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第二节 地貌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是走向松嫩平原的丘陵地带。东、南两面临山,北面靠水,往西趋向松嫩平原。南面的次生林地是小兴安岭余脉,由东向西绵延伸向克东县界内,是松花江、嫩江两水系的分水岭。全场土地绝大部分是在岭北,地面被数十条大小自然水线强烈分割成波状漫岗,系高出松嫩平原的山前起伏台地,可分为岗地、水线地和河谷泛滥地几种。具有沟谷纵横,微地形复杂的地貌特征。场区中、南部为岗大、坡长的丘陵漫岗区域,西部地势稍走向平缓,东部轱辘滚河及北部乌裕尔河沿岸,为坡度平缓、略有起伏的冲积性低洼区域。红光桥、和平桥、乌裕尔河流域是农场三大涝区。
岗地可分为岗顶、岗坡、岗脚三部分。岗顶海拔300米,岗脚260米上下,已经开发的岗顶低湿“尿炕地”(碟形洼地),大部分得到了治理。岗坡坡向不同,南坡阳缓,土壤干爽温和,适于耕作;北坡阴陡,土壤阴湿冷浆,宜于灌木林生长。三分场东部受轱辘滚河及小兴安岭边缘森林影响和作用,土壤过湿,不利耕作。一、四分场靠近乌裕尔河流域的生产队一些“沿河地”,常受水害。全场受水害较重的有五、六、九、三十七、三十八等生产队,水土流失严重的有四、十四、二十、三十等生产队。水害造成一些水洼地、瘠薄地,使作物减产,使农田和道路受到破坏。这些生产队,有的是河谷洼地,常年多季节性积水;有的是岗地坡大,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多年综合治理,已趋向缓和。
全场地势南高北低,逐渐倾斜。海拔高程240—330米之间,高差为90米,平均坡度1~3度,东部区域在0.5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