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场部
第二节 分场部
一分场
一分场位于全场的中心地带,面积138.47平方公里,耕地126 820亩,9个农业生产队,还有工副业队、修理所、砖厂和奶粉厂及李家变电所。12个居民点,6 006口人,职工2 177人。
分场部设在距离农场场部北端4公里的前进街西南角,占地约1平方公里。这里是解放初期的通北县的苗圃和果园,又是“兵团”时期的七团一营营部。
前进街现为赵光镇所管辖,人口集中,街道整齐,历史较久。民国时期是通北县城的第二移居地,伪通北县署所在地。“八·一五”光复后,在这里建立新政权,成立通北县民主政府。以后又是赵光区、前进乡政府机关的驻地。省营赵光机械农场场部在建场后不久就移到西北街,现在的赵光机械化学校院内。据传,民国18年(1929年)通北县城初具规模,东西八道街4.4里,南北八道街6.6里,城墙高筑,四门派兵把守,城外护城壕8尺有余;南门外设有彩木牌楼,龙凤盘柱,“除暴安良”银字金匾高悬,好不气派,煞有一时的“兴旺”景象。其背后,却是军阀恶霸统治的恐怖,草菅人命,百姓饥寒,水深火热。
现在前进街的十字街头旧貌换新颜,买卖兴隆,市场活跃。分场部商店位于西南角,小学和初中在北街路东。分场部机关、俱乐部、修理所、工副业队等都分布在分场部院内,离街心足有2里之遥。机关家属也住在院里。工副业队的酱油、双料醋在附近地区享有盛名。
北通公路从街心穿过,往北直至北安市,往东沿公路过红星农场,直达通北林业局冰趟子林业经营所和红星农场一分场,有客车往来。冰趟子早在30年代,是东北抗联三军赵尚志部队经常活动的地方,曾给日伪反动派和土壕劣绅以严重打击。
二分场
二分场在农场场部西端,面积81.54平方公里,耕地75 922亩,有6个农业队,还有工副业队、修理所。7个居民点,1 548口人,职工4 178人。
分场部设在距农场场部12公里的原黎明农场场部,后来七团的二营营部,占地1.64平方公里。东西一条街,往西南过十五、十四、十八生产队,直到克东县界内;往北顺公路到十六、二十二队,通过土路一直到四分场场部。分场部机关、中小学校、商店、修理所、俱乐部都分布在这条街的两侧,居民住宅区多在路南。分场部西南面有一座面积为2.12万平方米的黎明水库,养鱼不多。
全分场土地多是缓坡漫岗,气候条件好,适宜麦豆生长,是农场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由于开发较早,植被破坏严重,经多年治理,风蚀、水蚀减弱,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三分场
三分场在农场场部的东部,位于小兴安岭边缘,面积174.11平方公里,耕地127 308亩。10个农业队,还有工副业队、修理所。9个居民点,4219口人,职工1600人。
分场部设在离农场场部17公里远的原东方红农场场部,后来七团的三营营部,占地面积3.42平方公里。不到1公里长的南北街道,分场机关、中小学、商店、俱乐部、修理所位于街道两侧。居民住宅区分布在街东和街西大部分,西部与二十七队家属区相连。分场部南侧有一座早年筑成的东方红大水库,水面广阔,达5.55万平方米。顺着水库堤坝公路过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队直到建设农场;过三十七、三十八队直到北安市“303”林场。
分场部,伪满时是日本开拓团团部;解放后,为黑龙江军区军政大学的大仓库,后移交给通北机械农场。这里日本开拓团曾集中建设一些房屋,包括住宅和仓库。1947年建农场时,房子已经破烂不堪。
四分场
四分场位于二分场北部,面积102.71平方公里,耕地92.174亩,6个农业队,还有工副业队、农建队、修理所。7个居民点,4 979口人,职工1 730人。
分场部设在距农场场部15公里的原福安农场场部。距福安火车站4公里,地处嫩江地区界内。分场部有一个整齐的十字街道,笔直宽敞。分场部机关、中小学、商店、医院、修理所、俱乐部都集中在街心附近。街北有1座变电所,同农场场部变电所、一分场李家变电所配套使用。居民住宅分布在街的西半部,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