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运输

第三节 运输


一、货  运
  1952年以前,农场的车辆少,只限于场内运输。1953年以后,机动车辆逐年增多,场内只留足够车辆完成季节性运输生产和基建备料的运输任务,余下的车辆向社会提供运力,搞营业性运输。
  对外运输,早年主要为农业县份运送粮食和为大中小城市运送基建、商业物资。60年代以后,主要转向为附近林业局运送木材。到1984年对外运输共完成 648万吨公里,盈利累计近200万元。
  货运主要是场内运输,一方面各单位有自养轮式拖拉机,一方面靠专业汽车队完成运输任务。场内专业运输的汽车队实行单车核算。1963年以前,汽车队只设1名统计员,对每台汽车只能进行一般简单的核算,财务管理由计财科负责。1964年重新组建的汽车队成立会计室,设会计、统计、出纳,对车队的财务做全面管理。汽车驾驶员凭“汽车调度派车单”出车,完成任务后由托运单位当事人签字后交统计进行核算。日交、月累、月公布。车辆完好率95%,出勤率 65%,里程利用率51%。1978年全场出现纯盈利万元以上的车组6个,1979年5个、1980年3个、1981年7个、1982年6个、1983年5个、1984年3个。
            1953~1984年对外运输经营情况表(公有车)
  表2—73



  续表2—73



           1978~1984年场内汽车运输情况表(公有车)
  表2—74img src="nkzj/zgncz19471984/images/B2192.jpg">
  二、客 运
  1960年以前,农场没有客运车辆,职工家属外出或场内办事搭乘货车。1961年场汽车队营业性运输盈利后,在沈阳用吉斯—150货车改装1台大客车。每月单号跑场南线:自赵光站途经东方红(现三分场)到建设农场往返100公里;1984年后至双丰农场往返138公里。双号跑场东线:途经前进街至红星农场往返50公里;1963年延伸到共青团农场,往返78公里。1964年,又到哈尔滨用吉斯—150货车改装1台大客车。从此南线和东线每日都有客车往返,西线赵光至黎明农场仍无客车。1969年,购进1台660型大客车,解决西线乘车难的问题。这3台汽车都归汽车队集中统一管理。
  1970年分团后,客车不足,单号跑南线,双号跑西线。1979、1980年,先后用两台解放牌汽车在石家庄、普兰店装两台客车。从此,一、二、三分场主干线的三、四、三十三、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生产队(东线)和十七、十五、十九、十四、十八生产队(西线),以及北线经一分场场部、一队、五队至六队,均有客车往返。1980年在农场部附近(现青年饭店处)成立占地80平方米的客运站,来往旅客买票候车。
  1982年,农场根据职代会代表的意见,将3台客车分别下放到各分场,由分场汽车班管理。客运时间由每日早七点半和午后四点两次由场部开往各线的客车改为由分场开往场部至赵光车站。四分场的客车单日跑福安车站,双日跑赵光车站。
  1983年以前,按国家规定的票价的50%收费,其余部分由农场补足。1984年以后票价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执行,每人公里票价0.0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