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拥护,人们从改革中看到了希望。凭力气挣钱、凭技术挣钱、凭本事挣钱成为职工对经济责任制的一种理解。职工对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心情。过去那种“大锅饭混着干,铁饭碗里总有饭,家家生活都平淡”的老观念受到了冲击。农场一方面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职工发展个体经济,为职工通过勤劳致富创造更广泛的空间。
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促使职工的思想发生不同的变化。农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泛开展了思想道德教育,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宣传教育活动,以“三德”(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为中心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党委为各单位配齐了支部书记和政工人员,加强政治领导。“三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美德:提倡个人修养,提倡公民处理好家庭关系,做五讲四美三热爱公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二、社会公德:要求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职业道德:要求干部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农场组织学习了老山前线干部战士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祖国、爱人民,为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曲啸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公无私精神,教育干部职工在改革和发展经济中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保证国家利益,维护集体利益,摆正个人利益。为了牢固地树立新的思想道德观念,配合思想道德教育,在职工中开展了五好职工、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场队两级党组织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来抓。
1990年,为了消除政治动乱的影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道德建设以坚持4 项基本原则为重点。党委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学习党的宗旨,对照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展开教育和讨论,使党员干部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1991年末到1992年初,根据上级部署,在全场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农场成立了社教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利用会议、培训、讲课、自查等形式,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确定为:“让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保持清醒头脑,克服自身的缺点,完成当代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在具体建设工作上制定了党员责任区和党员联系户制度。把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扰解难作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的指标来考核。在1990年和1991年两次职代会上通过了“企业精神”提案和场歌、文明公约提案。“企业精神”、“场歌”和“文明公约”体现了格球山人的风范,激励了一代格球山人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同时还组织广大职工进行普法学习、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竞赛,开展了关于农场改革的讨论会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讨论。这一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改革。通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廉洁奉公的美德。
1994年开展了“两德”教育,提出了“加强两德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把“两德”教育作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内容。农场通过最佳职工的评选、最佳职工事迹报告会,树立了职工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为全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部好教材,激励了干部职工的奋进精神。
1996~1997年,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外,又加强了基层单位办事公开和群众监督工作,提高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五好文明家庭评比中突出了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容。
1998年在全场开展了党务、政务、财务三项公开工作、民主管理工作、民主选举工作。各单位实行了对社会、对职工的承诺制度,开展了文明窗口、公仆杯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全新的社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变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党员干部都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1999年进行了三讲(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教育。2000年又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使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十几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走过了一个从对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初步认识到积极投身改革,坚持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后到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使广大职工走过了一个从单纯追逐经济利益到靠改革致富,最后到以诚信、质量发展经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