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商品购销

第二节 商品购销


农场职工合作社建立后,经营商品品种由少到多。初期以布匹、衣着为最多,还有日用品和食品等。销售额1952年达21亿元(相当现在人民币21万元),其中布匹衣着占53%。随着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供销社不断扩大,销售商品种类逐年增多,销售额也越来越大。1954年,贯彻统购统销政策后,棉布、棉花凭票供应(棉花、棉布票黑龙江地方通用),逢年过节猪肉按人口定量(0.5斤)供应。1960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不少商品买不到,就是脸盆也得凭商品卷购买。1966年,白糖、肥皂、棉线等商品因物资紧张按人口规定分配定量,到 1980年后才放开供应。农垦局时期,农场商店不断扩大规模,百货、烟酒、五金、布匹、鞋帽、针织、土产、农用产品都有经销,品种达五六千种。这个时期商品多由北安、克东、海伦、绥化等附近县城三级批发部门进货。
  70年代后,由一师商业批发站组织进货,有时从沈阳军区直接进货。进入 80年代,市场不断开放,拓宽了进货渠道,商品花色日新月异。1984年,农场商店分设调料、副食、布匹、针织、鞋帽、百货、五金、图书、棉织、服装、文化用品、交电、家具等13个经销组,常备商品品种有6 000多个,过去凭票购买的商品一律敞开供应。销售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和人民生活关系紧密的烟酒、糖茶、糕点、水产品、毛线、棉毛衫裤、化纤布料、皮鞋等销量有大幅度上升。水果类商品国营店销量下降,而集体或个体商贩销量大增。名牌钟表、缝纫机和自行车仍为畅销货,电视机、录音机等高档商品为紧俏。随着购买力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倾向不仅是讲究吃喝穿戴,而且家庭的“现代化”建设也列入日程,一些家用电器、高档装饰品进人家庭。农场商业系统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势头。在收购总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商品销售总额由七团时期年200万元左右,到1977年突破300万元,进入80年代超过400万元。营业利润由七团时期的6万元左右,到1977年突破 10万元,1980年后稍有下降,1984年9.5万元。劳动生产率七团时期2万元左右,1977年突破3万元,1979年最高达3.7万余元。资金周转1977年6.05次,1979年以后几年呈下降趋势。经营利润总额,1978、1979年都超过11万元,1980年后开始下降,利润率由3%降至2%左右。
  “文化大革命”前后,农场各级商店多次举行物资交流会,每次销售额都在 10万左右。通过物资交流,扩大商品销售,加速了资金周转。
           1977~1984年国营商业主要副食品销售情况表
  表2—50



           1977~1984年国营商业中高档商品销售情况表
  表2—51



             1969~1984年国营商业经营情况表
  表2—52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