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九章 基本建设

第一节 机构队伍


1950年前,作业股、总务科所属的建设组和建设队只有十几个人到二三十人。1950年,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1951年委员会下设50余人的建设施工队,具体负责基建工作的经理科设专职会计组和材料组。1952年,基建委员会设基建科负责基建工作,下设4个施工现场及业务、会计等6个组,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工作系统,人员有较大发展。1958年初,省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工程公司,农场办事处大部分基建人员调去参加市政建设。随之各农场陆续建起基建工程队。1959年,农场基建队伍更加壮大,基建科下设3个房屋工段、1个桥梁道路段、1个水利段。基建人数高峰时曾达2 000余名临时工。1961年,撤销基建科,房建工人大部分调去建设、东方红、通北等分场,保留下来的水利测量队、维修队(后改称工程队)人数不多。1969年成立七团后,基本建设工作先后由计划建设股和营房股负责,基建工人达200余人。1971年,成立团水利桥梁连,负责水利、道路和桥涵建设和维护。1979年,成立基建工程大队,下设场直砖厂、水利队、维修队、工程队、水泥管厂等单位。各分场建起了农建队。1981年,场直砖厂和水利队划出,工程队分为两个工段。1984年,基建工程大队改称基建公司,下设维修队、制材厂、2个工程段、水泥管厂和水暖站等6个队级单位,全部职工达560人,其中基建工人近200人。年未经过改革,分场撤销农建队,全场基建职工260人,生产工人只有234人。
  农场基建队伍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城市、县乡招工来的木瓦工人;二是每年抽人到管理局建筑工程训练班学习和在场内自行组织培训的学员;三是从其他农场和部门调进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更多的是师傅带徒弟,通过实践培养第一线各类基建工人。
  “文化大革命”前,对基建工人管理严格,定期考工评级,不合格不晋级。技术人员也进行考核。技术人员中,50年代前有象常庆、牟国臣、杨庆瑞这样的最富有实力的人才;60年代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刘叶清、田信、杨文轩、刘秀成等先后进场;80年代以来,通过成人教育代培一些新生力量,充实到基建技术设计、施工队伍。全场基建工程部门现有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4人。恢复农场体制后,历任基建科长贾承大、史顺祥,副科长贾承大、杨文轩、孟昭孔,基建公司经理杨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