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来水工程一、工程建设
随着农场各业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农场场部建设逐步城镇化。1980年,场部自来水工程建设计划得到省农场总局的批准,水塔工程于7月份开始施工,第二年贮水百吨水塔竣工,塔高34米,最大贮水量120吨,日最大供水量2000吨。一泵站和二泵站1981年施工。二泵站是塔前泵站,建有滤池,1981年秋基础施工,第二年建成。招待所的三泵站机井是1978年打成的民用井,泵站用水是1983年开始的。
1981年,管道土方工程开始施工,按场直各单位职工指数核定土方量,落实到人头,费用由各单位承包。场直各单位大干一冬天,全部完工。1982年春,基建科动员科室人员参加义务劳动,在30多厘米深的泥水中作业,通洞安装。三至二泵站、一至二泵站的输水管道用8寸铸铁管施工,水泥接口,实践效果很好,这是北安地区第一家。余下的供水管道土方工程是1984年施工完成的。到 1984年,共完成输水管道5条,520余户的供水管道6000多延长米。其中主管道3 700米,支干1 700米,分支1 100米。供水管道全部用塑料管,这在北安地区也是首创先例。
二、给水管理
1983年5月26日,正式成立水暖站,下设自来水班、锅炉班、电工班。各班设班长主持班务。水暖站成立后,对全场暖气和自来水工作全面管理。自来水泵站有固定人员值班,坚守岗位,定时供水。在高峰用水期间,常用电视广播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并规定不许用自来水浇房前屋后的菜园子。1983年,一委家属区有。200户吃上自来水,1984年给水率达50%以上。自来水水费按吃水人数或牲畜数计算,每月每人饮用费0.20元。
场区的自来水管道地处高寒,土层冻融交替,管道常发生故障,水暖站管道维修任务量大,常有局部停水进行管道抢修的现象。
三、改水钻井
农场地处贫水区,又水质欠佳。建场初期,选择水质较好地方打木井汲水饮用。1949~1952年全场共打木井25眼,满足了人与牲畜饮水的需要。60年代,卫生部门响应上级和农场号召积极改水,进行水质检查,建立水井档案,普遍推行药物改水。为彻底改水,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困难,70年开始打深水井,逐步淘汰浅水木井。1984年统计,全场有机电深水井24眼,场直和分场均有分布,设备基本配套。1980年统计,受益人数14 430人,受益畜数5990头。1984年,场区自来水工程开始部分供水,饮水来自场直的几眼机电深水井,有3 000余人受益,吃上自来水。多数生产队,仍然使用木井饮水。
1949~1952年水井建设情况表
表2—64
1984年机井分布、受益情况表
表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