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置前
第二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建置前
赵光农场在通北县境内创建时,即以通北命名,后改称赵光农场。赵光农场所在地建置前的历史沿革与通北县相同。
一、地理归属
周以前属肃慎,战国属貉地,汉属
地,后汉、三国属夫余,晋属寇漫汗,后魏、北齐属勿吉,隋、唐属黑水模歇,五代、辽属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斡赤斤封地,明属奴儿干都司。清王朝时,黑龙江与吉林分治后,长期实行军事监管,先后属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通肯副都统和海伦厅(府)。
通北,清末放荒时名海伦北字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拟设治通北县于通肯河北、瑚裕尔(今乌裕尔)河南,宣统末年议设县治时定名通北。民国元年 (1912年),设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仍归海伦管辖。民国4年(1915年),稽垦局改为设治局,属绥兰道,治局暂驻长治社四甲八井(今赵光镇前进村),同年迁入新衙署周家地房子(今赵光镇所属生产地,俗称“老街基”)。民国6年(1917年),设治局升为县治,民国18年(1929年),通北县直辖于黑龙江省。
通北县,伪满洲国时期,于大同元年即民国21年(1932年)起属黑龙江省,伪康德元年即民国23年(1934年12月1日)起属龙江省,伪康德6年至12年即民国28年至34年(1939年6月~1945年8月)“八·一五”东北光复属北安省。
解放后,通北县于1945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1947年2月至9月16日曾改属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第一专区,分省后同年9月17日起属黑龙江省。
二、垦殖开发
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赵光地区同黑龙江其他地区一样,古树参天,草原莽莽,沃野千里,只有以狩猎为业的满族祖先肃慎部落。直到清王朝时,这里依然是地广人稀的原始风貌,划进了皇家游猎围场、“龙兴圣地”,除旗人(满族人)外。禁伐木、禁渔猎、禁农牧、禁采矿。民人(未编入旗籍的人)不得入境。
清初,鄂伦春等几个少数民族远避深山河谷,散居度日,渔猎为生,尚未脱离原始状态。清顺治年间,为抵御帝俄势力扩张,设昂邦章京于宁古塔(今宁安县),而后陆续建边外7镇,设驿站、辟交通,为黑龙江地区御外和开发准备了条件。
清政府对黑龙江的开发,大致经历了“招垦奖励、厉行封禁、废弃封禁和全面开放”4个时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王朝封禁命令彻底废除后,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对黑龙江地区开发加快了步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于通肯城(今海伦市)设置通肯副都统,兼办垦务,主管通肯河两岸垦荒事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黑龙江将军委员丈放官荒,通北地区始有少量移民垦荒踪迹,而农场场部处仍是荒凉一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通肯河北岸开始出放大段荒地,北字段共放毛荒13万多垧。宣统二年(1910年)丈放浮荒6584垧,学田毛荒1000垧。以后,移民如细流渗入,接踵而来,村落相继出现,形成满汉杂居之势。民国5年(1916年),通北设治局统计,境内汉人居七、满人居三,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仍久避深山不出。境域东至罗北县界,西至克山县界,南至海伦县界,北至龙门设治局界,面积16800公里。
通北建县后,曾大力招垦,颁布奖垦告示,几度兴衰。据《黑龙江志稿》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黑龙江省沿边各属荒地抢垦试办章程》规定,通北县荒多户少属抢垦之列,于是掀起招垦抢垦高潮。民国18年(1929年)调查:全县荒地 427 866.51垧,放出389 627.02垧,已垦熟地29 333.33垧,尚有未放荒地 38239.48垧(包括安古镇段、天乙公司段和旗人生计地荒地)。此时县境,东南至汤原县界,东北至乌云县界,北至龙镇县界,南至海伦、绥棱、庆城县界,西南至拜泉县界,西至克东设治局界,宽约220里,长约270里,面积约达6万方里。人口由民国7年(1918年)的10 760人,发展到民国18年的12 862人,居民2 485户。全县分设3个区,辖5镇43屯。第一区一个镇即通北镇,为县城所在地,下属15屯;第二区2个镇:择佳镇(今北安市杨家乡杨家村杨家屯)、通兴镇(今通北镇);第三区2个镇:安古镇、海兴镇(今北安市海兴乡海兴村海兴屯),下属28屯。(据黑龙江省财政厅档案“署理通北县县长张仁安为县城拟定五年不迁以兴地方呈”文内记载:通北县二、三两区民户较多,一区只居全县户口三分之一。表明《黑龙江志稿》二区择佳镇和通兴镇下属屯户没有记载,是属遗漏)。农场场部处依然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正是在这一时期,黑龙江农村中富农经济和带有某种程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旧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开始出现和兴起。新官僚、军阀、地主采取霸荒办法,购置外国火犁(拖拉机)开垦荒地,不断使良田沃土集他们手中,实行垄断经营,榨取劳动人民血汗。现在红星农场境内的东、西火犁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配合军事侵略,采取多种方式从国内向黑龙江移民,进行经济掠夺。一时,日本开拓团遍及通北大地,垦拓荒原,抢占良田,民不聊生。据伪康德11年(1944年)伪北安省开拓厅资料记载,通北县境内有日本开拓团20多个,分别来自北海道、山形、崎玉、新澙、歧阜、大阪、枥木、兵库等地。还有两个朝鲜人组成的开拓团。
在日本帝国主义20年移民百万户500万人的侵略计划的第一期计划实施中,来通北县境内入殖的开拓团有“集团开拓团”、“铁路自警村”、“青年义勇队训练所”等。从1937年起到1941年10月前,先后人殖的有通北、五福堂、老街基,都是先派几十人的先遣队,后大批入殖的;白家自警村(今福安车站东侧的霍地房子,是赵光镇所属村屯),赵木场(今北安市海兴乡阳光村驻地赵木场屯),东、西火犁(今红星农场一分场境内)和柳毛河(今红星农场二分场境内),通北实验农场开拓团(今赵光农场场部五居民委一带)。此外,还有白家、老街基、西火犁等报国农场和通北、李家(今李家车站附近的农场十一生产队)自警村满铁训练所及东火犁青年义勇队训练所(后来称大姑娘部落)等一些开拓团。第二期计划实施中,有入殖到通北七道沟(今通北镇附近)、十道沟(今建设农场境内)和鸡走等处的一些义勇队开拓团。
这些开拓团的开拓民,多数是日本的贫苦农民和补充兵员的十几岁的青年人,他们背井离乡,被迫充当侵略工具。开拓团也用很少的机器开荒,入殖七八年中开垦的土地并不多。伪康德6年即民国28年(1939年)统计,通北全县耕地只有33322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