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五章 工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农场的工业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长期自给性生产逐渐过渡到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过程;坚持为场内生产、生活服务的方向逐渐过渡到面向社会实行外向性生产的发展过程。
  1948年最先在场部办起来的是因陋就简的小烘炉、小油坊、小磨坊、小粉坊、小豆腐坊,可谓农场的“五小”工业。“五小”生产手段简单,生产能力低下,是农场工业发展的雏型,带有萌芽特点。1950年后,榨油、制米、修理、制砖等业的机械及动力设备不断改制和购进,生产逐步工厂化,规模不断扩大,农场工业开始进入初级发展阶段。1952年,在朱德副主席“要搞多种经营,做到不亏损”指示的鼓舞下,工业战线职工奋发图强,坚持革新,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到1957年产值高达25.3万元,比建场最初5年增长20倍,固定资产增长30倍,生产工人人均产值6000余元。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农场工业迅猛发展。赵光地区原有工业企业加上新建的农机修理、粮油加工、机制砖瓦、木材加工及苦土瓦、白灰、细菌肥料、炸药、皮革、人造纤维、制鞋、预制板、黄纸板、纸浆、饲料加工、酱菜、酱油、被服、食品、糖果、啤酒、酒精等24种41座工厂纷纷上马。后来不少工厂因原料缺乏,成本高、质量低,产销不对路而停产。其中炸药、饲料加工、酒精、人造纤维等厂一闪即逝,苦土瓦、肥料、预制板、纸浆、黄纸板等厂也陆续夭折,就是行销数省市业经商标注册的赵光啤酒也因上级认为水质不佳于 1961年被迫停产。尽管如此,其余工厂坚持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宗旨,生产得到较快地发展,产值超倍增长,1958年达100多万元,获利37万元。1959年,赵光农场和所属6个分场列为工业项目的如发电、机械加工和修理、制砖、菱苦土、豆秸板、预制板、木材加工、制酒、制油、米面加工、制糖、酱菜、皮革、制鞋、肥料、白灰、造纸、人造蘑、淀粉和编织等不下20余种。其中柴油机发电90多万度,产值 8万元;机械加工和修理产值180多万元;粮油产品3 000多吨,产值100多万元;制砖130多万块,产值25万元。年工业总产值近500万元,相当于1957年的20倍,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38.6%,劳动生产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6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进入调整时期,有些工厂办办停停,工业产值明显下降,1960年只有400余万元,1963年降到140多万元。1964年以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复兴,产值不断上升。“文化大革命”中工业生产不景气。1970年起,掀起“多种经营热”,中小工厂除原有的以外,又增加了室内烧砖、木器加工、罐头、制药、“920”农药等工厂,前后共计100多个大小工厂,其中较大的8个。特别是室内外烧砖、制酒、皮革、面粉、酱菜、豆制品和淀粉生产的工厂遍布全团上下。由于盲目性较大,战线拉的长,工厂办的多,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虽有较大的投入,产值也有较明显增长,但投入多、产出少,连连严重亏损。“文化大革命”10年仅砖瓦厂就亏损40余万元。
  1970年后,农场苦心经营的机械修配厂和水利队为一师后勤部接收,1979年具有现代设备的粮油加工厂又为北安农管局接管。这些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全部移交后,农场工业基础大大削弱,生产能力急剧下降。1979年工业产值160多万元,只占上年度产值4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经济形势有了转机,1980年后逐步破除重农轻工的单一经营的旧观念,整顿企业,改革经济体制,理顺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在技术力量和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农场下决心建起修造厂,新建乳品厂,扩建饲料加工厂和相继开辟其他产业新门路。1981年工业产值稍有抬头,1984年产值27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9%,比重略有回升。多年来,工业生产一直打不开亏损局面,特别是场直专业工副业亏损更严重。1976年,由七团时筹建经营的茄子河小煤矿,年产量1500吨,产值只1.3万元,以后经营不善交出。1979年,建材工业增加一个水泥管厂,不几年因亏损被迫停产。
              1953~198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表
  表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