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植被
第二节 自然植被
农场全境,垦前是小兴安岭森林草原自然景观,森林茂密,草原莽莽。经过多年开发,大部分漫岗地垦为良田;而天然林木“文化大革命”中,在场队附近的都被砍光,开荒种地;有些较大的水渠也被堵水垒坝,变成养鱼池塘。自然植被大幅度减少,建场前到处是荒山草地,而今覆盖率还不足10%。大致分下列几类:
岗地落叶阔叶杂木林群落:分布在岗顶或岗坡上半部,岗顶林密、岗坡林疏。一、二、三分场境内残存的极小块阔叶萌生林地,即属此类。构成植物主要有黑桦、白桦、蒙古柞、山杨、山柳、紫椴等。林下落叶灌木林有榛柴、胡枝子、兴安蔷薇等;林下草本植物有小叶樟、大叶草藤、草莓萎陵、兴安白头翁、唐松草、羊胡草、山芍药等。
岗坡榛柴群落:处于岗坡中段以下,为草木植物群落过渡地带。没有大片定居者,只有被水线切割得零星的岗坡上长生着榛柴、胡枝子、小叶樟等植物。
小叶樟沼柳群落:是岗地向低地过渡地段的顶坡上生长的植物。三分场轱辘滚河边缘的几个岗地即属此类,沼泽化严重。构成植物有沼柳、小叶樟、驴蹄草等。
小叶樟塔头群落:是大小水线、河谷及河谷泛滥地的主要植被。这里经常积水,为沼泽化土壤。构成植物有小叶樟、驴蹄草、极小沼柳、莎草属和苔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