少,引导职工向“两自”过渡。1993年决定以十四队为试点,搞完全“两自”的试验区,职工拿钱种地,机械转卖给个人,生产、生活两费自理。经过一年的运作,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创造了盈利43万元的好成果,为农业改革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994年,全场各农业单位全部实行土地到户、机械转让到人的“两自理、四到户”的租赁经营,使承包土地的职工真正成为经营的投资者,生产的经营者,风险的承担者和利益的所有者。职工积极筹措资金承包土地。全场成立大小家庭农场1023户,全场21.4万亩土地全部承包到户,一包5 年不变。在此期间不断巩固和完善“两自”承包形式,建立“两金”(合同保证金、生产预留金)等各项基金制度,确保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保证“两自”根基的牢固。
1999年,开始第二轮农业承包,一定10年不变。农场又根据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出了建立规模家庭农场、农牧结合生产队和农牧结合家庭农场的战略措施,实现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地,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牛和开辟第三产业方向发展的格局。2000年全场树立了四个规模示范家庭农场典型,这四个示范家庭农场承包的土地面积都在200 公顷左右,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种植结构合理,有全部配套的农机具,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使生产经营常年保持在盈利的水平线上。
工商运建服改革
工商运建服改革基本上是分作三步走。改革初期,将工商运建服单位组建成十大公司和一厂一队,实行承包经营。原则是“全民所有、计划指导、集体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在公司内部实行“经营自主、分配自理、奖罚自定、人员自选”。农场统一制定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利润(上交定缴利润后的剩余利润)农场和企业按3 ∶7 或5 ∶5 分成。企业全部打破等级工资制,实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包工工资、效益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1989年实行第二步改革。引进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或单位的厂长(经理)通过招标上岗,职工实行风险抵押和浮动工资制,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商运建服企业全部成为二级法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鼓励企业放开经营,可以利用自筹资金或银行贷款开发新的生产项目,扩大产品外销,扩大经营范围。1991年为发展场办工业,投资对制粉厂、砖瓦厂、修造厂等几家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将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这一时期发展较快的是农牧产品加工业,如乳品厂、制粉厂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产品销到省外。到1995年,工商运建服13家企业除砖厂外全部实现盈利,创产值32 18 万元,纯利润110 万元。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工商运建服企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重要阶段。一是各企业深化了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承包、核算落实到车间班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二是企业开始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需求发展自己的产品,增加新品种,提高质量,适应市场,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1996年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主要是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股、租、卖、转等形式进行转制。原国营商店于1996年转卖给个人。1997年牧工商总公司转为股份制企业。
1998年面粉厂先改为股份企业,后又转卖给个人。修造厂转为股份企业。砖瓦厂先租后转卖给个人。酒厂、油厂拍卖给个人经营。2000年基建公司转为股份企业。到2000年底,工商运建服12家企业或单位,除电业等4 家保持国营体制外,其余8 家全部转制。改制后的企业,产权明晰、经营自主,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畜牧业改革
“七五”初期农场还保留有公营的孵化厂、饲料厂、养猪场等小规模的畜牧业单位。1987年以后,畜牧业完全改为家庭养殖。1988年乳品厂建成后,把畜牧业发展目标集中在养奶牛上,投资扶持奶牛养殖业。1991年定出各单位发展奶牛的指标。从1992年开始,除家庭饲养外,部分农业单位和工商运建服单位开始以职工集资形式成立股份制奶牛场。全场有种子公司、牧工商总公司、机关等大的股份奶牛场6 个,奶牛头数都在50头以上。在奶牛发展过程中,加强了以“五不出队”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各基层单位都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饲养。1995年以后,除发展奶牛外,还扶持建立了养猪场、养鸡场,发展养猪、鸡、羊、黄牛专业户。到2000年,全场奶牛发展到3800头,畜牧业产值实现2810万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
在改革初期的1986年,畜牧业、工业产值分别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和10.1%,种植业占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农业一损俱损。1986年农场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但在“七五”时期进展缓慢。从1990年开始,以饲养奶牛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农牧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上工业,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在种植业上,增加了甜菜、白瓜籽等经济作物面积。进入“八五”时期,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调整政策,加强服务,推动畜牧业、工业和自营经济发展。在畜牧业发展上,农场采取贷款为职工购牛;搞基础设施建设;上调奶价;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拉动畜牧业发展。在工业发展上,采取投资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等有效措施巩固老企业,发展新企业。农场为自营经济找项目、找市场、建场所、建基地,多方求取发展之路。“八五”期间种植、养殖、加工等新项目试上10余种,私营手工作坊发展到16家。从农业、工商运建服企业分离出来的职工有70%从事自营经济产业。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畜牧业和工业,畜牧业发展又拉动了农业和工业,工业发展又促进畜牧业和农业,农、工、牧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到“九五”时期将产业结构调整定在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上:一是以小麦、大豆为主的农业;二是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三是以饲养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四是自营经济。在农业上,大豆、小麦的种植面积比例压缩到65%,其余35%种植经济作物。工业以乳品厂为龙头发展鲜奶加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畜牧业以奶牛为主,同时发展猪、羊、黄牛和禽类。自营经济以“六种四养”为主,同时发展私营商业、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到2000年,种植业、工业、畜牧业、自营经济这四个产业的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48%、21.8%、15.8%、14.4%。使产业结构达到基本合理状态。
四、实施科技兴场战略
1986年,农场提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应用新技术组装农业常规措施”。开始以推广良种,高产攻关来解决粮豆产量不高的问题。1990年,农场积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制定措施和规划,把主攻方向定在提高单产和抗御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具体措施是:1 、应用分层施肥、深松耙茬、药剂灭草、大豆三垄栽培等一系列新技术,改变过去老的耕作模式;2 、更新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加快新品种更新步伐;3 、购进新型高效农机具,缩短播种和收获时间,减少粮食的田间损失。1993年以后,在粮豆产量基本稳产的基础上,农场提出“大兴科技攻关”活动,向“两高一优”农业迈进。在农业生产队建立试验基地,每年下达科研课题30多项,使优良品种的繁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普及到每个生产队。大豆、小麦、油菜丰收计划普遍推开。1998年,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效益,小麦品种向硬质、高筋方向发展,大豆向高产、高油方向发展;同时应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九五”时期,全场粮豆平均亩产稳定在220 ~240 公斤。
在工业生产中主要以节能、降耗、提质和开发出新产品为主攻方向。1989年农场科技大会召开以后,各企业都成立了“科技兴工示范小组”,每个单位都设立了由主管厂长(经理)负责的科技应用、试验项目。乳品厂经过多次研究、试验开发出新产品,使产品质量达到垦优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砖瓦厂利用粉煤灰烧结内燃砖达到了节能提质的效果。修造厂经过多次研究、试验对农机具进行改装,并制造出适合农田作业的小型农机具130 多台件。面粉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改进工艺,生产出符合国家特一、特二粉标准的优质面粉,畅销省内外市场。
畜牧业从1990年开始推广科学饲养管理。第一,优化牛群结构,逐步淘汰低产杂交劣质牛,全部实行冷冻精配种。到1996年全场奶牛全部更新为中高产的荷斯坦品种,单牛产奶期产奶在5吨以上;第二,实行科学化饲养,推广饲料窖贮、氨化,实行舍饲管理;第三,加强防疫工作。兽医人员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全场专业化奶牛场、家庭牧场基本上都实行了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五、强化企业管理
农场在改革的同时抓住企业管理这一重要环节,使改革有序进行,经济稳步发展。改革初期首先从抓财务管理入手,实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工作在兼顾国家、农场、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下得到理顺。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改革时期的重要管理工作。1985年办家庭农场时,农机具分散到各家庭农场,农场对农机具全部进行评估作价,承包给家庭农场并订立了保持完好率和计提大修基金的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存放,加大折旧的回收力度。1990年对已作价转让的旧农机具及时收回了资金;1994年又将全部农机具进行评估作价后转让给个人,收回固定资金增值30余万元。1992年农场将居民住房一次性转让给个人,也使固定资产实现了增值。1996年以后对工业企业改制后,首先请北安农管局有关部门来场进行评估,及时收回转让资金。到2000年,农场的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七五”期间增加了近6000万元。
从“七五”时期开始,对基层单位的资金实行限额管理、有偿使用的方法。1989年农场成立资金办专门管理生产流动资金。1991年农业逐年缩小农场垫支部分的资金,各单位从留成中提取一定的生产发展基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到1994年农业实行预留金制度,解决第二年生产资金问题,种地费用由农场投资改为职工个人投资,资金紧张状况得以改变,并保证了流动资金的合理使用。
家庭农场成立以后,农业产品的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结算,保证了资金及时回收,统一调配,也保证了职工承包收益的及时兑现。对于职工购农机具、奶牛贷款实行合同制和担保抵押制,确保资金按时收回,杜绝呆死账。
在农业、农机、工业、畜牧等行业中推行作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根据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要求,制定全场统一的农业、农机作业标准,由有关部门监督执行,并制定了奖罚措施。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标准化操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计量管理等各项管理措施,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1995年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使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组织各行政、党务部门制定了涉及各方面的18项管理规定,在全场贯彻执行。由于多年来坚持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促进了各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精神文明建设
农场党委在改革的15年中,始终坚持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改革初期,农场党委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转变观念的思想教育上。通过办学习班、培训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做改革的先锋。在经济发展时期,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鼓励发展生产,党员带动群众致富。各基层党支部将经济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基层党支部主管畜牧业发展并与工会组织合力抓好双体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在党支部的工作目标考核中,把发展经济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在改革不断深化时期,场党委几度组织调查组,深入基层调查民情,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使党政工作形成合力。1995年,农场党委按照上级要求,加大了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和监督,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监督办法。全场实行财务、政务两公开制度,建立监督网络,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促进领导干部为政清廉。党委根据时代特点在各支部开展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经济,为民致富上来。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广大干部、党员都能舍弃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扶助职工群众渡过难关,因而深得群众的拥戴。多年来,农场党委将思想教育、扶贫助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建设等工作全部落实到基层,形成了两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格局。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农场曾多次被省、总局、分局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