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植物保护

第六节 植物保护


一、病虫害防治
  1955年前,小麦开花灌浆期,气候条件不利,感染了锈病,严重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经克山农业科研所育出抗锈病品种后,基本得到控制。小麦还有根腐、茎叶颖枯、赤霉和散黑穗病等。大豆有褐斑、根腐、萎黄、根线虫等病害。此外,甜菜的褐斑、立枯病,谷子的白发病,玉米的黑穗病,土豆的晚疫病,白菜的软腐病,黄瓜的霜霉病,茄子的立枯、猝倒病等。这些作物每年发病和减产程度是随病原、气候条件和预防效果的不同,有轻有重。一般涝年重,旱年轻。1979年,小麦黑穗病发病严重,克旱8号发病6—8%,当年小麦减产150多万公斤。预防,主要采取药剂拌种、闷种处理种子。40年代,小麦曾用3%王铜拌种消毒,对黑穗病的防治很有效。后来采用赛力散、福尔马林、西力生、硫酸铜等拌种。1960年后,赛力散禁用,采用克菌丹、多菌灵、拌种双、福美双、多福粉等药剂拌种。1982年,全场推广大豆吸湿拌种法效果较好,但对后期病害仍难以预防,发病后防治也困难。其他小作物病害防治没能列入日程。
  虫害主要有粘虫、玉米螟,危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草地螟、根蛆、蚜虫、食心虫危害大豆;粟灰螟、金针虫、地老虎既危害谷子,也危害大豆、小麦和玉米;甜菜、大头菜、白菜最严重的虫害是跳甲、苜蓿夜蛾和菜青虫。1974年以来,粘虫基本得到控制,每年以实验站为主,布设预测预报网点,根据发展趋势,采取防治措施,没有大发生。80年代以来,玉米面积减少,玉米螟很少见,一旦个别发生,采取人工捕杀即可消灭。过去玉米面积大时,曾用六六六粉或倍硫磷灌心叶防治,效果很好。1980、1982年,草地螟蔓延。其中1982年发生面积16万亩,防治面积14.6万亩,对大豆、甜菜危害最重,历时20多天,最多平方米虫口密度达2000头以上,平均平方米20~50头。全场上下一齐出动,采取机械、人工、药剂等综合措施防治,用六六六、灵丹粉、滴滴畏、敌百虫、乐果、倍硫磷等农药26吨,绝产面积仍达2.6万亩。大豆根蛆、孢囊线虫,既是虫害,也是病害传染源。除实行合理轮作外,还用六六六、呋喃丹、辛硫磷等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影响大豆品质,虫食率高的年份可达20%以上,采用滴滴畏、溴氰菊酯防治,效果理想,达90%以上。甜菜、蔬菜发生的跳甲,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全部没苗,采取播种前药拌种子,出苗30~50%时,喷药预防,苗出齐本叶长出前后,再次喷药,即可治住虫害保全苗。
  二、杂草的防除
  开垦前几年杂草很少,蒿属、小叶樟、三棱草、蓼、地榆等都是多年生杂草,开垦时把土翻转切碎草根即冻死。耕种多年以后,田间杂草改变了群落。一、二年生杂草多了,主要有稗草、野燕麦、马唐、苋菜、刺菜、苣荚菜、灰菜、兰花菜50多种。常因年份、地势、地号、作物不同,生长的杂草也不同:低湿地,水苏、野跖草、大小叶樟较多;高燥地,蓼、狗尾草、问荆、荞麦蔓等均有发生;栽培8年以上熟地,苣荚菜、刺菜较多。这些杂草基数一年年增多,有的平方米多到六七千株杂草与作物争水肥。无论大田作物还是麦类作物防除田间杂草,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极为重要措施。
  1953年前,以人工除草为主,田间管理缺乏经验,草荒严重,解放军、农民和学生常支援农场夏锄。以后,逐渐摸索机械化除草经验。1957年,农场58号地采取机械化灭草措施,灭草率85.4%。1958年,中央农垦部在赵光召开现场会,机械化除草经验得到推广。60年代,农垦局对综合防治农田杂草措施作了进一步探讨和总结,其步骤和方法概括为:首先控制杂草的来源。精选种子,消灭田边地头草,降低割茬,清除田间茎秆,禁止生肥下地;第二,将杂草消灭在秋耕时期,加深耕层,深浅结合,早期秋翻,诱发一年生杂草出土,加强秋整地,翻耙耢连续作业;第三,将杂草消灭在作物出苗前。实行早春耢地,播前封闭除草,掌握播种技术,播种同时灭草,苗前耙草,机械蒙头土;第四,将杂草消灭在结实前,实行苗后耙草,连续中耕培土,结合人工除草、拔大草和试用药剂灭草。同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灭草制度。
  1970年前?消灭田间杂草主要措施是深翻早翻土地,轮作换茬,铲趟管理,消灭当年出生的杂草。化学农药灭草始自50年代,先用于小麦灭草,后扩大到其他作物。消灭阔叶杂草,最早使用的是2.4D,每公顷用1~1.2公斤,小麦三叶期使用效果明显。60年代中期,每年飞机喷药面积在10万亩左右,以后,机动车安装喷药装置,停止了飞机喷药作业。消灭单子叶杂草的药剂有拉索、氟乐灵、拿扑净等。前两种药在播种前作土壤处理或播后出苗前作苗带喷洒,既可单用,也可混用。氟乐灵公顷0.8~1.2公斤,拉索3.~3.5公斤。拉索杀草威力大,但药价高;氟乐灵药价低,对稗草有特效,但残效期较长,第二年春还影响小麦发芽,不宜加大用量;氟乐灵易光解,喷后要及时混土;拿扑净是大豆苗期除草剂,对稗草和野燕麦效果好,可以作备用应急除草药剂。
  三、自然灾害的防除
  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涝、旱、雹、霜等几种,受其影响每年都有部分地块减产或绝产。涝灾最为严重,风、雹次之,霜害较轻。旱灾对作物减产影响不大,常常在小麦三叶到拔节期,大豆在出苗到第一、二真叶期,有一段“捏脖旱”,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降水很少。涝灾,春、夏、秋三季均有发生,频率分别为22%、26%、37%,其中重涝分别为7.4%、14.8%、7.4%。涝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风灾,主要是春季刮起的西南风,有时达8级以上,往往吹露种子和刚出土的幼苗,造成毁种、补种的后果。1956年毁种谷子328亩,1957年补种小麦1 200亩, 1958年毁种谷子450亩,1972年补种小麦253亩,1974年毁种谷子320亩,1976年毁种谷子280亩。
  50年代开始,采取生物、工程和农业措施综合治理。1958年以来,年年投资,兴修水利,建设排灌工程,但效益一直不高,灌溉面积只有0.4万亩。排灌工程维修不利,设施不配套,已经失去作用。早年设置的农田防护林不断林网化,已经发挥了防风、固土、蓄水保墒的作用。随着耕作制度改革,耙茬面积不断扩大,风蚀风害逐年减轻。经常采用的防旱措施是播前播后镇压和压青苗,大田作物多铲多趟中耕培土,秋翻秋起垄也是防旱好办法。增施有机肥,既防旱又防涝。
                 各涝年受涝面积情况表
  表2—25                           单位:亩



  雹灾多发生在夏季,发生面积较小。1957年7月15日一次雹灾绝产3240亩,大的冰雹有拳头大,麻雀被打死,三分场打死大鹅3只,玉米叶打得如麻筋子一般。1963年6月12日一次冰雹受害面积2 420亩,1971年7月5日雹灾面积 1 350亩,1972年7月213雹灾面积21 999亩,1974年6月16日雹灾面积1 500亩,1975年6月19日雹灾面积3750亩,1978年6月14日雹灾面积12 225亩,1979年6月2日雹灾面积13 390亩,1980年发生两次冰雹受灾面积89 689亩。战胜雹灾,还没有妥善有效办法,只能毁种或对没绝产地块加紧田间管理,促使作物早熟。
  霜冻灾害,据农场气象站记载,建场以来共发生7次,其中晚霜害3次:1962年5月30日、1968年6月10日、1969年5月2日。大豆玉米受霜害后,心叶未死,但延迟了成熟期,造成减产。早霜有4次:1966年9月8日、1970年9月9日、1975年9月4日、1976年8月24日。早霜使大豆出现青瘪粒,玉米、谷子都不成熟,减少了经济收入。防霜冻害办法,也无特效措施,一般是在田间四边集草,当霜冻来临前点火,预防霜冻,但成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