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革新

第五节 革新


1948年开始大面积开荒作业,钟喜文、陈世富研制的木质镇压器,李兴环、刘文研制的木质联结器,成功地解决了机具不配套影响生产的燃眉之急。1950年,是技术革新项目最多的一年,在抗美援朝和支援扩建新场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董作才、刘福改装C—6收割机刀床,解决用机械收大豆的难题,加快收获进度,减少损失15%;李兴环、刘文研制联合收割机联结器,使每台C—80机车牵引两台收割机作业,效率成倍增长;杨寿东、李克成研制脱谷机输送带,每台节省 6个人工,解决脱谷人力不足,加快了脱谷进度;钟喜文、陈世富研制C—6联合收割机集草车,解决翻地茎秆拖堆问题;程雪儒、张凯首先提出复式作业法,耙后带耢子,播后带木质镇压器,提高了作业质量;耿德、朱绍洪发明的种子消毒器,提高功效10倍。
  1953年8月,一作业区三队联合收割机手孙桂林为征服秋雨夺丰收,联合收割机行走大轮两个并在一起防陷获得成功,在含水55%的情况下机车仍能行走作业;第二年经有关部门整理配套在全省推广,1960年进一步改革推广到其他机器上。据黎明分场测试,在缘轮下陷18~20厘米时,能用快速Ⅱ档正常作业,下陷26~28厘米时,还能慢速工档通过。1958 年,中央农垦部生产局在赵光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除草现场会,重点参观红星钉齿耙,会后 在全国农垦系统推广。黎明农场工人于长有改装牵引联合收割机加第三清洁室,解决了C—6收割机分离不净公顷跑粮70公斤损失问题。1958年这两项改革都被厂家采用。前进农场机务工人将114台24行播种机全部改成48行宽条播种机,解决小麦密植播种,两遍作业一次完成,使当年20多万亩小麦减少作业成本6万多元。1960年,C—6收割机链条奇缺,进口的质量低又满足不了需要,通北分场修理厂技术员王文等将联合收割机C—6的链条传动改成三角皮带传动,每条皮带节省 130~180元,使用期限提高5~6倍。并且传动可靠,运转平稳无杂音,人机安全,故障少,功率高,保养简便,成本低。1960年又改装40台,改装后,各车组立即推广使用,并扩大到C—4、ACD—400/330收割机,前后共改装96台。1962年,进一步改装第一号和第八号传动组,并把所有的传动改装作系统地规格化整理,1963年在全国三部三省选型定货会上,机务科郑德林将此项改装向大会作了介绍,后来在全国定型推广。1962年,张忠孝在中耕机上装夹板锄,推广后大大提高除草效率。1966年,由于施肥量逐年加大,单箱播种机满足不了需要,农机工人刘宝聚将单箱改成两箱,减少了作业成本,此项改革也被厂家采用。1968年农研连连长朱洪书亲自主持,在德特—54—225号机车上柴油预温试验获得成功,节油10~15%。此项改革,省燃料公司、省农机研究所来场多次调查走访,认为节油效果明显。
  进入70年代,无壁犁、半壁犁深松器研制大量用于生产,无动力梳苗器、豆皮收集器也先后研制成功。1971年,汽车连李微在吸收外地经验基础上研制成功机油继生器,首先用在汽车上。用他研制的锯沫机油滤芯,汽车行驶由6 000公里换一次机油,提高到行驶5万多公里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换一次机油。每台汽车年省油37.5公斤,少用7个滤芯,可节省费用101.63元。后来又用到拖拉机上,推广到全省去。1979年,全场改装大豆灭草机33台,装车机、座囤机、装袋机、离心泵、种子消毒器等100台件。第四生产队种子消毒器拌药均匀,效果好,提高功率5倍,降低成本70%。三分场副场长陈宝廷在康检中成功地将C—6联合收割机滚筒加长10厘米,提高功效明显,在全场推广。1980年,用塑料管压制风扇叶获得成功,E—512配件难的问题得到解决。1981年,在11台东风收获机、22台正—512,4台东风偏牵、8台东风半链轨、65台牵引收割机等机车前后轮加宽及22台C—6联合收割机改“五条腿”(多加一条行走轮)等防陷装置,效果好,提高了作业效率。1982年,制造66台大豆侧深施肥机,使大豆“三肥”接力作业得到顺利实施,起到增产作用,在全场推广。同时研制25件割晒机偏心木翻轮,使倒伏麦子不好收割的困难得到解决。1983年,38台收割机宽薄铺改装、10台E—512收割机收割台改装,使麦铺厚不易干,遇雨发芽的难题得到解决。改装28台大豆苗带喷药的四杆喷药机和研制31台大豆播种机限深装置成功,解决了喷药设备不足及大豆播种深度控制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