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苗圃

第二节 苗圃


一、分 布
  农场第一个苗圃原是通北县县营苗圃,现一分场工副业队就是这个苗圃的原址。1952年转卖给农场改名通北农场苗圃,1953年转给红星农场经营。1958年农场办事处时期,改称赵光苗圃,农垦局时期改称前进苗圃。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称一分场苗圃。
  1964年,全局各农场都建有一定规模的苗圃。1965年春,农垦局在耕读中学(现在的高中)校田地东侧建立中心苗圃,生产用地11公顷,由学校管理,作为学生耕读劳动生产基地。农垦局投资,学校负责生产管理,林业科负责苗木分配。i974年中心苗圃撤销。1976年农场在场部南端丁家小房处建立场直苗圃,不少生产队也建起规模不大的苗圃,以满足各自苗木需求。1979年福安农场苗圃并入后,4个分场苗圃分别划归分场工副业队,不再单独核算经营。
  二、经  营
  1952年,通北农场苗圃生产能力非常低,管理技术也落后,7个人经营60亩苗地,1台牛车和1口土井。主要生产任务是育苗,扦插杨树苗,育有落叶松、赤松、杨、榆、水曲柳、唐槭、山核桃、山丁子、丁香等苗木。技术操作简单,作业粗放,春翻春耕后就开始人工播种或插扦。播种育苗不计算播量,出苗时也不追肥不喷药,任其生长,成活率很低。1958年,苗圃面积增加到120亩,从业者有20多人,生产忙的季节还雇用大批临时工人。同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秋天进行整地施肥,每亩施底肥500余公斤,春天按计算播种量播种。采用床式育苗,扦插用垄式育苗。育苗的树种有柳、杨、水曲柳、樟子松、落叶松、丁香等;果树品种有黄太平、海棠、李子、草莓、树莓等20余种。在苗木生长期间,进行拔草、追肥、灌溉。每年大致在6月上下旬和7月中旬各除草1次,松土1次。针叶树苗出土后,每隔7天喷洒1次波尔多液,直到木质化为止。夏季多雨季节,杨树苗易得黄锈病,烂根或枯梢,采用石硫合剂,在6月上旬每星期喷洒1次,以防病发。落叶松小苗当年高达15厘米,每平方米保苗株数为800株;杨树苗当年平均长高 70厘米,当年可出圃造林。1958年,生产利润45万元,上交1.8万元。进入80年代,一分场苗圃试验盆栽葡萄成功。
  农垦局中心苗圃10多公顷土地,除4亩育苗床、3亩插条地外,其余为学校经营的蔬菜地。苗圃工人7名,土井两眼。除草、浇水等劳动项目师生参加,技术工作由苗圃工人负责。育苗以杨树、落叶松树苗为主,年产100万株,还有山丁子、椴树苗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育苗面积逐年减少,1974年育5万株果树苗,其余一大半土地面积拨给一师后勤部作蔬菜用地。
  1976年,场直苗圃育苗面积仅4亩,1980年扩大到60亩。苗木以落叶松、杨、白皮柳为主,还有水曲柳、丁香、樟子松和少部分果树苗。苗木供应范围主要满足农场植树造林和绿化需要。
  60年代植树造林高潮时期,各生产队自办苗圃,培育落叶松和杨树苗。“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小苗圃陆续撤销。
  1980年以来,苗木生产以自用为主,分场的苗圃生产能力下降,总场也不得不有计划地限量育苗,苗圃出现了衰退和转产的局面。1983年,产业结构调整,秋季从尚志县引进黑豆果苗木13万株,首先在场直苗圃和二分场栽培定植。
  建场初期,苗圃出圃苗木主要供场内植树造林,向外单位出售不多。1965年后,全局育苗面积达400多亩,年产苗木400多万株。除留用外,还远销九三农场管理局、红色草原、泰来、香兰、福安等农牧场和北安铁路、齐市、集贤、泰来、海伦、绥棱、克山等地。前进苗圃由于经营有利被评为地区先进苗圃。1977年以后,育苗面积明显减少,育苗主要面向场内,外售量很少。
                 1980~1984年苗圃育苗情况表
  表2—34                        单位:亩、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