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作体系

第三节 耕作体系


一、耕作体制的演化
  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
  (一)1948~1957年连年翻耕阶段
  土壤耕作一直连年翻耕。每年秋翻面积越大,耕时越早,产量越高。当年秋翻面积大小决定着第二年产量的高低,决定着第二年春耕形势的好坏。耕深 20~23厘米,最深不过27厘米,只要不把底土、黄土翻到地表,就会得到增产效果。但在1951年秋涝,1952年春雨偏多的年份,大豆茬既没有秋翻,也未来得及春翻,利用大豆茬耙茬种小麦,获得较好收成,产量不低于秋翻茬,开创了耙豆茬种小麦的先例。1954年后,耙茬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形成了以翻为主的“两翻一耙”(深翻、浅翻、耙茬)的耕作制度。1957年,在原第三作业区的荒地上,经过烧荒处理后,采用苏联马尔采夫免耕法,进行耕作试验,结果耕地作业质量粗糙,雨多草苗齐长,草比苗多,草比苗长得快,秋季只收回种子。解决不了灭草问题,这种耕法宣告失败。
  多年耕作证明:小麦秋翻比春翻增产20.6%,7月下旬比10月上旬翻耕增产27.7%,其他作物也表现增产。翻耕能提高地温0.7~1.3℃,减轻土壤容重,孔隙度增加3~6%,增强蓄水能力20%,消灭部分杂草,对野燕麦有良好的抑制和消灭作用。耙茬种小麦,可以使土壤紧密,在多雨年份,水可以很快从地表流走一部分,便于机耕作业,不陷车;少雨年份,又可保墒,充分利用毛细管作用,吸收地下水。而且作业成本低,亩成本比秋翻低2.5元左右。耕层不乱,保持微生物区系,维持生态平衡。对杂草多的地块,不能只采取耙茬耕作,还必须加强灭草措施,才能达到耙茬增产的目的。
  (二)1958~1974年翻耙耕作阶段
  机械灭草和化学药剂灭草措施的综合利用,使耕作技术前进了一大步。 1952年以来,耙茬种植面积年年有所增加,到1959年小麦播种面积中,大豆茬耙茬占14.8%、秋翻占69.4%、春翻占9.7%。1967年,赵光农垦局9个农场统计,小麦种在秋翻地上64%,种在耙茬地上26%,种在春翻地上9.2%。增产效果明显提高。1959年,曾在翻地作业中,五铧犁加沟底深松,上翻下松一次完成,开始摸索新耕作法。
  (三)1975~1984年翻松耙阶段
  1974年开始的无壁犁深松耕法的实验成功,不断地将深松耕作环节加入翻耕作业中,1975年大面积推广。而后,在改进深松、五铧犁加深松铲深松、垄底深松等多种深松实践。结果证明,深松耕作可增加活土层,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有虚有实,改善土壤性状和作物生育条件,生育后期不脱肥不早衰。在同样条件下,深松养分都高于平翻:全氮多0.049~0.153%,全磷多0.007~0.53%,水解氮多0.01~2.38毫克/100克土,速效磷多0.15~3.4毫克/100克土。1977年秋统计,壤底深松占7%,秋垄底深松加苗期深松占12%,秋垄沟深松占4%,苗期垄沟深松占15%,半壁犁深松占3%。
  1977年,十五队刘宝聚在一块没有进行秋翻的小麦地上,耙茬后又种上小麦,秋收时调查发现有明显增产效果。以后,二分场率先推广耙麦茬种重茬小麦的耕作方法,在连续几年干旱的情况下,获得好收成。1981年6月8日调查:小麦耙茬深度8~10厘米,土壤容重1.1克/立方厘米,含水22.2%,而麦茬深翻25厘米,土壤容重0.92克/立方厘米,含水19.9%。秋后发现旱年翻耕比耙茬减产 20%以上。二分场十五队对不同耕法调查表明,春耙麦茬比秋翻麦茬增产8%。1979年,二分场十六队与十四队对比调查:十六队耙茬面积占63.9%,每标亩成本0.81元,十四队耙茬占21.2%,每标亩成本1.28元。十六队比十四队每标亩成本降低36.7%,小麦平均单产提高4~6%。在推广耙茬耕法的同时,采用多种农药配合,实行科学种田:灭菌的有多菌灵、萎锈灵、多福粉、拌种双、克菌丹等;灭草的有2.4—DJ酯、拉索、氟乐灵、苯达松等;灭虫的有灵丹粉、乐果、滴滴畏等。再加上化学肥料的增施,解决了防病、灭草、治虫、补肥诸多问题,作物表现抗旱、抗涝、病轻不早衰。麦茬耙茬种小麦、种大豆、种甜菜以及其他作物都表现增产。1977年后,全场每年平翻面积仅占37%,开始进人以耙茬为主的耕作阶段。
  二、轮  作
  1952年以前,开荒年限短,小麦种植面积大,采用当地农民的换茬形式,没有建立正规的轮作制。1951年,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加进黑色休耕措施,在休耕区内播种苜蓿草,实行简单的轮作,由于只投资没效益(指当年),占用面积大,浪费土地,在生产周期中收不回投资而告终。1955年后,畜牧业初步发展,杂谷、饲料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开始由小麦、小麦、大豆三区轮作向六区轮作过渡。1957年,应用苏联草田轮作技术,种植猪尾草、鹅冠草、红三叶草、黄花和紫花苜蓿、荞麦、草木樨等牧草。苜蓿草不抗冻、易死亡,草木樨以外的牧草绿色体很少,恢复地力差,相继被淘汰。草木樨效果虽好,但因播种面积限制,没有正式列入轮作。1959年,六区和四区轮作体制已经形成。
                 六区轮作农艺流程表
   表2—19



                 四区轮作农艺流程表
  表2—20



  1976年以后,制糖原料需求量增加,甜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轮作体制向小麦、小麦、大豆(远三区),小麦、甜菜、杂粮或饲料、大豆(近四区)的七区过渡。这种轮作体制便成为1976—1984年期间农业生产的主要轮作形式,并相应形成了耕作、施肥、良种和植保的农艺流程体系。
                 七区轮作农艺流程表
  表2—21



   续表2—21



  说明:1.近四区中甜菜与杂粮面积互为调补;
     2.未加入轮作的蔬菜或其他作物面积占1%,自行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