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管理服务

第三节 管理服务


农场开始电话通信时,话务员朴静白天值班,机线员谢荣辉除机修和线路维修外,还兼值夜班。以后通信范围逐年扩大,人员不断增加,工作制度不断健全。遇有紧急电话,话务员风雨不误,立即传达或报告。1958年,农场办事处所属各农场陆续设立电话交换台,电话线路全面开通,全区上下各级话务和机修任务明确,责任心不断加强,保证了电话畅通。中心交换台话务员除负责直通电话用户接续外,还承担农场交换台的接转工作;各农场话务员除负责直通电话用户接续外,还承担生产队电话接转工作。中心交换台机线员除负责中心台总机、电话机修理及到各农场的电话线路维修外,还兼修直属各单位的广播设备修理工作;农场的机线员除兔责农场交换台总机、电话机修理及到各生产队的电话线路维修外,还兼修场直属单位的广播设备修理工作。
  “兵团”时期,全团通信形成独立体系,通话清晰度好,通信建设走上了正轨。按部队通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设编,组成分工细致、责任具体的7个班组。话务员值短班,按时交换,做到迅速、准确、无误,其他如机要通信和普通通信都各负其责。这个时期,通信事业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人力配备均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1979年以来,通信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维修技术越来越高。站长王维枢主持技术工作,还有通过代培学习后起之秀协同,通信工作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畅通无阻。1980年租杆挂线的线路,春秋两季大修由北安市局及省农场总局各自负责外,平时发生故障由场通信站排除。1978年以前,磁石型交换机和电话机一直用甲电池供电,1979年后,统一由通信站电力室供电。供电室设交流变直流的整流充电机,配备供电蓄电池组。设备维修由载波技术员负责。全场各用户电话机配炭精避雷器,中继线两端均设真空放电避雷器。在载波室设引入架,用以保安、测试载波电路。1984年,农场对北安市、赵光邮局、北安农管局、管局党校、管局机械厂、管局糖厂均有中继线联系。对外,可通过赵光邮局向全国各地通长途电话;对内,上到省农场总局下到生产队,电话通信四通八达。
  电报、电台工作人员,当时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知识青年。在“兵团”内部组网,进行密码通信联络。七团撤销后,停止工作。电台户口管理当时隶属黑河军分区通信科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传真,由哈尔滨专门学习过的1名青年值机,恢复农场体制后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