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赵光农场位于我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横跨黑河、嫩江两地区,绵延北安、克东两市县。北起嫩江水系的乌裕尔河,南到小兴安岭余脉的天然次生林区,西起克东县界,东到轱辘滚河之滨;同北安市、克东县村镇及林场土地森林交错,同建设农场阡陌相通。版图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4公里,控制面积510多平方公里,边界线长约171公里。境内有北安市、赵光镇及北安农场管理局(以下简称北安农管局)所属一些企事业单位,还有部队经营的农场。滨北铁路线由南至北穿过场区34公里,北(北安市)通(通北镇)公路同铁路并行,两条交通命脉,联络农场内外,沟通城乡,延伸全国,物资文化、内外交流十分方便。赵光农场有山有水,是个土肥草美、物阜境优、深有影响的大农业企业,场部设在赵光镇。
  农场全境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走向松嫩平原的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逐渐倾斜,属中高纬度。生态宜人,气候温和,资源丰富。耕地集中连片,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是黑龙江垦区西部有名的黑土之乡,适于大面积的机械化生产。雨量适中,日照较长,作物生长期水热同季,宜于小麦、大豆、甜菜、油菜等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发育。每年麦豆播种面积80%以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大豆出口基地。由于地处森林边缘,除杨、桦、柞、椴等阔叶次生林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早有民谣“北大荒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现多用鹿茸角)”和“棒打獐狍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作形象描述。深山密林中常有熊、鹿、狍、野猪出没,野鸡、野鸭更为常见。有可食的榛子、橡子、蘑菇、蕨菜、黄花菜等野果、真菌和野菜;有可入药的五味子、刺五加、龙胆等200余种中药植物;有藏量丰富可用编织的小叶樟、苕条、乌拉草等草本植物;有广阔的草场,水草丰盛,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基地。
  然而,100多年前森林闭郁、鸟兽群居的赵光地区,只能当作清皇室消遣、游猎的围场,清朝末期,东北地区开禁后才有少量移民迁入。民国建县后虽设立过招垦机构,奖励占荒,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为适应侵略战争需要,从日本国内向我国东北强行武装移民,布满日本开拓团的赵光大地倍受蹂躏。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当家作主,这片亘古而富饶的荒原才从沉睡中醒来,走向新生。1947年,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在北满创办一个粮食工厂”的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抽调干部,组织技术力量,筹建直属农场。军人出身的延安老干部周光亚,满怀壮志豪情,不辜负党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带领干部、战士,在通北县境内的荒原上,创办了通北机械农场(现赵光农场),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垦事业开了先河,为新中国的机械化农场开发建设奠定了千秋基业。通北农场当时是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在建置沿革中,曾多次以赵光烈士的名字而命名,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一直称赵光农场。赵光农场自建场以来,长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也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族青年所向往,为世界所瞩目。
  40年代末,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东北局的决定,亲自部署筹建通北机械农场,又先后两次到农场视察指导工作。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亲临农场,揭开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垦区的历史开端。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地质调查团、土壤调查团、少数民族参观团、政协代表团等学术团体和政治团体及成批的专家学者到农场参观、考察;众多的文化名人,记者、作家到农场体验生活和采访,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兴起,展示农村变革的希望和美好前景;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师生到农场访问和实习,扩展知识增长才干;50年代开始,大批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和移民及城市知识青年先后涌向农场,为机械化垦荒大军增添活力,为发展生产、弘扬北大荒的科学文化发挥了推动作用。中央、省有关部门和农垦领导机关曾多次主持举办如“国产康拜因试割鉴定”,“大豆大面积机械化除草”等一些重要的农机改革经验现场会和农机具展览,对全国农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传播机械化生产经验、示范农民,产生了积极作用。建场初期,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派专家和考察团到农场进行考察;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顾问、美国友人韩丁和日本《赤旗报》主编也到农场访问过;苏联驻中央农业部专家常到农场指导工作;日本今野誉八先生更直接地投身于农场建设。
  1959年国庆节前夕,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电影周,大型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获奖。《老兵新传》电影脚本,是著名作家李准以赵光农场初创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及第一任场长周光亚为原型创作的。在国庆10周年的时候,《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嫩江日报》等各级报纸都在显著版面上发表文章,宣传赵光农场建设发展中的不平凡的战斗经历,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了赵光农场的发展史。1984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到农场为中央电视台采访录音,在《今日北大荒》专辑里向全国人民又一次介绍了赵光农场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光辉成就。
  30多年来,几代农垦战士包括汉、满、蒙古、回、朝鲜等11个兄弟民族的干部、军人、工人、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携手并肩,辛勤劳动,农场不断发展壮大。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几经洗礼的这片沃土,在党的一系列政策指导下,人口发展到两万多,职工近万人,开辟良田40多万亩,垦殖指数50%以上,种植指数达100%,土地利用率93%,已经形成一个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比较高、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建设规模比较大的机械化农场。全场4个分场、32个农业生产队、16个工副业队,共有76个基层核算单位。农场直属的原种场、乳品厂和林场都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198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试办136个职工家庭农场,出现2561个多种形式的专业户。全场拥有各种类型拖拉机319台、收割机199台,各种汽车118台、机床3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万多千瓦。建场以来37个生产周期中,共生产粮豆8亿多公斤,上交商品粮4.25亿公斤,平均商品率53%,创工农业总产值3.4亿元。经过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改革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生产关系逐步改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持续发展,产值稳定,年年盈利,农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79~1984年的6年间,在耕地稳定、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共生产粮豆2.8亿公斤,占37年粮豆总产量的34.6%,粮豆平均年产量稳定在4500万公斤以上;6年平均亩产131公斤,最高年份147公斤,比37年粮豆平均亩产提高74%,平均亩产稳定在112公斤以上;6年上交粮豆1.6亿公斤,占37年上交总数的37.7%,年平均上交2500万公斤;6年创工农业总产值1.38亿元,占37年产值总数的40%,年平均工农业总产值稳定在2300万元以上;6年上缴利润397万元,占37年上缴利润总数的70.6%,年平均上缴66.1万元。同1973~1978年 6年相比,粮豆总产增长11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90%。1973~1978年没有上缴利润。赵光农场的生产经营在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4年属农业生产的平年,播种面积39.1万亩,占全管局16.3%;粮豆总产4673万公斤,占全管局22.7%;上交粮豆2677万公斤,占全管局28.1%;商品率57.3%,比全管局平均数高11.2%;创工农业总产值2800万元,占全管局15.6%,其中种植业产值2411万元,占全管局22.2%;全员人均创产值3471元,超出全管局人均10%。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工造林面积也逐年增加。在多年农田综合治理中,配套种植防护林带1137条,人工林保有面积3.6万亩,大地基本实现林网化,森林覆盖率达7.7%,已经形成新的绿色屏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畜牧业经过70年代高峰发展,到1984年大牧畜存栏仍保持2000多头,其中奶牛生产是发展乳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养殖数量有较大增长,全场达787头。改革刺激了养殖个体户迅速增加,个体经济开始发展,户养畜禽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牧业年产值保持在57万元以上。
  工业生产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乳品厂正在扩建,设计能力日处理鲜奶40吨,年产奶粉可达2000吨。还有机械修配、电力、制材、砖瓦、制酒、糕点、饲料加工等工厂。这些工厂注意改善经营管理,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面向社会组织商品生产,白酒、红砖早就打人市场。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潜力很大。
  大豆、鹿茸、蕨菜是农场的主要出口产品,在国外有广阔市场,年出口产值 250万元,到1984年共积累外汇12万美元。
  教育、科技、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学前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系统,普及了小学教育,升学率不断提高。农场高中60年代建校,有坚实基础,早巳进入北安垦区重点学校行列,毕业生有的考入研究生院,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已经从事国家外事工作。40年代成立起来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不断发展,成果累累,实验站培育和推广的主要优良品种仅小麦和大豆就有30多个,农场、分场、生产队都有实验基地,试验田面积达2000多亩。农机改装有10多项已经推广到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形成三级网络,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医疗水平迅速提高,职工医院可以做些高难度的手术。职工一直享受免费医疗待遇。
  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50年代,被誉为“北大荒上的农业城”的农场场部,占地面积发展到6平方公里,人口集中,街道整洁,是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通信和电力枢纽。砂石主干公路路面平坦,雨后24小时便可通车;通信设备比较先进,利用率高;场部电业所是电力管理中心,全场3处变电所联网供电,总变容量近3000千伏安,基本满足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要;农场场部自来水工程给水普及率达50%,居民住宅基本实现砖瓦化,家家户户装上了土暖气。此外,4个分场部也已经成为比较繁荣的商业服务集市中心,居民人口都在千人以上。
  1978年以来,职工连续4次调整工资,人均增加两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全场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50%,洗衣机户有率 16.6%,个别家庭有了电冰箱、电烤箱。农场上下普遍建起了俱乐部、图书馆、游艺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电视差转台,还计划投资1.5万美元建设地面卫星接收站。职工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采。
  建场以来,文教卫生、商业物资、科技、武装等项工作逐渐自成系统;进入80年代后,除人民政府、金融、税务等机构外,公安司法、土地管理、工商行政、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文化福利事业均自成系统,农场几乎变成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赵光农场的创建,国内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是在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场的方针指引下,自己走出了一条曲折、光辉的道路。几十年来,农场开发建设大致经历4个发展时期:
  一、初创时期(1947~1955)
  这个时期是打机械化基础、摸索机械化耕作经验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在缺乏物资、技术力量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连年大面积开荒,边开荒、边生产。除粮食上交给国家外,其他各业都是自给性生产。在种种失败教训中,逐渐摸索出开荒、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储藏保管等多项农业、农机生产技术经验,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机械化生产新技术对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涌现出一批批劳动模范,成长起来一批批农业管理干部,支援了新农场的开发建设和地方农业生产。1954年,老场长周光亚和号称“我国第二女拖拉机队”的女拖拉机手刘瑛,参加了友谊农场的创建;以创造性劳动而著名的全国第一届劳模会的劳动模范代表耿德,也是从这里起步走向新征途的。同时,又出动拖拉机为当地农民代耕和支援海南岛开辟橡胶园。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5)
  这个时期是农场大规模发展阶段。在中央“五边”(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方针指导下,大面积开荒建场。到1965年,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达到相当规模,赵光地区拥有9个农场,经营着30多万亩耕地,职工增加到2万多人。大豆垅作、大面积机械化除草、化学药剂灭草以及农机改装等都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联合收割机加第三清洁室这一科研成果为开封收获机厂采用,推广到全国;国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广泛用于生产,原有农机具陆续更新。在省委提出加强国营农场领导的精神指导下,农场成立党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虽然有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和冲击,但广大职工群众和经得起考验的各级领导干部却以战天斗地的实际行动赢得了1959年的特大丰收,被评为全国农业红旗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嘉奖。在形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全场以“瓜菜代”和“油掺水”的精神度过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同时还支援首都北京及省内各大城市居民的口粮上万吨。由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央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批示 (即《五条》、《十六条》)的贯彻执行,农场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
  三、严重挫折时期(1966~1976)
  这个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影响,农场经济遭到严重挫折。在批判所谓“修正主义办场路线”和“唯生产力论”的形势下,违背客观规律,废弃合理规章制度和一些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盲目搬用大寨经验,削弱机械作用,过分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和脱离实际“一刀切”的生产瞎指挥,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连年亏损。1969~1975年共亏损 1941.3万元。1975年后吸取教训,生产形势开始好转。这个时期,交通、通信和建筑等事业发展很快,为农场进一步发展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新的发展时期(1977~1984)
  这个时期是恢复农场体制后,内行重返领导岗位,技术人员复职工作,经过两年徘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营农场的思想指导下,改革经济体制,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试办职工家庭农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连续盈利,生产稳步发展阶段。这是农场发展史上最好时期,多次被管局、总局、省和国家农垦总局评为先进农场或先进单位。
  纵观历史,赵光农场的生产建设还是处在很不发达时期,发展进步和成绩是有限的,某些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依然障碍着农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失衡;工业基础薄弱,缺少新的生长点,重点企业没有形成龙头,没有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产品总量少、产值小、效益低。资源、人才、技术潜力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还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旧体制的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农场带来生机和活力。在改革形势推动下,正满怀信心地朝着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型向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