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经济第一章 种植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一、管理机构
1948年2月,成立业务股,股长王荫坡,在场长领导下主管农业、机务工作。1949年1月,业务股变为业务科。其后,农业、机务、畜牧、林业等管理机构在事业发展中几经合并与分设;合署办公时,其名称有生产室、生产科、生产股、农林科等。1983年以来,称生产科,专管种植业;农场设总农艺师协助场长工作,生产科在场长、总农艺师直接领导下,负责全场种植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历任科长阎有德、姜远才、赵永才,副科长冯成智、孙志文、姜远才、赵永才、孟繁忠、范洪海。
二、发展阶段
1948~1952年,是开荒打基础,积累经验阶段。1948年,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交粮,当年步入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的发展道路。通过几年摸索,既有深刻教训,又取得可喜成绩。初步掌握了当地自然规律,积累一些管理经验,初步制订和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生产责任制和其他规章制度。5年间,粮豆平均亩产43.4公斤,其中1952年亩产53.5公斤,共上交粮豆1 594万公斤。为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初步显示了国营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
1953~1959年,是生产步人发展提高阶段。农业生产实行小麦、小麦、大豆、小麦、杂粮、大豆六区轮作,大豆耙茬种小麦验证为增产的有力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机械耕作栽培生产经验。1959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粮豆平均亩产122.5公斤,小麦亩产106.5公斤,大豆亩产134公斤,受到国务院奖励,荣获全国群英会奖旗。
1960~1966年,是经济困难和生产恢复阶段。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油料物资不足、资金缺乏,农业常规措施实现不了,作业质量粗糙,1962年粮豆平均亩产只有39.5公斤。经过1964~1966年的恢复生产,形势逐渐好转,经营开始扭亏,1966年全场经营盈利99,4万元。
1967~1976年,是生产发展受到严重挫折阶段。1967~1971年,瞎指挥代替了自然规律和科学种田,生产力遭到破坏,生产停滞不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时起时落。粮豆平均亩产71.7公斤,1973年亩产只有45公斤。1974年开始好转,知识青年安心生产,原农场干部陆续回到生产岗位,科技人员归队,内行指挥生产,粮豆平均亩产增至116.5公斤,总产达3 350多万公斤。
1977~1984年,是科学种田水平迅速提高,产量稳步上升阶段。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9年以来,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各项生产制度得到恢复,生产力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力,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新发展。8年中,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29.7公斤,最高年份1983年亩产146.5公斤,总产平均达到4 500万公斤以上。
三、开荒生产
形成赵光农场现有经营规模的原国营通北机械农场、福安劳改农场、省营赵光机械农场,均诞生在人民解放战争年代。建场时,经过一般的踏查和粗测,都没有进行正规的勘测设计和规划,就选择场址,利用日本开拓团的遗址和部分撂荒地,建点开荒组织生产。
福安、新建两个劳改大队是40年代建立的。1955年省公安厅劳改局决定将福安、新建两个劳改大队合并,成立福安劳改农场,本着“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全凭人力和畜力开荒耕作,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作业期间,住草棚、睡凉炕、吃枯井水,日复一日,直到1957年才引进农业机械。以后20余年,发展缓慢,同赵光农场合并时,基础仍很薄弱,耕地只有11万亩。
省营赵光机械农场的前身,是黑龙江军区供给部的军需药材和副食品生产基地。1948年接管办场后,由柳毛青转移到五福堂一带开荒生产。1949年已开荒5.1万亩,1950年耕地增加到6.3万亩,全部机械化作业。
国营通北机械农场于1948年春,利用日本开拓团遗弃的破旧农机具经修复后,在开拓团撂荒地上试着开荒,摸索机械开荒方法和生产经验。苏联斯特兹—纳齐拖拉机进场后,开始大机群协同作业,会战荒原。4月的北疆冷风飕飕,寒气袭人,场长周光亚亲自率领10多名拖拉机手,驾驶12台拖拉机驶向8号草原深处。8号地处小兴安岭边缘,土地湿润,又逢绵绵春雨,机器下不了地,不得不返回场部铁路两旁岗坡地上开荒。1948年全场有3个拖拉机中队,下设9个拖拉机小队。作业站陆续发展到6个。1949年,中队定点作业,全部转移到五间房、罗地房子、马地房子一带开荒,全年开荒4万多亩。1950年,第一次垦荒高潮达到顶峰,全年开荒9万多亩。当时土地无界线,拖拉机开荒作业选好地先开,在漫岗边缘下犁,采取圈荒围耕的办法,象“吃白菜心”似的一圈一圈直到岗顶。垦荒队员春、夏、秋三季奋战在野外,风吹雨打、机车烤、烈日晒、瞎蜢咬、蚊子叮、狼群常“作伴”。有一次饿狼窜到帐篷前寻找吃的,警卫从门缝递出枪去,把狼打死。那时每台机车作业都配有一只长枪,以防野兽侵袭。下车拉堑、插标竿,夜间手不离防身器械,有时在后颈背上铁筒。男女学员跟班作业,在老师傅带领下,有的学开车、有的学掌犁,用场长周光亚的话说“要让他们在开荒中摔打”。不过3年功夫,拖拉机手耿德连续6次荣获场一等劳模,并且担任了拖拉机中队的副中队长,1950年评为全国劳模。刘瑛等一些女学员时间不长,成了名副其实的拖拉机驾驶员。程雪儒、李兴环等陆续步人领导岗位。建场初期,就这样以老带新,边干边学,造就和培养出第一批农机队伍和素质较高的农垦建设管理人才。
1950~1956年,全国地质调查团、东北土壤调查团、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局第五总队,先后到农场进行土壤勘测;第五总队勘测时间最长,并发表了《通北机械农场土壤说明书》,为1954~1956年掀起第二次垦荒高潮创造了条件。3年中,垦荒15万多亩,其中1956年开荒10万多亩。
1962年,农垦部颁发了《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制订了《国营农场建场程序》,省农垦厅成立了规划办公室,为农场第三次垦荒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组织保证。1962年11月,农垦局根据赵光地区还有大片优质荒原可以开垦的实际情况,提出《开荒建场调查规划书和设计任务书》上报省厅,并且大面积烧荒5万多亩为来年开荒作准备。规划书提出新建柳毛河、晨光、兴安、建设、旭日等农场,扩建红星、红光两场。1963年开始到1965年,相继建成共青团(原柳毛河农场)、双丰、晨光、涌泉等农场。其他农场也进行了扩建。当时,仅通北、黎明、东方红等3个农场(现一、二、三分场),1963~1965年共开荒4.66万亩,扩大了耕地面积。60年代后期开始,再没有进行过连续大面积开荒,有的年度开点余荒,1982年终止了开荒生产。
前两次垦荒高潮,都是大机群、大面积、连续高速度开荒,盲目性较大。垦殖指数固然提高快,但种植指数低,几万亩甚至10几万亩开荒地休闲或弃耕,不得不重复开荒。这种重开荒轻规划,重速度轻质量,垦建脱节,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1948~1981年开荒面积情况表
表2—1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