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业门类

第二节 工业门类


一、机械修配
  机械修理业是从小烘炉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工业项目。1948年春,农场开荒建点前,为修复日伪时期遗弃的废旧农机具,由杨寿东、张树兴等人在一间175平方米的破草房里搭起一座小烘炉,用两台老虎钳子和5件手工具,进行简单的机具修理,做一些瓦斯焊、套螺丝、发电、打铁和钣金活,这就是最初的农场修理组。年底修理组发展到9人:2名技术员、1名技工、6名学员。1949年,又成立电工组,增加充电,下汽门座等项目。1950年,农机具和汽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修理任务增大,新建430平方米砖瓦厂房,修理组改为修理所,设主任1人、管理员1人,职工增加到17人。修理所分设修理组、车工组、钳工组、烘炉组、电工组和动力组。修理设备由1948年5台发展到37台(件),国家调拨来一批机床、大修仪表和各种试验器、喷油咀试验器等设备。边干边学,摸索实践,可以车螺丝、铣缸、做C—6滚筒牙、铣联杆轴、磨小轴、电焊等。1952年,修理所组织更加健全,增设钳工组、翻砂组、试验室、材料库、零件库、办公室。并且水压、马力、柴油泵、喷油咀等试验器材全部学会掌握使用。1950年,技工孙凤桐改制 1台修磨小轴机床,一年修复500根,节省东北币15000万元。同年,组装1台美式万国拖拉机,改装1台10千瓦直流发电机,修复1台单缸卧式座机由烧石油改为烧木炭烧瓦斯,缓解石油供应不足的困难,同时修复8台哈尔滨购进的破旧萨克犁。1952年,各种设备增加到81台(套),设备资金达79万元,职工增加到 80余人。修理能力明显提高,从一般地瓦斯焊、套螺丝、打铁、钣金、充电、下汽门座、挂瓦片、铣缸筒、做C—6滚筒牙、铣联杆轴、磨汽门、电焊、改良挂瓦、火补水箱、做导管、车铆钉、做划印器和喂人链环、制手工具、磨耙片、铣曲轴主轴颈、校正连杆,到可进行喷油咀、阻油圈、车胎、汽顶活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修理项目和马力试验、调试喷油咀及联合收割机牙轮等一般零件铸造。同时,工厂开展修旧利废的生产竞赛活动。苏联进口拖拉机喷油咀供应不足,价格高昂,1个喷油咀价格等于1口肥猪,赵作元用细油石磨、小电钻复孔的方法修旧油咀12个,节省东北币3 000万元。孙凤桐改装车床修磨曲轴成功磨1个曲轴可节省 50万元,解决了冬检的急需。1953年,修活塞环、焊补拖拉机缸盖成功,并在81天冬检中,大修纳齐拖拉机9台、中修纳齐30台、4号保养C—80号4台和德特9台,共节约1.2亿元人民币,荣获农场红旗单位奖。1954年,修理厂改为修配厂,农机具维修做到小修不出作业区,大修不出厂。检修中,改装纳齐拖拉机空气滤清器支管,延长了缸筒寿命。工厂产值连年增长,1957年产值25.3万元,比1954年增长13.3倍。
  1958年,修配厂改称农场办事处中心修配厂,各农场均设修理所。“大跃进”以来,原材料和机械零配件不足,中心修配厂在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开展强攻材料、零件、设备和技术“四大难关”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自行设计制造龙门床、全齿车床和铣床、冲天冶炼炉。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9万元,利润37万元。1959年,赵光农场中心修配厂及6个分场修理所修理能力均有提高。中心修配厂以修为主,修造结合,制造零配件 11726件,加工活塞800余只,自制粉碎机33台、榨油机20台、扬场机2台、代燃炉2套、10吨油压机1台、热处理炉和暖风炉各1座,为朗乡炼钢厂制造土洋炉 10座。1960年,克服种种困难,除完成机修任务外,还生产1 016种农机配件4万多件,产品销往哈尔滨、北安、伊春、安达、海伦、绥化等23个市县、43个公社、4个林业局和吉林、辽宁、内蒙古所属10余个农场,并为兄弟农场和部队代培技术人员60余名。为工厂创产值50多万元。1963年实行“三定”(人员、设备、工具)、“三包”(质量、工时、材料)、“一奖励”(超额和节约)制度,提高了工人生产积极性。收割机械检修中对96台C—6联合收割机由链条传动改为V型皮带传动,减少故障18%,提高出勤率22.5%,提高劳动生产率30%。1964年在生产中,开展“五好”为目标的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1965年开展“六比”为内容的对口红旗竞赛活动,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干劲。
  组建七团后,中心修配厂改名七团修理连,增加一个军工车间。军工车间以维修“兵团”内部各种枪枝武器为主,也曾制造过步枪。修理连组建后人员发展到269人,其中管理人员25人、工程师1人。工厂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固定资产86.3万元。1970年9月修理连划归一师后勤部,七团建制规模划小,机械修理能力减弱,农机维修任务改由汽车连承担,工业产值骤减。1971年组建汽修连,当年增加设备固定资产5.6万元,创产值26万元,但各营的修理所和汽修连的修理部分仍然是底子薄、设备少,完不成修理任务。1974年,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和修造的专用设备才有较大的投入。1977年全场机修总产值上升到26.8万元,其中分场修理所22.33万元,占83%。1979年开始,机修设备有明显增值,逐步配套,生产产值大幅度提高,当年全场机修创产值48.8万元。1983年以汽车队修理部分为基础筹建修造厂,设铸造、修理、机加、锻焊、配电5个车间,初步形成规模。全场机修创产值77.4万元。分场修理所的设备仍不够配套,修理能力也低。1984年,农场修造厂修造设备增加到32台件,固定资产25万元,职工增加到27名,技术力量也得到加强,主要承担各种机械车辆大修任务,还有一些小型加工制造项目,年产值达7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
               1948~1952年修理设备拥有量表
  表2-41



             1970-1984年主要修造设备年末拥有量表(一)
  表2—42                         单位:台(套)



             1970~1984年主要修造设备年末拥有量表(二)
  表2—43                         单位:台(套)



  二、粮油加工
  1948年春与赵光区合作社合资经营1座小油坊,用手工螺旋榨土法加工,几个月后农场独自经营。秋后从农民手中买一盘石磨,自建3间磨坊,用马拉磨加工一箩到底的面粉。自加工成品粮不够吃,不足部分由国库供给。1949年秋,农场修理所研制1台甩谷机加工粗粮,用小立磨磨面粉。当年加工面粉5.5万公斤,玉米渣4万公斤、稷子米3万公斤及部分高粱米、小米等。豆油加工技术也有提高,出油率达9.5%。1950年10月,自建1座291平方米马棚改成的油坊,购进1台5眼榨油机和一部动力机,年产豆油1.4万公斤,自食有余。1951年又增加1盘石磨和1台中筒式制米机,年产玉米面、玉米粒、高梁米共1.3万公斤,面粉9.6万公斤,豆油2.7万公斤。1957年,粮油加工厂除为当地农民部分代加工外,还为和平农场加工粮油。
  1958年成立农场办事处后,粮油生产形自加工体系,8个农场有6处加工厂,自定产品标准和价格,达到自给,保证供应。1959年生产面粉2759吨,加工杂粮5595吨,生产豆油44吨。
  1962年,贯彻国家粮食生产的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供应的“三统一”政策,经省农垦厅和粮食厅批准,农垦局建1座日产8~10吨的面粉厂。1963年开工改建三层楼厂房,国家批准从无锡购进5台FmS磨粉机、3台筛麦机、1台筛面机和拉丝机等成套自动设备,实际生产能力提高到日产百吨。同时更新食油加工设备,改换成15排90型液压榨油机。年底粮油加工试车生产成功,开始对外加工营业。全局各场粮油加工厂6套碾米设备,包括10套磨面机和10台榨油机先后撤掉。局加工厂改建后,1964年加工面粉1 634吨,创产值59.6万元,经营利润9.4万元。1966年加工面粉4 045吨、豆油122吨,产值153万元,利润 4.8万元,产值创出历史最高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大动乱影响,粮油加工只能维持现状,勉强生产,造成1967~1969年连续3年亏损47.15万元的局面。
  1970年,根据“兵团”规划进行商品粮油生产,筹划新建粮油加工厂。当年动工修建1座日产200吨面粉的1 711平方米5层厂房和1000平方米日产25吨豆油加工车间,1972年竣工投产。粮油加工厂投产后,产量、产值逐步提高。1973年,实行定额管理,执行“三定一奖”制度。1972、1974年曾两次被评为一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荣获奖旗。1977年和1978年先后评为省农场总局工业学大庆成绩显著单位和先进单位。1979年6月北安农管局接收前,工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增到5669平方米,职工219人。厂部设有财务室、化验室、供销组,附设职工食堂、托儿所和浴池等单位。加工范围不断扩大,除自加工外,还承揽红星、建设和部队农场以及本地农村的粮油加工。出粉率达国家标准要求,豆油全部水化,副产品麦麸和豆饼达到对外出口的标准。年创产值390万元。
  1979年粮油加工厂移交后,4个分场的小型粮油加工厂的加工量不大,年创产值仅22.8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不久这些小型加工厂停止加工,农场所需食油和成品粮由管局粮油加工厂代加工,每年付出一笔较大的加工费。
         1949-1984年农场(局)直属粮油加工厂生产经营情况表
  表2—44



  续表2—44



  三、乳品生产
  1962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4月农垦局在通北农场畜牧队建立一座奶粉厂,负责人张玉田。出产全脂奶粉和少量奶油,产品经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化验鉴定,符合同类产品标准,报请商业部以“飞鹤牌”全脂奶粉商标注册,产品经销省内外。1965年北安县新建乳品厂,奶源不足,省有关厅局联合下达通知,通北农场奶粉厂被迫停产,农场所产鲜奶一律由铁路快件托运送交北安县乳品厂。
  1980年6月,农场畜牧技师白风义同一分场畜牧技师苏兆年(首任厂长)在原红光营开始筹建奶粉厂,命名赵光奶粉厂,苏兆年任场长。1981年8月试车投产,产品沿用“飞鹤牌”注册商标。在上海中国乳品协会指导下,到1984年累计生产奶粉107吨。因经营不利,停产整顿。
  1984年,为改变农场经济面貌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奶牛养殖优势,提高乳品质量,占领省内外市场,经省农场总局批准投资221.1万元,设计新建一座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日处理鲜奶40吨的中型乳品厂。成套设备正在选购,技术人员正在培训,编制为科级单位。预计1985年厂房竣工,安装设备,试车投产。
               1980~1984年赵光奶粉厂生产情况表
  表2—45



  四、砖瓦生产
  1950年9月,场经理科在赵光车站去前进街2公里处路北,建起农场第一所小砖瓦厂。利用包工办法,雇用本地农民当年建成5座马蹄窑和方框窑。1951年雇用35名临时工,建工会小组,实行财务单独核算和计划管理,用毛草和榛柴做燃料,当年烧灰、红砖118.5万块,各种土瓦17万片。1952年增建5座马蹄窑、6座方框窑,增加2台运输马车,打6眼水井,建1栋办公室,人员发展到160人,年产红砖480万块,存毛坯544万块。1953年,加强管理,实行计划生产、定额管理、质量检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人员由160人减到90人的情况下,每天人均手扣坯上千块,年产红砖520万块,合格率达80%以上。1957年,年产红砖731万块。
  1958年,农场办事处所属6座砖厂中的和平农场砖厂,年产红砖30万块。办事处经营的苦土瓦厂,固定资产11.2万元,产值249万元。以后,砖厂除因燃煤供应不足和“文化大革命”影响有时停产外,一直坚持生产。1958年冬,刮起“无窑烧砖”风,烧炕、做饭、取暖、烧炉都烧砖,一时公共食堂、集体宿舍,不少职工家庭都卷入这个“大跃进”的旋涡。结果脱离实际,匆匆于1959年以失败而告终。
  1958年春,原通北农场砖厂搬迁到现在场直砖厂位置后,仍沿用土窑烧砖和手扣坯的生产方式。1960年8月,在7.22革命运动中,仿制两台木质制砖机用于生产,开始向制砖生产机械化迈出第一步。1961年,缺燃煤被迫停产,人员大部分充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1962年这个砖场又恢复生产,设制砖车间、制瓦车间、机械修理车间和木工车间,建起一座24门轮窑、4.3万平方米98栋水坯架棚,配备推土机1台,日产8~10万块红砖的150型制砖机1台和5台修理车床。人员除主要工作部位是职工外,其余基本都是用局直家属临时工。1965年,产红砖300万块,产值14万元,经营利润3.5万元,一举打破砖业多年损亏局面,受到农垦局的表彰,评为先进生产单位。1968年团直砖厂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进厂,人员增至230人,按兵团组织编制要求,实行清编班、混编排,作为团的值班分队。忙则生产,闲则练兵。配有4门“三七”高炮,列为一师高炮值班连,每遇春旱,用高炮人工降雨。生产不计成本,到1976年的10年间共亏损40余万元。1977年以后,制砖生产逐步走向正规,1978年后转亏为盈,年产红砖六七百万块。
  组建七团后,砖业生产经营主要力量放在团直砖厂,营连列为副业生产。1976年后,各分场砖厂列为工业项目,坚持全年生产,全场红砖生产产量超千万块,产值大幅度提高。1977年全场砖业生产总值达32万元,1979年超过40万元,最高的1982年总产值竟达70.2万元,产量达1 605万块。
             1963~1984年农场直属砖厂生产经营情况表
  表2—46



  五、制材生产
  建场最初几年,为解决基本建设木材,从1948年冬开始,年年组织上山采伐,采伐量均在500立方米左右。回场后,全凭人工用手戗锯锯材的办法加工生产板方材。浪费人工,生产能力很低。
  1952年后,农场的工业动力基本得到解决。当年从牡丹江市购进1台mJ3212B型木工带锯机,技术工人王兴有随机入厂,从此结束了只用人工加工木材生产的历史。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年加工由原来300立方米增加以500立方米,提高效率66.7%。当时的生产车间用木板钉制的简易房子,木材产品完全用于房屋建设。1956年和平农场建场后,部分木材也在这里加工。1959年,曾与北安县东河木材厂联营生产。1960年后,制材厂木工班为修理厂等单位做了很多机件模型,给场直砖厂制了两台木质制砖机。
  1967年,制材厂拆掉木板房,建一座606平方米的砖瓦结构锯材厂房,并配有修锯车间和木工车间。同基建队合并后,制材部分称制材车间。1969年改称制材排后,大径木用带锯加工,小径木制灰条用园盘锯加工。1975年又建6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木工车间,除加工基建房屋用材外,增加了家具生产,主要制做学生课桌板凳和部分办公桌椅及卷柜。
  1977年制材连改称制材厂,新购入2台mJ3310A型木工带锯机,1980年又购入1台mJ32B型带锯机,至此全部大径木材都用带锯加工,减少了浪费,良材率达65%。1980年,年加工板方材1 019立方米,制家具1 000余件,创产值44万余元。1984年全厂拥有职工77人,设有生产车间、修理车间和家具车间,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车间生产用房建筑面积1 308平方米、干燥室15平方米、办公室102平方米,都是砖瓦结构房屋。年加工板方材1 397立方米,生产家具 2 726件,创产值85.6万元。年年盈利。
  50年代末以来,场内基层生产单位和工程部门根据生产情况也配有小园盘锯,可以自加工小径木,以补急需和方便生产和建设。这部分锯材生产不是长年生产,而是季节性的副业生产。年加工量都在1 000立方米左右。全场锯材生产1970年后每年任务都在两三千立方米,1980年达4 000立方米。
  六、电力工业
  (一)电力建设
  1948年6月,电力技师今野誉八把日伪时期开拓团遗留下的1台破旧的10千瓦电动机和1台10马力卧式座机修复改用发电。因当时燃油奇缺,把原设计烧石油改为烧煤气,发电能力很小,仅共场部9栋家属住宅、办公室、宿舍、食堂照明用。发电室设在一座草房内,所占面积仅20平方米。1950年8月,从哈尔滨买回1台日本产的立式两缸50马力的旧座机,原设计烧煤油改为烧煤气,和原来的10千瓦直流发电机配套发电。这时除供场部照明用电外,还能用轴杠传送动力,带动粮米加工机和1台小型直流电焊机。1952年,柴油供应紧张的局面有了缓和,把50马力的座机由烧煤气改为烧柴油,把从外地购进的1台30千瓦交流电动机改成发电机。因电压不稳,又购置了1台30千瓦的旧交流发电机,和原来的立式座机配套使用。发电质量很好,电压稳定,除照明用电外,还能做动力,带动10千瓦以下的电动机和18千瓦以下的电焊机。1954年,从济南买回 1台90马力四缸柴油座机,从上海进1台75千瓦的交流发电机,配套使用后,发电能力明显提高。把用400伏电压供修理所用电,升为3 300伏电压供家属区和油库用电。同时还架设了发电室至油库3 300伏配电线路2.5公里,设配电变压器两台,总容量80千伏安。1958年发电总容量增到325千瓦。
  1959年,各分场场部都安装了30千瓦的发电机组,解决在国电尚未接通前照明、修理、麦场用电的困难。各生产队也都陆续购置了小发电机。1982年,场部把原来75千瓦的发电机组更换为16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作备用,当国电停电时用自发电坚持生产。
  国电网的建设是从1961年开始的,农场向北安电业局申请用电权,当年得到批准。7月份成立高压线施工办公室,主任吕延鹏。10月份在赵光召开“北通输电线路开工典礼大会”,北安市副市长陈国祥到会作了指示,电业局薛局长、福安农场党委书记郝万喜、赵光农场副场长韩有在会上讲了话。会后,场内配电线路及土木建筑由基建科负责施工,全部电器材料的计划、输电线路的建设和变电所的安装由北安电业局施工队负责。电器材料的准备,如螺丝杆全部自己烘炉打制,派人送到哈尔滨镀锌。其他零配件从哈尔滨电器金具厂进的货。历经两年零3个月的时间,架起了由北安发电厂至赵光变电所第一铁塔35千伏输电线路26.1公里(其中原福安农场12公里),落成1栋砖瓦结构的变电所,安装1台容量为1 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963年4月1日用上国电,形成了北安至赵光的 35千伏的供电网及赵光至前进农场、赵光至黎明农场场部的6千伏配电线路网。以后,配电线路逐年延伸到附近农村村屯、境内的部队农场和地方林场以及铁路、粮库、银行等部门。1975年赵光变电所扩建,新增1台容量1 000伏安主变压器。1980~1984年,农场内部输电线路全部进行更新,换上水泥杆铁横担。
  截止1984年,北安至赵光变电所输电线路仍为26.1公里。赵光变电所到一、二、三分场及所属各生产队,福安变电所到四分场及各生产队,李家变电所到一分场十一、十二生产队的配电线路计173.2公里;附近村屯和部队农场的自管配电线路42公里;农场部供电区400伏线路7公里,各分场、生产队400伏线路45公里。全部供电线路300公里。
  赵光变电所是北安电厂中转变电所,设有3个出口:一是1969年开通的通北林业局用电口;二是1974年开通的建设农场用电口;三是1976年开通的红星农场用电口。全部用电都由北安电厂发送,委托赵光变电所控制使用。
              1963~1979年配电线路施工情况表
  表2—47



  (二)电力分布
  电业所拥有35千伏变电所3处,占地面积26 57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 1 020平方米。35/6.3千伏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为2 880千伏安,其中赵光变电所两台,容量2 000千伏安;福安变电所1台,容量560千伏安;李家变电所1台,容量320千伏安。供电配电变压器156台,总容量为111 720千伏安。
  赵光地区变电所供电范围较广:一、二、三、四分场场部及各生产队、场直各单位、北安农管局驻赵光各单位、赵光站、李家站、福安站、北安银行赵光办事处、赵光粮库、福安粮库、自治林场、缸窑林场、赵光镇所属企事业单位及各村屯、克东县玉岗、新兴、新胜、福禄等村屯,还有农场附近的二四部队、四三部队、八二部队和三○三林场等单位100多个供电点。供电区域内有耕地面积55万亩,人口近6万人。
  (三)电业管理
  1960年前,电业管理制度不健全。那时自发电的目的是尽量满足场区照明和带动一部分机器生产,一般不考虑成本的高低和费用的多少,家属照明用电只收少量的电费。自发电管理分散,场部、分场部和生产队等基层单位都是自发自管。
  1963年,电业所成立后,国电电业工作面向垦区的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科研等各行业的生产、工作及职工的生活。经营方针是以电养电,成本核算,收支平衡,保证输、配线路设备完好,保证安全可靠地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1963年以来的22年中完成国电总供电量1亿多度,其中1984年近1 300万度。 1965年以来的20年中完成产值1 000余万元,其中1984年完成100余万元;20年中完成总利润78.9万元.其中1984年完成9.7万元。随着农场工农业发展,国电耗量越来越大,1984年全场总耗电中农业用电780万度,工业用电562万度。除国电外,自发电42万度。
  1964年开始的节电工作,对整个供电区实行电表计量,废止多年的包费制,电量损耗明显下降。1984年,低压供电措施又进行改革:在一家一户电表计量的基础上,按标定负荷配备保险丝、长尾表,用电损失率又有下降。
  (四)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从60年代开始的。1968年从农垦局中学首届毕业生中选出18名学习成绩好、身体健康、思想进步的学生,送到北安电业局代培,学习变电运行、高压维修、抄表收费等技术。1965年12月,举办冬季训练班,电业所全体人员,各分场和生产队的电工及其他用电单位的电工共60人全部参加。学习内容有电工基础知识、操作规程、变压器运行规程、高低压线路维修等。1974年3月份,举办的电工短训班,有157人参加,学习运行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电机、变压器修理等。1975年,开始对人员有计划培训工作,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安全操作考试,合格者发操作证。1984年领取操作证的共计154名。
  供电区域内的线路维修一直坚持6千伏以上的高压线路由电业所负责,每年春秋两季定时对线路统一检修;400伏的低压线路由各用电部门自己负责,包括建置外的农村乡镇、村屯和部队农场等用户。办电以来,电力损失浪费逐年减小,未发生过大事故。
  1984年统计,电业所在册职工76名,其中技师1名、技术员2名、7级工2名、6级工3名、管理人员10名。下辖3个变电所(内称变电组)、两个外线组,还设有修理组、车组、后勤组、电管组。运输工具有1台南京嘎斯—130汽车、1台东方红—28拖拉机。
               1963~1984年国电电业经营情况表
  表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