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球山农场深化农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调查
三、文征
格球山农场深化农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调查
按: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5 月6 日在这篇调查材料上做了重要批示:“格球山农场的经验不仅在于改革抓的好,管理也抓的好,把改革和管理结合起来,把改革的成果用强化管理规范下来。应将这个材料发全垦区。”在当前全垦区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进程中,格球山农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基本经验值得各农场学习借鉴,要把加快深化改革与强化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改革和管理要速度、要效益,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九五”经济发展目标。
一、主要成果
近3 年来,格球山农场全面推行土地租赁到户、机械转让到人,彻底实行“两自”的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并始终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改革要深化、管理要强化”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农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高负债经营的局面,经济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北安局名列前茅。全场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由“七五”的7 %提高到“八五”的9 %,“八五”后两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是“七五”的3 倍。1993~199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4497万元、7738万元、11129 万元;全口径利润分别为271万元、1768万元、2865万元;企业经营利润分别为30万元、426 万元、413 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549万元、3088万元、4777万元;职均收入分别为3362元、4440元、6460元;人均收入分别为1212元、2080元、3082元;年末职工银行存款分别为768 万元、1450万元、2200万元。1995年种植业产值比前两年平均提高15%。畜牧业产值1089万元,比上年增长65%;场办工业经营利润113 万元,比上年增长161 %,全口径利润2865万元,比上年增长62%;国有资产增值率达33%;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43%。农业经济效益在上年11个农业生产队平均盈利100多万元的基础上,又有4 个生产队盈利超300 万元,其余7 个生产队平均盈利170 万元。农业生产队职均收入9435元,人均收入561 3 元。农场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在总局考核中名列前茅。“七五”末期农场内外欠款800 多万元,到1994年一次性还清了剩余的150 万元银行陈欠,农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职工工资按月支付,家庭农场兑现及时,职工踊跃掏钱租赁经营土地,加快了农机更新步伐,今年已购入和计划购入大马力拖拉机10台,E514 收获机11台,长箱东风载重汽车26辆。全场个人拥有小车60多台,其中有买“桑塔那”轿车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跃,充分反映了“两自”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农场经济快速发展,职工生活富裕,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为“九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做法与经验
为了把深化农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任务落到实处,在场长安立枫带领下,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1 、用试点引路
通过对十几年来改革过程的回顾总结,他们感到: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从转换经营机制入手。农业改革的出路在产权制度改革,两权彻底分离,利益直接,其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土地租赁到户,机械转让到人,彻底推行“两自”。1993年初,农场选择了十四队作为试点单位。十四队地处偏远,全队有土地620 公顷,职工89人。前些年这个队的职工种经济作物收益较好,尝到了种田的甜头,同时1992年探索租赁经营土地200 公顷,在这个队推行土地租赁经营有基础,职工容易接受,加上这个队有个好队长董德全。1993年初职工积极筹款租赁土地、购买机械,“两自”一步到位,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年虽然遇上了严重涝灾,但职工奋力抗灾,加强田间管理,使400 多公顷大豆平均亩产突破150 公斤,全队盈利43万元,职均收入4831元,人均收入1616元。1994年初,十四队又兼并了十二队264 公顷土地,扩大了土地租赁经营面积,当年全队盈利105 万元,职均收入上升到11170 元,人均收入3930元。1995年全队盈利130 万元,职均收入达13540 元,人均收入4513元。今年年初一次性上交农场利税费130 万元;职工个人购买农机具投入、基础建设上投资15万元新建了两个金属粮仓,投资3 万元维修了办公室、卫生所。目前,整个生产队和职工面貌焕然一新,一派勃勃生机。十四队试点的成功坚定了农场领导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定1994年在全场各队全面推行十四队的做法。农场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深入到各生产队调查摸底,召开职工座谈会,广泛动员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场长安立枫反复强调:“改革是群众的事业必须依靠群众,必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发动群众充分展开讨论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十四队的经验,宣传垦区内外的形势,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全场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这项改革政策,全场职工积极筹款租赁土地和购买机械。到1994年3 月20日,农场17.5万亩耕地全部租赁到职工手中,农机具全部转让到职工个人,农场与职工签订土地租赁合同1026份,签订机械转让合同110 份,职工上交种地款和机械转让费1 393 万元,实现“两自”率100 %,从而结束了建场以来种地贷、垫、挂的历史,使农场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2 、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深化农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好。他们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土地租赁到户,机械转让到人,全部实行独立核算,定额上交,盈亏自负,风险抵押,自主经营。生产费和生活费全部自理,土地租赁一定五年不变,一是年初一次性上交农场利税费(即上打租金),为租赁经营型;二是产品下来后分两次交齐利税费(即下打租金),为放开经营型。采取哪种形式,完全由职工自愿选择。但从长远看,农场要求逐步由下打租金向上打租金过渡。
租赁经营的政策是:(1)当年1月31日前一次性上交农场规定的全部利税费(1994年为每亩52.85元),每亩地另交15元,作为调整粮食价差基金;(2)土地租赁期为5 年,租赁承包期内可以继承,不允许转让;(3)亩上交利润以上年为基数,每年递增5%;(4)产品可以自行处理;(5)年初每亩地上交农场15元种地保证金(农场按当年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付息)。
对放开经营型的政策是:(1)利税费当年10月1 日前交纳45%,12月10日前全部交齐;(2)每亩地留足100元生产预留金;(3)各项费用不能按规定时间交齐的,农场有权定价收缴产品,剩余产品自行处理;(4)作物种植比例按农场计划执行;(5)年初上交种地保证金每公顷100元(农场按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付息);(6)亩上交利润以上年为基数,每年按5%递增。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今年又做了调整,即:种植户必须完成国家的征购粮任务,每亩地上交小麦25公斤、大豆17.5公斤,执行国家价格标准(今后随国家计划调整而调整),同时取消每亩15元粮食差价。下打租金的种植户,其产品必须上交生产队统一保管,利税费收缴按农场规定时间交齐后,留足生产预留金农场积极提供有偿服务。
3 、大力度强化企业管理
农场场长安立枫坚持“改革要深化,管理要强化,把管理作为与改革配套推进的系统工程来抓”。为适应深化改革的需要,跟上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1995年农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格球山农场生产技术措施管理规定》、《格球山农场农业机械管理规定》、《格球山农场粮食管理及销售工作规定》、《格球山农场物资管理规定》等18项管理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原则,使各项管理得到顺利实施,逐步实现“管理科学”,使农场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表现为领导干部管理意识增强,经营观念更新,提高了经营决策水平;二是强化了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资金限额管理,改变贷款制度,保证流动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按时回收,同时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使全场基层财务核算和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三是通过严格管理,努力提高各业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纳入标准化、法制化轨道,1995年在全国财会工作评比中,农场计财科荣获全国农垦系统财务战线先进集体称号。农场又被管局授予科技管理先进农场称号。农场还被银行授予一级信用企业。管理出效益,使整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档次,在农业改革和经营管理上做到了“四个坚持”、“五个不变”。
一是坚持科学种田,统一大豆种植比例,保证合理轮作。推行“两自”后,没有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在坚持常规生产措施基础上,各生产队认真落实农场下达的种植计划,承租土地职工能够兼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克服短期行为,坚持土地合理轮作,没有出现“花花田”。各级领导不断强化科技进步意识,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均衡增产。在农业生产水平增长因素中,科技含量所占比重由“七五”末期的37%提高到45%;全场粮豆平均单产比“两自”前增加25公斤,增产水平达24%。
二是坚持农机管理“五统一”,创造性地实行“三面旗”和“五优”制度,探索出了机械转让后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全场农机管理跨入总局优秀农场行列,并上报部级先进单位。“三面旗”即对动力机车和收获机械实行划类挂旗,一类车挂红旗(优秀),二类车挂黄旗(合格),三类车挂蓝旗(不合格,不准作业)。机务战线全年定期开展春检、夏检、冬检和清场入库验收,使农机具合格率达100 %,链轨车每台平均年创利润4.6 万元,收获机每台平均年创利润2.2 万元。严格大修理基金的使用,全年使用27.4万元,修理机车36台,保证了机车在良好技术状态下作业。农场投资28.3万元维修改建了油料库、机车库、零件库、农具场围墙,保持了“三库一场”的完好。维护了农场和职工两个利益。由于坚持粮食统一管理、统一结算,强化了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1995年保质保量保信誉地完成了上交国库粮5213吨,出口大豆1290吨,完成管局内调粮食2200吨。同时搞活议价销售,组织异地购销等,充分体现了“交够国家和农场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自主经营政策。在粮食管理上,农场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当场交货,检斤验质,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职工上交粮食一个月内必须结算清楚,及时兑现粮款,过期加付利息。议价销售的,3 天内转到职工账户,增加了职工对农场的信任度。
四是坚持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形成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积累机制。“八五”期间农场总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各种农机具326 台件。1994年机械转让到个人后,没有出现“机飞蛋打”和“一槽烂”的现象。通过制度和政策鼓励职工踊跃投入,更新机械,当年职工个人投入66.7万元,购入各种农机具76台件。近两年,全场大型动力机械已经全部更新换代,其中购入802 拖拉机55台,气吸式点播机9 台,200 自走式割晒机8 台,全方位深松机6 台,深松旋耕多用机19台,轻耙78台。农场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八五”期间投资321 万元改造低产田4 万亩,实现综合提高单产30公斤以上。
土地租赁到户、机械转让到人的五年期内,农场本着“稳定、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五个不变”,即:土地到户、机械到人的政策不变;管理的基本措施不变;全面推行“两自”的发展方向不变;农机管理“五统一”不变。
农场对生产队管理人员采取定员、定编、定报酬比例的办法,万亩以上2 的生产队定编7人,2 万亩以下的定编5 人,同时上交风险抵押金1 ~2.5 万元。有条件的生产队可以队长、书记一肩挑,交叉任职,正职聘任副职。农场对生产队只管一个队长、一份合同、分配原则比例及考核指标。农场把握生产队投资方向,确定经营战略,对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为加快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生产队可以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各生产队之间可以相互兼并土地,生产队和场直单位管理人员、机关干部不准承包和租赁土地。职工租赁土地一律与生产队签订合同,农场、生产队和个人都有依法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通过稳定土地租赁形式,积极引导职工逐步向规模经营发展。
4 、搞好综合服务
农场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职工自己拿钱种地,场队两级领导干部不是轻松了,而是责任更大了,必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一是加强培训指导,每个生产环节都制定出技术措施和要求,通过开办广播电视讲座,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传授农业、农机技术,解决职工不会种地和种不好地的问题。二是搞好代销服务,解决职工所需。每年春节前后,农场领导和物资部门的同志四处奔波,联系购入化肥、农药、油料,跟踪市场行情,及时向职工报告价格变动情况,让职工自愿选择销售时机,维护职工利益。三是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农场有一个试验站,负责好、少、新作物品种的供应调剂;物资公司负责生产资料的供应,同生产队签订供货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受到了职工的欢迎。
(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联合调查组供稿)
(本文摘自1996年5月10日《黑龙江农垦》第17期)
编者按:地处北方高寒旱作农业区的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他们靠着“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思想,一个好队伍,一个好作风”,坚持改革,强化管理,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在相同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环境下,做出了不同凡响的业绩,真正弘扬了“北大荒精神”,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格球山农场的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