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树造林1951年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在三作业站种植林带,以后逐年扩大面积,1952年达599亩。1956年,进行人机结合大面积营造防护林试验,用拖拉机牵引五铧犁开沟,人工摆树苗,效率高,节省劳动力,便于管理好成活,成林速度快。以后因造价高没有推广。
60年代植树造林掀起高潮。1963~1968年间,全局设计农田防护林体系,制定了营造规划。60年代末开始,林业发展走向低潮。1969~1978年,造林面积明显减少,林业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过去营造的部分紧密结构的林带均已郁闭,冬季积雪,立春后不易融化,影响春耕生产。有人对林带的防护作用产生误解,一度妨碍农田防护林的发展。1978年,设计疏透结构的林带,克服紧密结构的弱点,提高了防护作用。1979年开始,根据省农场总局每年给农场下达计划指标和所拨专款多少,确定农场植树造林任务,制定实现农田林网化的一系列措施。通过现场会,总结和推广造林经验,同时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和签订责任状,造林质量越来越好,平均成活率85%以上。1979~1984年,6年造林20310亩,相当过去26年造林保存面积的2倍。经过多年努力,1984年统计,全场营造林带1137条,其中主林带900条,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60年代起,二分场早年营造的林带逐年进行改向更新,增强了防护作用。 1984年,在135条全长共254400米的农防林带两侧用机械切沟,占地约382亩。切沟后,对防护农田和防止牲畜毁坏林带起了积极作用。早年建造的农防林和用材林均已成材,不仅在固土防风、蓄水保墒、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不断为农场增加财富,扩大经济效益。
1984年,林业科对全场人工林进行普查,建立了3万亩的农田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人工林档案。据统计全场还有4万亩的天然次生林地。森林覆盖率为7.7%。
1984年全场人工林带的分布表
表2-35 单位:条
1948~1984年全场人工林普查统计表(一)
表2—36
1984年全场人工林普查统计表(二)
表2—37
从1951年起,各单位每年春季都在指定地点植树绿化环境。场部周围和主干公路栽植的杨树已经钻天,每当夏季,浓荫密布,郁郁葱葱。1980年,国家森林法和省农场总局林业保护条例颁布后,林业工作得到加强,除大面积造林外,年年组织义务植树绿化环境,栽植易活好管的杨柳树,还有松树和丁香等树种。居民点房前屋后栽种的树木,生长旺盛。1984年,居民点绿化率89%,公路绿化率达50%。1984年居民点、公路绿化情况表
表2—38
1982~1984年义务植树情况表
表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