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田建设

第五节 农田建设


建场初期,只凭黑土结构好、肥力高的自然优势进行耕作。随着开发年限延长,自然生态日趋恶化,涝灾不断,旱灾也时有发生,农作负担大,影响产量和效益。开发十几年后的二分场及其他分场生产队部分地块,由于多年只种不养,或缺少科学管理,水蚀、风蚀严重,耕作黑土年年搬家,淤积沟谷。土壤剥蚀,黑土层逐年减薄,土地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
  50年代中期,农场已经觉察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开始兴修水利,建设排灌工程。60年代,农垦局开始进行农田建设全面规划,从省土地局调进一批测量技术员和工人,成立勘测队和机械化水利队。从此,全局各农场便开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时农田建设主攻方向是:排水治涝,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对局部地区进行水浇地实验。治洼治涝工程措施主要采取明暗沟相结合的办法,以明为主,加强沟坡沟底防护;对局部“鱼眼泡、水簸箩、尿炕地”以鼠道开沟器开暗沟方法排水防涝。治理水土流失贯彻“防治兼顾,养治并重;坡沟兼治,集中治理;先上后下,先坡后沟”的方针。采取生物、工程和农业措施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农业和工程措施为辅的原则,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带;改进轮作体系,增施有机肥;带状间作,改变垅向;修谷坊、筑田埂、挖截流沟。对冲刷沟采取柴草筏块填平的办法;对黎明农场1 000多公顷破皮黄地(全局1 5000多公顷这样的土地)采取客土搬家方法改良,增加黑土层厚度,恢复土壤肥力;对粘重土壤采取掺沙改土的办法恢复地力。水浇地也开始试验,用钓鱼台水库水灌溉附近的黎明农场第四生产队耕地。
  七团时期,1968、1971、1976年也进行过农田建设规划。1975年,对全团土壤进行全面普查,1976年进一步调查分析,水土流失的基本原因是:地势因素是岗大坡长,且有天然形成的水路网;土壤因素是质地松软,抗蚀性弱;植被因素是顺坡耕种和水平垄作。土壤流失类型:一是风蚀,主要表现为面蚀;二是水蚀,表现为面蚀和沟蚀。1975年,全团有水蚀沟46条,其中十七连大小水蚀沟6条,总长 6.4公里,最大一条长560米,宽20多米,深5米。沟多,地块破碎,毁坏良田,机耕困难,危害严重。1973年因水土流失,二营风岭岗3200亩小麦亩产只有33公斤。人们常说:“风岭岗,风岭岗,从远看挺象样,近一瞅,露了馅:岗下是黑土,岗上破皮黄,小麦筷子高,大豆一柱香。”1976年,曾提出近期农田建设主攻方向是:以保土增肥为主,保增并举,保重于增的原则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是:积极实现三区轮作体系。建立以伏秋翻、深松深翻为基础的深浅翻、耙茬交替的耕作制度;以土改土,沟土还家,草炭、绿肥改土;建立稀疏结构农防、水土保持林带;2度以上坡地建平行等高线的横山截水沟。1979年开始的农田建设是贯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造林,保土增肥,消除哑叭涝,逐年创造条件发展旱灌,并制定了到1985年和1990年的近、远期目标和任务。排涝措施是:挖沟排水,明沟为主,暗沟为辅,易涝地采取垅作。水土保持,根据地形坡度配置措施:1度以下地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1—3度耕地改顺垅为斜垅或等高垄,加置植被林带或草带;3度以上耕地,改垄向,筑地中埂,易风蚀地加强林带布防;增施粪肥平地改土。并要兴修水利,增修水库、堤坝,发展旱灌,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水浇地面积。
  一、水利工程
  (一)排  灌
  农田建设的排水工程是从60年代开始的。1963年,农垦局水利技术员牟国臣在新修的钓鱼台水库进行人工养鱼第一次试验,当年喜获丰收。1964年,局领导决定牟国臣同生产科、基建科的周绍钧、李华两位副科长等5人组成农田考察组,对全局低洼易涝、水土流失地进行普查,当年组成30多人(包括干部和工人)的水利工程队伍,动用4台C—80、6台德特拖拉机,在低洼易涝地上用开沟犁开明沟,用自制鼠道犁开暗沟。排水工程之大前所未有,也是建场史上的破天荒。先在红星农场三队“鱼眼泡”耕地实验两个月,挖田间排水沟37条全长5.4万米,并且配置了鼠道犁暗沟。而后,牟国臣在农垦局领导委托下亲自设计并指导“305”涝区(现建设农场—分场境内)除涝工程建设。用两年时间,在轱辘滚河南岸的两条大漫岗上,由南向北每隔150米宽开出一条排水明沟(上口宽150厘米,底宽50厘米,深120厘米),将田间和荒原积水排入河流,并在重点涝区利用鼠道犁配置暗沟;在120公顷土地上开出37条明沟,每隔20~30米拉一暗沟(位于地下80厘米深,直径15厘米)。红星农场四队的万亩排涝工程,完成36条全长4万米排水沟任务。全局2 000多公顷低洼涝地得到治理。其中1 500公顷明沟排水,50公顷为暗沟排水。60年代开始的赵光地区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列入农场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定期规划,而且年年行动,易涝面积逐年减少。“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有治理规划但执行不利,恢复农场体制后,1979年一年就治涝1 275亩,灌区工程也初有规模。
  早在1958年,为治理农田、发展灌溉,根据当时国家提出的“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化。赵光地区利用前进农场120公顷熟地修引水渠道7000多米,计划修8个抽水池已完成3个(以后年久失修,淤成平地)。1959年冬,全场组织力量在通北分场钓鱼台处修水库,这是农场第一个水库。到1984年,全场共有6座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60多平方公里,总设计库容900多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1‘7万亩。已经形成的乌裕尔、红旗、更生北3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1万亩,有效面积0.40万亩。
  水利工程的现状无论是涝区还是灌区工程均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缺少完整的技术设计,无流域性的规划,渠系工程不配套、质量差,构造物数量很少,效益低。多数工程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排灌不畅,管理不善,已经几年不运转。
                 水库建设情况表
  表2—66



                 涝区情况表
  表2-67                          单位:万亩



               灌溉工程建设情况表
  表2-68



  (二)防  洪
  轱辘滚河河床较浅,沿岸地势低平,一遇汛期河水溢出,农作物受害。1984年,在河左岸,南起人工河,北至红光桥修一条防洪堤,堤段长28公里,保护范围是五、六生产队的0.3万余亩耕地。
  二、改土增肥
  开荒以来十几年耕耘,耕地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1965年,红星农场三队和黎明农场四队,进行掺沙改土实验,当年调查小麦地和大豆地均表现增产,小麦亩产提高20-37%,大豆亩产提高13.5~17.8%。1976年,以土改土沟土还家,全场有15个生产队送回黑土47.2万吨,改土面积2.3万亩,平均增加黑土层2~5厘米。其中二十一队送回黑土8 000多方,改地377亩,辽春1号小麦亩产150公斤。实验站、三十八队等几个单位实行草炭改土,挖4万多吨草炭。经调查,草炭改土能改变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地力,大豆增产26.7%,玉米增产 15.1%。1975年,三十一连绿肥改土,小麦与草木樨间作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均有增加,早熟小麦亩产285公斤。
  施有机肥改土。1969年以前,农场耕地主要施有机肥,以后施有机肥量时有增减。1975年创施有机肥的历史最高纪录,施量达20余万吨。进入80年代,保持在10多万吨水平。
  三、水土保持
  建场到60年代前期,十几年走的是“克拜”(克山、拜泉两县)地区水土流失的老路。1965年,调查材料表明,全局流失面积达80%,一般岗地平均表土流失 6.3厘米,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侵蚀沟,地力下降。1980年,在全场10万亩耕地上调查,20年来年平均流失表层沃土0.8厘米,亩流失5.32立方米,计50多万吨。6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采取农业、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流失面积已治理六七万亩,未治理面积控制在10万亩左右,生态和经济效益均有提高。
  1964年,农垦局对黎明二队(现二分场十五队)重点调查8 490亩耕地,分布在有21条水蚀沟的8块地上,沟总长5913米,估算冲走黑土9 552方,共吞蚀72亩良田。其中四号地块长880米、宽533米,以前用三联播种机播种,48个往复即可完成;冲成7条大沟后,把地分成8块,作业往复次数增加到163次,多跑 9 127米,效益降低,作业费用增高16.7%,土地肥力减退,产量下降31~39%。其他各场个别生产队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一)治 沟
  60年代,综合治理耕地全面展开。根据当时通北和黎明两个农场8个生产队103块地调查,出现水蚀沟田35块,占32%,总沟数78条。情况如下表:
                冲蚀沟基本情况表(一)
  表2—69                           单位:米



  这些水蚀沟最长达800米,最深最宽的4米。71.9%是1962~1963年遇暴雨一次冲刷而成,其中84.8%是打垄和开发水线因素引起的。1965年黎明农场二队对8条影响耕作的水蚀沟进行综合治理:地边植防护林,沟头、沟岸、沟底植沼沟柳,植水土调节林或沟头植箭舌豌豆防止沟头延伸,拦截水流,缩短坡面径流。有的在坑内垫柴草、树枝、麦秆,用拖拉机大犁翻土压平或向沟心翻土。经过治理,有50%沟整平成耕作状态,恢复良田七八公顷。在省厅召开的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后,生产队专门成立20多人的水土保持小组,不到20天工夫用草筏子填平318米长的水蚀沟,土方量约2 000多立方米。以后数年,全分场先后发生的126条大切蚀沟,相继治理124条,仅15队就治理近20条水蚀沟。60年代治理的大蚀沟工程良好,再没有冲成蚀沟。
  (二)改垄向
  在连续填平顺坡向大切蚀沟之后,逐步改顺坡“子午”垄为横坡垄向。1972年后,二分场各生产队均推广十五队经验,改顺坡垄为斜坡垄53 203亩,占耕地 71%。1980年统计,改向耕地占80%。1984年二分场已改向的耕地近7万亩,占95%。横坡垄向耕种可以防止雨水面蚀。在大雨暴雨的考验下,面蚀轻微,坡底再不见淤积黑土,也未冲成切蚀沟。横坡垄,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减缓流速,又可延长渗水时间,增加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横坡平播小麦又可防止切蚀沟形成。
  (三)改林向
  二分场西南风对农田危害甚大,高燥地块5级风便可引起风蚀。随垄向改变后,一反过去习惯配置林带,原来沿顺坡林带陆续改为横坡林带,即使是一二十年生的顺坡林带也不吝惜。十五队1965年后,按新规划设置的14条林带,全长25公里,15年后效益明显。1972年,其他几个连队由于林带依旧,水土流失有增无减,受到惩罚。以后,全分场重新调整林带,前后拔掉17条20年生的林带,因地制宜重新设防。70年代后期,全场进行10~15米宽的稀疏林带改型,同时,进行林带间距、主副林带设置网络规划。二分场已改向林带百余条,全长10万多米,面积近2 000公顷,占分场林带总数91%,森林覆盖率达15.8%,形成了新的绿色屏障。70年代以前,每年风蚀毁种地占有相当面积,80年代后几乎未因风蚀毁种一亩地。十五队6号地是横坡林带,8行12米宽,树高12米,郁闭 35%。当风速每秒17米时,距林带24米处风速降低72.4%,48米处降低 60.7%,60米处降低39.6%,120米处降低20%。
  (四)挖截流沟
  截流沟同改向后林带一起配置。用机引大、小开沟犁开沟,邻耕地一面把土刮平。二分场生产队林带两侧已经开截流沟66条,全长5.16万米。截流沟是依据坡向、坡度、汇水面积和降水量等不同条件设置的,横向坡超过2度时不开沟。截流沟可以分洪缓流、延长渗水时间,又可防止林带雪水内浸良田。据测,有截流沟耕地,泥泞面积缩小,低平地号又有排水作用。截流沟还可截断树根危害,防止散放牲畜糟踏庄稼。
  (五)耙茬少耕
  耙茬少耕是赵光地区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农业措施。1952年,学习农民耙茬种地经验,大豆耙茬种小麦成功,1954年全场推广后,不断改革耕作制度。1977年后,逐年推广耙茬种重茬小麦,打开了耙、耙、松、耙、翻、耙、松的土壤耕作制度。在全面推行耙茬少耕法以来,坚持“远三区”、“近四区”轮作体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凝聚力,有利茎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和防风蚀雨蚀作用;增强土壤水分蓄供、和防旱排涝能力,减少陷车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农作投入,节约资金。
  由于多年坚持综合治理,全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二分场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新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历史上有名的“风岭岗”变成“三保田”(保水土、保肥力、保产量)。1980、1981年是灾害较重的年份,全分场平均粮豆公顷产量 2300公斤(亩产超过150公斤),比70年代前提高76.5%。5年盈利459.4万元,年平均盈利65.6万元,是北安农管局分场级经济效益和盈利最好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