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管理

第二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48年2月,业务股负责机务工作,下设3个拖拉机中队,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机械化生产作业。第一中队队长孙洪波、第二中队队长钟喜文、第三中队队长孙洪勋。每个中队设3个小队共9个小队。1951年,机构改革,中队改称作业区,全场有7个机耕小队。1953年,实行技师主任责任制,作业区设主任:第一作业区李亚明、第二作业区钟喜文、第三作业区刘文。生产队设机务队长,作业区没机务技术员,农场设机务副场长,生产室负责业务指导。1958年,农场办事处时期,设专职机务工程师负责机务工作。
  1959年,农场设机务科。1969年,团生产股设机务参谋。1974年各生产连队普遍设机务统计。1977年,农林科设机务技术员管机务。1978年,机务科又单独分设,先后有科长秦万有、赵希武,副科长胡泉、金国忠、陈信。1983年农场实行“三总”负责制后,机务总工程师金国忠负责全场机务工作。
  二、机具管理
  建场最初几年,农机管理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通过实践逐渐摸索,积累经验。1948年春耕作业一开始就建立技术记录制度,1950年又统一编制记录表格和机具管理台帐,同时作业队实行“三包四定”(包地、包车、包料,定员、定额、定量、定质)联系合同制,机车指定专人驾驶、保管和检修。专责制的不断落实,工人爱护机器,精心保养,及时检修,使技术状态差的机具减少故障,提高了机车工作效率。以后,机务人员工作责任制,机具使用保管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1953年,副场长王荫坡为农场起草制定了《机务工作定额管理及经济核算制度》,每个生产队以每台机车为定额管理核算单位,根据机车具体情况核定标准定额工作量及耗油等标准定额,记载于年度工作计划手册内。驾驶员按照计划执行,做到心中有数。1953年前,农场机具库房很少,大部分农机具都在露天停放,少部分加盖苫布。,作业中的机具临时修理、保养设备也不齐全,下点作业一干就是一年,冬检时开回场部,统一维修保管。
  1954年开始,在1950年专责制的基础上,总结机具管理的经验教训,全面推行专责制,实行分段、划线、编号、定点专责,双班保养。在拖拉机使用上采取7条措施:第一,使用清洁软水;第二,使用清洁机油;第三,空气系统保持严密;第四,使用沉淀过滤燃油;第五,经常注意机车温度;第六,执行中间检查制度;第七,注意机车各部清洁。收割机的使用,摸索出看住4个部位的经验:看住销子、看住螺丝、看住顶丝、看住键子。这个时期的农具管理,各生产队都设农具场,定点放置,专管专用,用完及时修理,涂油挂牌,垫平放好。60年代初,国产农机具开始进场,逐步替代建场初期引进的机器,机械力量得到补充。机具管理除巩固过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进一步健全农业机械档案,设机具管理卡片。在保养上,执行4号五级保养制。以主燃油消耗为计算保养周期的依据,坚持班班保养,车间也按号按项按标准保养。高号保养,必须有机务队长和技术员参加。平时拖拉机必须保持“四净”(水、油、气、工具)、“四不漏”(油、水、空气、电)保养制度。农具停车场四周植树挖沟,场内无草,地势平坦,机具清洁干净,涂油垫起,排列整齐。
  “文化大革命”初期,机务规章制度当做修正主义东西批判,管理无制度,作业无计划,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强调军事化,轻视机械化。一般年份小麦在 8月中旬还没收完,往往延至下旬,亩损失按15公斤计算,小麦经济损失就达20万元左右。1974年10月以后,以机具管理为中心10项标准化建设初步开展,并且机具进入更新配套时期。1977年后,有计划抓机具更新配套工作,全面恢复和建立健全技术岗位责任制及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1978年省农场总局提出“全面实现机务管理标准化”号召以后,掀起机务管理标准化高潮,机务标准化列入各级领导工作日程,制定规划,落实措施,进一步提高机务管理标准化水平。首先狠抓机务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在农闲集中培训,农忙季节组织技术表演,进行传帮带和作业定标。冬检,驾驶员随车进厂搞维修,平时进职工技术夜校学习。1977年以来,每年都选送10几名机务人员脱产到有关学校进修。 1984年统计,全场技术工人1 480人,4级以上426人,机务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6人。
  机械的保管、维修和使用贯彻省农场总局的10项标准化要求以后,拖拉机和动力机械做到“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四不漏”(油、水、气、电)、“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器、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 (技术状态)。农具做到“五不”(不钝刀、不松动、不变形、不锈蚀、不缺件)、“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一完好”(机具状态)。“三库一场”建设做到,油库实现封闭加油、浮子取油、缓冲卸油、两级沉淀;零件库达到分类立架、标签、编码、摆放整齐,不蚀不锈;农具库达到入库农具不受日晒雨淋,不蚀不锈;农具场做到四周建围墙,栽树木,地平干燥,通风良好,地面铺沙子,冬无积雪,夏无杂草,机具摆放整齐,涂油垫平。做到管理有制度,出库入库有手续。1977年以来,全场实现技术革新31项,改装农机具200余台。1979年,重点抓田间作业和麦场机械改装,解决了40年代以来收获作业不适应农业高产需要的难题。1981年底,经北安农管局验收,全场有33个生产队、56个机车组达到标准化要求,被评为农机管理标准化农场。1984年,全场达到标准化要求的生产队27个、车组350个、油库5个、保养间12个、农具间10个、水泥平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