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饲养繁育

第二节 饲养繁育


建场以来,各类牲畜以舍养为主,实行舍养与放牧结合,设有简易牲畜圈舍。最初,按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制订的畜牧管理规程进行饲养管理。1956—1966年执行省厅制定的《畜牧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并参照红色草原牧场关于饲养役马、奶牛的管理规程,农垦局制定切实可行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在实践中又不断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农垦局期间,调整管理关系后,执行“包定奖”制度,实行多劳多得的产量工资和作业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形式,刺激了畜牧业工人生产积极性。1978年,北安农管局下发《畜禽饲养规程》,农场也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技术措施,指导饲养管理工作。
  建场初期,饲养禽畜国家没有规定留饲料粮标准,有啥吃啥,常常喂食原粮。以后农场根据需要调配饲料粮品种,规定内部留饲标准,但生产队往往多留。国家留饲料粮标准下达后,不足部分农场从农副产品中作填补。1984年开始执行北安农管局规定的农副产品统一价格:小麦草籽含粮率20%,定价斤售0.03元;含粮每增加10%,加价0.01元;破粒含粮100%,斤售价0.16元;含粮每少10%,减价0.02元。又切实贯彻给饲料地政策,生产队的养畜户按规定分给饲料地。养畜积极性有一定提高。
  1978年前,农场一般是以公养为主,扶持户养畜禽,但不准养大牲畜和母畜。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个人饲养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后来,政策放宽允许职工个人饲养大牲畜,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场将所有畜禽全部作价转让给职工,农场公养畜禽全部变成了户养。
  1980年前,试行“三包四定一奖”(包成活、增重、收入,定人员、畜群、用具、饲料,超额奖励)和“三包一奖”(包生产指标、生产费用、饲料耗用,超额给奖)等包定奖制度,实际是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加强了责任心,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但与总费用不挂钩,班组得奖,公家亏损。1980年,试行班组专业承包、利润分成的办法,结果仍是班组得奖,连队养畜仍然亏损。1982~1984年改为个人家庭承包或班组大包干,即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的办法,基本上扭转单位亏损局面,个人收入也有增加。1984年,试办家庭牧场,第五生产队崔学仁全家承包养鸡,李庆丰全家承包养猪,一年收入几千元。李庆丰1984年成了万元户,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的先进个体养畜户。
  农场受单一经营思想影响,重农轻牧,畜牧业几经兴衰,没有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工作人员不安心生产,养猪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多年亏损。1982年以后才开始扭亏为盈。
  一、猪
  1951年前,养猪主要是舍养,适当放牧。畜舍阴暗潮湿,狭窄不保暖。喂食饲料也不正常,有时一遇风雪天气交通阻隔,饲料运不来,造成断食,不得不喂食稷子和小麦。缺少矿物质饲料,造成猪爬窝病。母猪吃粮过肥影响产仔,仔猪弱小,常得白痢病。猪的死亡率较高。专业畜牧队建立后,改善饲养条件,并按饲养管理规程饲养,养猪业有了较大发展。
  1965年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大锅煮熟料喂稀食的饲养方法。1965年畜牧技师吴显生到上海学习用生干料,自动饲槽养猪新方法,回场后与畜牧技师王家荣在黎明农场二队(现十五队)共同试验饲养育肥猪获得成功,每头猪每天增重 0.64公斤。1966年刚开始推行这种饲养方法,不久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终止。1973年三营营长王振生带领王家荣等人到宝泉岭等地参观学习“生料喂、平面养、饮凉水、卧满圈”大群养育肥猪的新方法。王家荣在三营二十九连试验应用获得成功,以后在三营乃至全团推广,一举甩掉大锅煮料饲养的老办法,减轻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饲料,降低成本,养猪生产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1956年前完全用精饲料喂猪,使母猪过肥,仔猪不壮,发病率高、病情重,同时易患下痢、肺炎、贫血等症,药物治疗疗效低,死亡率高。1957年,吴显生技师在三分场畜牧队试用精、青、粗饲料合理搭配喂猪,仔猪疫病基本得到控制,母猪发育正常,产仔成活率由窝活3~4头提高到10.3头,实现了高产稳产。以后这项经验在全省推广。
  1958年,畜牧战线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改变母猪分娩季节、母猪组群办法和放牧方法,培养离户猪群,重视畜舍等设施建设,牧业生产进入新时期。东方红农场畜牧队不断改进饲养方法,精心管理,创出240窝仔猪年均窝活10.5头的好成绩,被评为全国先进养猪单位,荣获国务院奖状。1959年,农场根据寒冷地区特点,正式推行选育本地品种与外地引进的良种进行经济杂交,同时改变过去春秋产仔制度为冬夏产仔制度,创出高寒地区大群养猪丰产经验,在全国农垦会议上把这项经验列为会议正式文件下发。在科学饲养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优秀饲养员,名赫一时的“三王一战”(王淑兰、王玉书、王福田和战庆祝)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改革饲养方法之后,对全价饲料在饲养技术上有了新认识,特别重视对矿物添加剂的运用和补给。赵光农场是缺硒地区,饲料中营养成分普遍不足,猪因缺硒白痢病盛行。1958年第一畜牧队春产仔猪200窝,因患白痢,每窝只成活 1头。后来采取补亚硒酸钠办法效果良好,从此仔猪补硒形成制度。另外还采取早期补料,昼夜喂饲,长期不断水等一系列措施,控制缺硒病,提高了仔猪成活率。在70年代后期,千垧地千头猪运动中,四队、二十九队窝活均超过10头,全场仔猪年均窝活8头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超过20头。
  1975年,畜牧参谋王子芳和技师王家荣到上海外港和北京、天津等养猪场参观学习,同时结合总结农场养猪经验,提出饲养管理“吃、住、种、管、防”五字管理方针,受到饲养人员和群众的欢迎。北安农管局推广后,全局养猪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983年,五队工人李庆丰家承包养猪,试行国家标准饲养法,育肥猪100头,饲养110天,平均每头体重达95.57公斤,日增重584克,料肉比实现4:1。比传统方法饲养肥猪缩短育肥期120~150天,日增重提高1.5~2倍,每头肥猪可少耗饲料90~125公斤,每头猪纯盈利15.29元,被场科委评为1983年一等科研成果,受到奖励。他承包饲养的母猪,繁殖率达90%,平均窝活10头。由于饲养措施好,生产盈利,五队被农场总局评为标准化养猪队。
  在猪的品种繁育中,曾引进巴克夏、约克夏、吉林黑猪、新金猪、克米洛夫等品种与本地猪杂交,全场母猪形成了含本地猪血统50~70%的杂交母猪群。后来又引进长白(兰德瑞斯)种公猪,并建立苏白、哈白、长白、民猪等几个品种猪的繁育体系。以民猪或本地杂种猪为母本,利用苏白或哈白杂交生产出一代杂种猪,选留后备母猪,再以长白公猪做父本,进行三元杂交,生产出杂种猪做为育肥猪。杂交优势效果显著,为猪的品种繁育定了方向。1960年,通北分场第一畜牧队试行采精接殖,1973年各营普遍建立人工授精点,为猪的良种繁育开辟了新途径。
  1980年以来,市场对瘦肉需求量增大,1984年购入瘦肉型杜洛克公猪3头,为发展繁殖瘦肉猪创造了条件。
  二、马
  建场初期,养马主要为了使役,解决场内运输和耕地作业畜力需要。19481951年,饲养条件不好,不能科学饲养,有什么饲料喂什么饲料,饲料搭配不合理,大量喂稷子、小麦。
  使役过重役马多发爬窝病,马驹多发软骨病。1952年开始,加强管理实行使役管理专责制,改进饲养,减少精料,增加饲草,细草、细料,适当饮水,昼夜喂饲,马骠肥体壮,提高了马的使役效率。
  1961年以后,农场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养马被列为畜牧发展主要项目。各生产队都选出部分母马不使役,专用于繁殖。1963~1969年从红色草原牧场调入杂种母马180匹,建立红星、晨光、黎明、东方红、涌泉5个养马队,加入了黑龙江挽马育种协作组,繁殖黑龙江挽马。1975年已接近育种指标。
  马的喂养基本是使用传统的饲喂方法,即以饲草为主,根据使役程度合理补喂精饲料,增喂骨粉、食盐等矿物饲料。专供繁殖的母马,夏季野牧,冬季舍饲,结合运动适当放牧。专用养马队的种公马,执行种马饲养管理规程,结合使役的种公马,非配种期专人专车使役,配种期停止使役,设专人饲养和配种。
  三、奶  牛
  1959年以前,养奶牛专供职工家属食奶,饲养管理方法一般。1960年从红色草原牧场调来两名养奶牛技工,开始执行红色草原的奶牛饲养管理操作技术规程。饲养管理比较正规,实行定队伍、定人员、定任务制度。推行“三定”(定时、定温、定量)、“二净”(工具、过滤)、“六好”(接产处理、连续放牧、卫生、干燥、畜舍检查和掌握温度)的措施,奶牛发展较快。1963年,农垦局建有两个奶牛专业队,奶牛达849头。通北农场畜牧队奶粉厂撤销后,北安奶粉厂收奶很不方便,且价格又低,经营亏损,奶牛逐年减少,饲养管理也变得粗放,冬季又无圈舍,奶牛大批死亡。1978年只剩下54头,并且全部下放到黄牛群,当黄牛饲养。
  1981年,根据中央指示,黑龙江省要发展100万头奶牛,赵光农场列为发展奶牛的重点单位,农场投资在第六生产队建立日处理5~7吨鲜奶的小型奶粉厂,集中全场81头奶牛统一饲养管理,为奶粉厂提供鲜奶。因奶牛品种不好,饲养管理差,繁殖率低,产奶量少,而亏损严重。1982、1983年,把奶牛全包给饲养员个人,仍没能转亏为盈。1984年,奶牛全部作价贷给职工个人,又从银行贷款 21万元买90头奶牛,从长水河农场调入112头。由于采取种种扶持措施,养牛业呈现大发展的新局面。
  农场饲养的奶牛主要是黑白花品种。1972年农场设立人工受精站,各分场设授精点,选用优良品种公牛冻精,实行人工授精配种,犊牛质量不断提高。王德文是农场第一个推广奶牛冻精配种员。
  四、黄 牛
  1953年前,农场有少量黄牛供使役。1954年,从红色草原牧场调入200头,分散到几个生产队组群饲养。1962年从和平种畜场调入350头,分给东方红、黎明两个农场,组成黄牛菜牛繁殖群。1979年总头数达1 321头,供食用和使役。饲养方法是夏季放牧,早春晚秋半舍饲,冬季全舍饲。多年饲养黄牛,经济价值低,饲养粗放,经营亏损。至1984年公养仅剩175头,个体养殖户有较大发展。
  五、鹿
  1972年,从二龙山农场调入200只梅花鹿和马鹿,分别饲养于二分场十四队,三分场三十三队,按二龙山农场养鹿规程进行饲养。1979年,原福安农场鹿场并入后,全场共3个养鹿点,1980年达907只,年产鹿茸1 900两。1981年起,国家对出口鹿茸的质量要求高,价格下降,国外市场滞销,经营亏损,卖鹿无人要,鹿场成了“包袱”。领导不重视,饲养人员不愿干,饲草饲料贮备不足,管理粗放,1982、1983两年鹿大批死亡。为寻求出路,改变鹿群公母比例,淘汰母鹿,使公母比例调整到2:1。经营仍无好转,终因茸价太低,不能扭亏为盈,一分场鹿点被迫撤掉,同三分场鹿点合并。1984年试办职工家庭农场,鹿全部贷给职工个人饲养。
  六、羊
  羊在畜牧业中占的比重不大。早年拨入的蒙古绵羊,管理不善,逐渐淘汰。 1962年从红色草原牧场调入东北细毛羊500只,分给一分场四队、二分场十八队、三分场二十九队,组成3个养羊点。因组群饲养,不按技术规程管理,其繁殖率仅达50%,每年出生的羔羊只能抵住死亡的大羊。
  1969年因需要羊皮给职工做劳动保护用品和解决肉食,又从内蒙古购入蒙古羊1 000只。饲养到1974年,因管理过于粗放,繁殖率很低,羊皮质量差,产毛量下降,经营亏损。经算细帐确认蒙古羊不如细毛羊经济收入多,1974年,把蒙古羊与原有的细毛羊合群饲养,进行改良。由于养羊单位不重视,饲养管理不善,越养越少,到1983年只剩下556只。1984年,职工承包养羊户剧增,全场养羊达3 448只。
  七、鸡
  1957年以前,养鸡主要是供职工食堂改善伙食,不计成本。饲养不得法。 1958~1960年发展“十大养”期间,在“万鸭湾”等外地经验影响下,曾掀起大养蛋鸡的高潮。农垦局时,通北农场建成孵化场,利用土炕孵鸡雏,实行科学饲养,成活率较高。黎明农场还结合放牧,成活率高达95%。但是,长期以来防疫灭病水平较低,对鸡的白痢、球虫、缺硒等病不能有效治疗,加上饲养管理不善,养鸡场相继撤销。
  1977年,农场在第五生产队办起养鸡点,养鸡3 000多只,也因经营不善而亏损,不得不于1979年交给一分场五队饲养。1983年公养鸡全部承包给家庭养鸡户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