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施建设一、交换机和电话机
1951年前,农场通信手段简单原始,下达通知、往来文件、信件,靠骑马、徒步传递或随运输车捎递。1952年,由机线员谢荣辉等人在场部办公室首次安装 1台军用20门磁石人工交换机和8部终端电话机。不久,电话线路通到了作业区和生产队,生产队电话并联在作业区电话上,全场有16部电话。1955年,电话用户增多,场部交换台更换成哈尔滨产的30门磁石交换机,新开荒点都装上了电话。1958年,农场办事处中心交换台将30门交换机更换成50门交换机,黎明农场装上了30门交换机,建起交换台。赵光地区电话联网初步形成。1962年后,农垦局将50门交换机换成100门交换机,东方红农场装上50门磁石交换机,也建起了交换台。至此,全局6个农场场部均设立了交换台,电话用户发展到近百家。
1969年,电话事业发展迅速,电话用户猛增。全团安装5台310门(2台100门、2台50门、1台10门)磁石交换机,仅团部电话用户就达到90多家。
1979年5月1日,场中心交换台将100门磁石交换机改换成JFL—200门供电式交换机,电话机全部更新,产品是上海、天津等地的供电自动单机,还有日本、香港产的电脑按键记忆电话机。从此,结束电话手摇的历史。到1984年,中心交换台曾3次调换机房,两次更换交换机,全场共有5个交换台,500门供电式交换机,300多家电话用户。
二、载波机
1973年,一师陆续调给七团21端单路载波机和三路载波机,同年对三营开通ZM202三路载波电话。1978年,购进1套ZMX201—Ⅳ型三路载波机,开通三分场。1980年,单路载波机开通四分场和第十二生产队。以后,又购进1套 ZMX201—Ⅳ型三路载波机,对北安农管局开通。至此,一对线上实现多路通话的愿望,互不干扰,提高了线路利用率。
三、电报、电台、传真
1970年,团部配备1台有线电报机和1台2瓦无线电台。机房设在司令部二楼,无线电天线高18米。1981年,购进两套长江“301”三路无线电台和1套“208”十二路无线电台。同年,省农场总局拨给农场1台文字传真机,可以在5分钟内通过电话实线或载波电路传递或接收16开纸的文字或图表。
四、线路架设
1962年前,线路电杆都是简易杂木小杆,少部分是松木杆,电话线也是不很规格的铁线。1963年后,全局通信线路进行改造,在电力杆的腰部安装木横担架上电话线,一杆两用。农垦局通往各农场及生产队的电话又开通广播,一线两用。广播时间,停止通信联络。1972年,为避免同杆架线的电力干扰,在二营单独架设电话线路15杆公里;1975年冬,三营也单独立杆架线,实现了全场通信线路独立体系。1979年,福安农场并入后,为改变四分场通信落后局面,立即架设福安线路。通信人员起早贪晚战严寒,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二分场到四分场二十一队的10公里电话线路工程。同年,同北安市邮电局协商后,又架设赵光到北安、赵光到福安、赵光到李家的电话线路。全场电话用户可通过场部交换台联接,向北安市的电话用户通话。同时,改造场部到一分场的电话线路和场直的部分线路,将原来的白松木杆换成部分黑油杆。1984年,场部架设200对公里的电缆线路后,使场区通信线路趋于标准化。
1984年统计,全场自有通信线路总长128杆公里,其中黑油杆29杆公里,白松杆99杆公里。进户引用线每部电话平均50米,300多部电话约计1.5万米。此外,1980年开始,向北安市邮电局租杆挂线:赵光到北安市18杆公里,赵光到李家车站15杆公里,计33杆公里;租省农场总局杆:一分场场部到第一生产队8杆公里。合计外租杆挂线41杆公里。全场自有线路,租杆线路和进户线路共 184公里。租北安市局杆单线月租费980.60元,年11 769.60元;租省农场总局杆3条线月租648元,年计7 776元;合计租杆费每年农场要付出近2万元。
1984年通信线路分布情况表
表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