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队伍

第二节 队伍


1948年初,从齐齐哈尔市招来的10多名汽车司机是农场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他们成了农场农机事业的开拓者。第一批学员是1947年底从呼兰、双城两地招收的40名中学生,经过松江省营第一农场亚布洛尼拖拉机手训练班短期培训后,于1948年初回到农场;第二批是从沈阳招收的70名学员。两批学员在建场最初两年,以师傅带徒弟办法在生产作业中边学边干,在实践中摸索学会开车进行机械化生产作业。在建场初期机械故障多、机械效率低的艰难时期,一是采取农闲自办训练班集中学习的办法,能者为师,讲课辅导,结合实际进行学习训练;二是选送学员到公营农场技术学校等农机校,进行短期轮训,提高机务人员技术素质。著名劳动模范耿德就是公营农场技术学校第一期学员。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争爆发,焦德祥等33名拖拉机手去沈阳、敦化等地赴战勤,刘福等25名青年拖拉机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又有48名机务人员支援建新场。在机务队伍严重缺额的情况下,全场动员,在爱国生产运动中,一人顶几个人,披荆斩棘,夜以继日,出现了以耿德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在机械化作业中,不仅吸引了附近的乡县领导和广大农民争先恐后前来参观,而且几年时间为农民培养了几百名拖拉机手,代耕10几万亩耕地。1953年,以北京青年林革为队长的女拖拉机队诞生后,20多名女青年在生产中大显身手,涌现出张宝琴、李德江等一批模范拖拉机手。1954年,德特—54—206号机车驾驶员郑德林,采用先进保养法,机车达到“五净”,节约大修费2000元,被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以后,在农场建设各时期中,机务人员投身农机改革实验,坚持科学保养,努力实现标准作业,增效节支,减少浪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后续不断的能够掌握先进农机技术的技术管理人才。
  1955年,省厅在通北农场建立附设工人技术学校,1960年改建成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为农场直接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充实农机队伍。以后,王岗机校、省农机校、东北农学院的毕业生陆续分配进场,增强了农机队伍的实力,涌现一批优质高效的收割机手和拖拉机手。1958年,黎明农场AC—400—003号收割机手胡泉,创造建场以来高纪录,平均日效12公顷,最高达19.5公顷,收获损失降到 5%以下,3年无大修,只花保养费67.13元。60年代,王堂德特—54—223号机车组,机车是用1948年进口的斯特兹底盘和德特—54发动机拼凑改装的,1957~1961年共出勤1 074个班次,完成116 480标准亩,5年无大修,超过大修间距1倍多,节省费用5 000多元。
  60年代末,广大知识青年充实到农机队伍,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70年代末,知识青年返城后,农机技术人员陆续归队,职工子弟不断补充缺额,经过调整,队伍逐渐稳定。农垦各级管理部门层层开办农机训练班,开展标准化建设,使机务队伍素质又得到提高。场劳动模范徐光驾驶的东方红—54—0045号机车,8年无大修,完成22万个标准亩,节约油料费5 837元。
  1984年,全场农机管理干部58人,农机工人1 480人,其中田间作业农机工人1 372人、修理工人108人。农机技术工人中,学员55人,占3.8%;一级25人,占1.72%;二级699人,占48.2%;三级245人,占16.9%;四级264人,占 18.2%;五级125人,占8.62%;六级31人,占2.14%;七级5人,占0.35%;八级 1人,占0.07%。四级以上农机工人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