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计划管理


建场最初几年,上级领导部门不下达生产计划指标,作物指标由农场自行确定。根据生产需要,1950年农场内部实行“联系合同制”的计划管理办法,即从经理科的油料、物资、零件的采购供应与生活保证,到作业科的农机维修、汽车和大车运输,会计室的资金供应等各个环节,一直到3个拖拉机队、9个拖拉机小队,层层签订生产、作业、物资供应等保证《联系合同》,实行“专责制”和简单的定额管理,贯彻“三包四定”制度,在农场管理委员会和场长的监督下确保各生产环节工作任务按期完成,为计划管理开始摸索经验。
  1952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按定额计算劳动,付给报酬”、“降低成本”的要求和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提出的国营农场生产计划包括数量、质量、生产成本等三方面均做到了才算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的指示,农场根据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财务指标,编制企业年度的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产品成品计划,然后将计划指标分别下达到各作业站,由各作业站安排到各地号,编制作业中队生产财务计划。以中队为中心,按计划进行工作。通过计划监督企业最终核算,开始进入计划管理轨道。
  1953年,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开始试行定额管理、计件工资的管理办法。经过机械播种、人工除草、人工割麦多项工作试验,初步总结出符合农场实际情况的作业定额指标,为计划管理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各生产队普遍成立由队长、核算员、管理员三方面人员组成的经济核算小组,在实行年度计划管理的基础上,推行阶段计划和小段计划。根据农场生产特点,按春播、夏锄、麦收、秋收四大作业阶段,分别在年度计划控制下编制阶段生产计划。每一作业阶段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阶段经验教训,提出下段改进措施,保证年度计划的实现。在实行阶段计划管理的同时,各生产队实行小阶段计划管理。时间划分或以旬、周为阶段,或以各阶段内生产的特点划分小作业阶段。春播阶段划分为麦播阶段、大田播种阶段。小阶段计划详细地安排各项作业任务,地号的人、机、畜配备作业定额,验收标准,工作时间,成本指标等。并逐项下达到各班组、机车实施,以便随时掌握完成情况,保证各项指标的按期实现。
  为了推进计划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全场制定了《计划管理手册》,统一发放“定额管理对数表”、“成本指数表”。《计划管理手册》分计划、实际完成和节超3个栏目。在执行小阶段计划前,各队核算小组将计划指标填入《计划管理手册》后,发给各班组发生支出;完成工作后,由经手人填入实际完成栏;阶段终由核算小组核算计划完成情况,并根据定额完成情况支付工资。人人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1958年计划管理受到“共产风”、“浮夸风”的冲击,废止小段计划和班组核算,瞎指挥代替了科学管理。1959年计划管理又得到恢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961年,计划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同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批转省计委党组《关于改进1962年农业计划中几点意见》下达后,随着农场体制的调整,“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也逐渐形成。终因高指标影响,在实施中常造成计划失调。
  1963年8月19日,省农垦厅转发了中央农垦部拟定的《国营农场计划管理试行办法(草案)》,对国营农场编制计划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审批权限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为生产的阶段计划逐渐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农场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总结计划完成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下段增产节约措施。在麦收中实行费用预算制度,各队进行计划管理和地号成本核算,作业中及时检查并两次公布作业成本,麦收一结束,成本结果人人心中有数。由于加强计划管理,1964—1970年7年发展规划的粮食总产、单产指标,1967年就接近完成,经营亏损额明显下降。
  在国民经济“四五”计划期间,由于盲目学大寨,大搞上《纲要》过“黄河”,计划指标严重脱离实际,生产停滞不前,造成连年亏损。七团时期,1973年净亏损达800多万元。
  “五五”计划制定后,特别是1979年以来,逐步解决计划统管、物资统管、产品统销、资金统批的弊端,农场根据“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实行“专业承包、财务包干”、“浮动工资,超收留成”、“大包干”、“自负盈亏”等管理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了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占工农业生产总产值比例最大的种植业生产,1980年种植面积、粮豆单产、总产和上交大都超额完成了计划。
  1981年,贯彻全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①农场对生产队只下达总播种面积、粮豆产销、工副业产品和畜产品上交、造林面积、劳动工资、财务盈亏指标,具体的作物种植比例、生产措施由生产队自行安排;②农场有权审批利用包干结余和生产队留成进行场区建设2万元以下建设经费;③扩大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留用权,农场所提固定资金由农场留用;④有权定员定编,在场内采用“考试招工,择优录用”的办法招收工人和使用临时工;⑤对物资供应实行计划调节的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生产队上报所需物资计划,场供应站按计划供应,农场部设库,一级收费,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了管理费用。
  1984年,省农场总局下发《关于改革计划管理规定》,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以年度计划为主向中长期计划过渡,实行三、五年度滚动计划。调整改革权限,投资30万元以下、面积1 500平方米以下建设项目由农场批准。10月,又根据省政府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办法,由单纯靠行政命令逐步转到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的方面来。年度生产财务计划指标除上缴利润指标为指令性计划指标外,其余指标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由农场生产队自行安排。在基本建设上,农场有权安排投资300万元以下的企业利用自筹资金从事的建设项目,不再层层审批。使企业责、权、利三方面统一起来,真正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效地调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六五”计划期间的1983、1984年全场粮豆播种面积、粮豆单产、总产和上交,除玉米外,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1984年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分别超计划6.8%、4.2%、38.5%;造林面积完成 100%;畜牧存栏没有完成计划。经营盈亏完成计划的75.6%。
             种植业“五五”计划完成情况表
  表2—79



             种植业“六五”计划完成情况表
  表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