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管理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干部管理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管理
从1985年开始,农场进入了全面改革时期,同时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第一,加强干部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积极领导改革,在改革中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约束自己;第二,制定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百分考核,加大检查力度,使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与经济工作、经济效益挂钩,严格奖罚,开发干部在工作中的动力;第三,建立办事公开和群众监督制度,使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意识;第四,以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为基础,减少干部违纪的可能性,堵塞漏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干部管理制度建设
在1986年第七次场党代会上,场党委根据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干部管理的制度建设。相继建立了《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等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从规范干部的施政行为入手,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在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群众的监督下管好自己。这一时期的干部管理克服了过去重使用轻管理的做法,重视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日常化管理,并建立了一年两次的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88年党委发现个别干部有以权谋私和自行销售粮食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对违纪严重的给予了纪律处分。同时在全场及时刹住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私设小金库等不正之风。1992年根据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格球山农场干部管理细则》,对党政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4年,在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以后,对干部的管理重点放在了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和党风廉政建设上。1995年党委制定了《领导干部廉政勤政若干规定》共20条。以后又制定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级管一级、一级带一级和“三管好”(管好自己、管好子女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的责任要求。1996年,农场在基层单位全面推进“三公开(党务、政务、财务)一监督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申报制度。农场党委实行了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制度,根据群众意见开好党的民主生活会。1996年在基层领导干部和机关科室长中实行了工作记实制度,记录领导干部在一个时期内工作业绩和问题。1998年,根据上级精神,党委组织部门制定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重公论、重业绩、重品德,保证了干部队伍的质量,使干部选拔任用达到“四化”要求,适应了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过用制度管理干部起到了规范化的效果,使干部在制度的约束下积极做好工作,减少犯错误,树立了好的形象。
干部目标责任管理
1986年已开始实行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又不断地加以完善。1986年时,干部的管理目标是:精神文明指标、经济指标,采用百分考核的方式年终评议。1988年,在七队开始实行党员干部责任制和联系户活动,全场又将党员联系群众、帮贫扶困作为党员干部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1991年,对干部的管理目标进一步细化,从检验干部的德、能、勤、绩4个方面制定了考核目标。由党委、组织部、纪委、宣传部、工会等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的基本项目有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后备干部和党员培养,党员联系户、责任区,党员干部教育,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况等10项目标。考核形式分为:评分形式、评议形式、检查形式。对基层领导干部除了上述目标考核外,还有经济目标的考核,如经济效益指标、奶牛发展指标等。1995年农场九次党代会以后,目标考核又加大了力度,干部的目标考核与本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实行严奖严罚。在经济方面有经济效益指标、畜牧发展指标、双体经济发展指标、扶贫指标等。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精神文明创建达标指标、小康队创建指标、廉政建设指标、三公开一监督达标活动,开展敬业杯、公仆杯评选活动等。用这些指标进行管理,使干部在工作中目标明确,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
办事公开群众监督
1986年以后,开始逐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1988年党委制定了“两公开一监督”(办事公开、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制度。办事公开事项主要是指评选先进、征兵、困难补助等;财务公开主要是单位经营中的财务收支情况。基层各支部都由1 名离退休干部作为党风监督员。在党风检查时向监督员了解支部党风情况。1994年全管局推行财务公开,公开的项目开始具体化,主要是职工家庭农场账目公开上墙。财务公开以后,受到广大职工的拥护,减少了职工秋后找账的现象。1996年将财务公开、办事公开列入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各单位考核的目标之一。纪委还建立了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档案。各基层单位建立了由群众选举产生的民主监督小组。财务公开项目有职工账目、管理费、共同费、机械作业收费标准等8 项内容,政务公开有困难补助、评选先进、参军、计划生育指标等6 项内容。1998年,实行党务、政务、财务3 项公开。组织部、纪委、工会等有关部门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定了相应的具体规定。每年组织部、纪委到基层单位组织针对领导班子工作的问卷调查,再将意见反馈给领导班子,加强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机制
在铁饭碗、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时代,在干部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也给少数干部以权谋私提供了客观条件。实行改革以后,经济责任制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土地全部包到职工人头,任何侵害职工利益的现象都受到监督。改革越彻底,经济责任落实得越细,管理上也就越规范。改革也促进了干部管理,使干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在干部管理上主要体现在“严”和“实”上。对干部严格要求方面,一是凡是中央和上级部门规定禁止的,农场严格要求干部不得有一丝一毫的违背;二是干部违纪的严格按处分条例处理,绝不留情面。在“实”字上,一是看干部工作是否脚踏实地,不虚夸、不虚报;二是看干部是否为职工群众办了实事。农场在对干部考核时,都把干部为职工办实事的情况作为干部的主要业绩来考核。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前,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程序主要是各单位、部门拟提拔的行政干部,先由主管这些单位或部门的场领导推荐,场长办公会拿出初步意见,由组织部进行考核后,行政干部由场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任用;党的干部由党委研究决定任用。1988年末,对工商运建服单位的主要领导选拔任用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公开招标聘用,打破干部工人界线,实行竞争上岗。竞标者通过投标讲演、群众评议、评审组考核等程序确定人选,由场长聘用。全场10个单位的厂长、经理全部通过这种招标形式产生。1989年机关干部(科室长)选拔任用中也通过这种竞岗的办法。在聘用科长中,打破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界线,一岗可以多人竞争,破除了论资排辈的框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农场政治体制改革开了个好头。
1992年,农场党委组织部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制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精神和北安农管局制定的《企业干部实行聘任、聘用制改革实施细则》精神,结合农场实际制定了《格球山农场干部管理细则》。细则中对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待遇及后备干部制度、回避制度等做了全面详细的规定。实行聘任、聘用制,打破终身制,企业可以不受任何条框限制选拔干部,实行动态管理。让那些年轻的、有知识的、有政绩的、受群众拥护的年轻干部担负重要的领导责任。
1994年初,农场组织了工商运建服企业厂长、经理第二次招标选聘工作,有6 个单位通过招标聘用了厂长、经理。1994年末,农场根据省农场总局农总组通字[1994]15号文件精神,开始民主选举生产队长工作,首先在一队、三队、种子公司3 个单位进行了试点。民主选举生产队长的主要程序有:候选人讲演、候选人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群众选举、被选中者与场长签订聘用合同。整个选举由组织部、纪委、工会进行监督。
1996年1 月,在职代会期间制定下发了《三项制度改革方案》。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突出了“实施能人战略,改革人事制度”。在实施能人战略上,规定了选拔干部的4 条标准:重实绩、重实效、重德才、大胆重用开拓型年轻干部。坚持公开选拔、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实行选举、招聘、聘用相结合的干部选拔制度。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在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后,农场从工人中提拔的场队两级领导干部66名,因不称职或落选的干部就地免职的10名。1999年,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又进行了完善,规定了基层领导干部的任用以民主推荐、民主选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