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施肥

第五节 施肥


一、肥  源
  50年代初,种地施牛马粪便等有机肥。当时没有专职积肥人员,积肥数量不多。1953年农业生产队建成后,饲养员一面饲养牲畜,一面积牲畜粪便肥。50年代末,积肥人员增加,形成专职积肥队伍,每个生产队都设积肥员。除平时牲畜粪便积累外,还利用农闲,特别是冬季搞积肥会战,大量挖草炭、土熏肥。1974年全团有专业积肥车56辆,专业积肥员达211人。1977年积肥队伍达到高峰,专业积肥车74辆,专业积肥员227人,积肥数量由过去每年十几万吨上升到20多万吨。农家肥除牲畜粪便外,还有草木灰、炕洞土、土杂肥和垃圾等,专业队伍在积牲畜粪便的同时,也把这些粪肥收集起来连同造肥一起堆成大粪堆发酵。60、70年代,二十六队的大粪堆经验得到推广,全场队队都建有机肥粪堆。
  50年代使用化肥很少,且质量不好,主要是磷肥。70年代后,化肥用量逐年增多,主要来源是国家调拨。常用的有尿素、过磷酸石灰、磷酸二氨、三料、过磷酸钙。
  二、施 肥
  1951年,开始施基肥,学习农民作法,在春耕前将肥料(包括骨粉)均匀地撒在耕地上。1954年开始使用磷肥,数量和面积都不大。粉质过磷酸钙不便施用,技师史占三研制木桶制肥机,制成颗粒肥后用机械施用成功。
  小麦连作大量消耗地力,大豆虽能固氮,但也抵不过消耗,没有积累,土壤有机质连年减少。1958年后,发动全场广积有机肥,冬季备耕期间突击积有机肥,每年施肥量都保持在7-10万吨左右。特大丰收的1959年,施肥面积达85.2%,其中施化肥面积占79.3%。“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到1970年,每年施有机肥只几万吨。1971年后不仅有机肥数量增加,而且增施化肥,作物产量开始回升。 1978、1979年广开肥源,起畜圈底、刨旧房框、清垃圾,两年施有机肥26万吨,平均亩施0.38吨;施化肥2万余吨,平均亩施25公斤左右。1978年,粮豆平均亩产达137.5公斤。
  70年代以来,随着化肥施用量迅速增加,逐年摸索种肥混施、单施氮磷,基肥、种肥、追肥“三肥”接力的施肥方法。1980年后,每年在施肥前普遍做一次土壤肥力测定,根据土壤速效养分状况补充化肥,达到了因土施肥,科学施肥的要求。全面施肥,以种肥为主,追肥为辅。大豆拌种侧深施,做到侧3厘米、深5厘米。小麦施化肥,1971年的平均亩施氮0.5公斤、磷0.8公斤,1984年平均亩施氮3.09公斤、磷3.54公斤;大豆1971年,平均亩施氮0.8公斤、磷0.6公斤,1984年平均亩施氮3.05公斤、磷3.58公斤。全场平均亩施纯氮2.86公斤、纯磷3.49公斤。因需施肥,合理施肥:岗地多施氮、洼地多施磷,麦茬多施氮、豆茬多施磷;种肥多施磷、追肥多施氮。即因品种、因茬口、因地势、因时期施肥补肥。此外,在灭草、施药中增加植物生长素和微量元素,如稀土、钼酸铵、磷酸二氢钾等。1984年又采用飞机航喷,取得了增产效果。
               1969~1984年肥料施用情况表
  表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