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雹灾
第四节 雹灾
冰雹只在小范围个别地域发生,平均每年发生2次,多出现5、6、9月内。
冰雹颗粒的直径一般都在5毫米以下,重量轻、密度小,而1957年7月15日的冰雹最大重量达15.5克。雹打一条线,受害面积大多数年份不大,但破坏性强,每年都有几千亩乃至万余亩的农田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1980年6月10日,出现的雹灾是建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记实如下:
该日14时45分,冰雹由十四队南山起,路经原种场、三队,到四队时冰雹直径和密度增大,较大的雹粒直径4-5厘米,每平方米120—130粒。然后冰雹继续向东,过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三十七到三十八队的东山脚下。17时5分,又折回向西,再次袭击三十八、三十七和二十九队。冰雹伴随着大风,缓缓移动久下不止,约一个多小时。据三十八队测量,落地冰雹有10厘米厚,一般直径2~3厘米,较大的有6~8厘米。水冲淤积之处到次日中午尚存40~50厘米厚的冰堆。在田间除草的职工于树下避雨,有3人头部被打破流血,余者头、手被打成疙瘩,有的职工家属院内的鸡鸭被击中而死,农作物全部打倒,蒿子无一有头,树枝打断,树叶几乎打光,大豆地受害严重的只剩下豆茬,小麦打成碎麻状,甜菜地面裸露,不见一棵苗。全场受灾面积89 689亩,其中绝产13785亩,减产3~7成的8 460亩、3成以下的54 969亩。这场雹灾以三十八、三十七和二十九队最为严重。三十八队有1万亩庄稼被冰雹打个精光,全部绝产。
据农场气象站调查,全场常发生的冰雹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连接克东县经二分场十八、二十一队到一分场一队,再向东北移出场境,是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路径,为最主要的一条;另一条是从三分场三十八队起,向西南经三十队再折回过二十九队向东北方向人山而去。1980年的雹灾以这条为主。冰雹危害较多较重的有一、十八、三十八等几个生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