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一、固定资产
  (一)来  源
  1961年以前,农场生产所需设备及办场所有基本建设费用统由国家拨款,固定资产全部由国家投资形成的。1962年,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牧)场财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农场建立“企业奖励基金”,当年自筹14.3万元投入基本建设,增加了固定资产。1963年,黑龙江省首批知识青年下乡后,省财政拨款15.7万元青年安置费和1968年“兵团”组建后,省财政拨给青年安置费9.8万元也用于基本建设,形成固定资产。1966年根据农垦部规定,农场固定资产折旧留成、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组成的农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基金,用于更新原有固定资产和零星固定资产购置,余额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修建房屋,农场开始用更改基金投资基本建设增加固定资产。1974年以来“兵团”对各团实行“超收留成”办法和1978年省农场总局对各场实行“定额上缴,超收留成”办法规定,农场每年安排20万元的基本建设投资,1978年后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设备建设投资,固定资产不断增值。1984年,全场固定资产净值2 900多万元。
  (二)分  类
  建场初期,全场固定资产规模很小,价值只有37万元。当时规定凡非短期消失,可能延续使用3年以上并其单位价值100元以上或不可分割的物体,用于生产的或维护生产的,包括机器、房屋、木井、桥梁、道路及其他设备都列为固定资产管理。
  1962年,执行《黑龙江省国营农(牧)场财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凡耐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200元以上,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列为固定资产”,“各类大牲畜的基本母畜,幼树无论其价值大小也一律列为固定资产管理”。1965年省农垦厅通知,因大牲畜增减变化太大,给国家固定资金管理造成困难,为简化核算手续,大牲畜不再列为固定资产管理,改流动资金管理。
  1978年,根据省农场总局通知精神,凡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划为固定资产管理。水井、桥梁、道路、输电线路是属一次核销的项目,不再列为固定资产管理。1982年,根据省农场总局《关于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临时性简易房舍,割晒机架、集草车等小型农机具及医疗设备,各种修理设备的总成部件等,划出固定资产管理。简化了核算手续,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为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农场把固定资产分为4类:
  1.生产用固定资产,包括:生产用房屋;建筑物;拖拉机;康拜因;其他农牧机械;动力传导及工作机器;运输设备;管理用具;林木;其他。
  2.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3.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4.不需用固定资产。
  (三)管理与核算
  建场初期,农场规模小,固定资产数量不多,采取农场统一调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办法,固定资产的增减调动由农场统办调动手续。农场会计室设固定资产帐、明细帐、固定资产卡片,统一计算提取折旧。每月末由固定资产会计填写固定资产折旧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入帐,一份转给作业区(或分场)记入作业费用。
  1958年农场办事处时期,固定资产实行独立场、生产队二级管理,场一级核算的办法。1959年,农场实行三级管理二级核算办法:队间调动由分场开据调令,分场间调动由农场开据调令,分场计提折旧费用,转生产队记入生产成本费用,农场统一汇总。
  1962年9月以后,根据省《国营农场财务管理试行办法通知》精神,进一步健全农场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制度。固定资产采取谁用谁维修谁管的办法,所有的固定资产必须保持原形无损,严禁乱拆、乱卸、乱改。做到帐物相符,财产完整。统一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按年平均折旧,年计提折旧费。
  1966年,根据农垦厅有关文件规定,农场正式设立固定更新改造资金,并实行“谁提谁用,专款专用”的使用办法,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和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的使用范围,保证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1979年,经自上而下的清产核资,国家为农场核销有帐无物、有物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其中已倒塌的草房及拆毁无使用价值的房屋和已报废的农机具250万元;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管理的道路、桥梁、水井及其他建筑物100万元,净值为160万元。核实家底,卸掉包袱,为实现财务包干奠定了基础。1980年,根据省农场总局《国营农场企业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农场对外调拨固定资产变无偿调拨为有偿调拨,逐步实行生产队的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制,按6%征收占用费,有效地提高了农场固定资产利用率。
  建场37年来,固定资产共提折旧费2396.4万元,其中70年代以来每年提折旧100多万元。经过多次清产核资,清理报废金额合计796.5万元,其中60年代报废金额526.7万元,占66.1%。
             1949~1984年固定资金增减变动表(一)
  表2—81                         单位:千元



             1949~1984年固定资金增减变动表(二)
  表2—82



  二、流动资金
  建场初期,实行供给制,办场投资国家拨给,生产流动资金上级拨多少花多少。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补充。当时资金运用从年初开始就按照生产财务计划由有关领导和财务主管人员严格掌握,控制使用。1948年第二季度上级不能按时拨付,农场就出售未用完的种子和油料来解决资金的急需,以及多方设法从银行贷款。经费收支制度是按东北局经委会办公处1947年12月颁发的《经济委员会事业暂行会计制度》规定执行。一是日常履行的收支手续:收入时开现金收入传票,会计盖章后,经总务股长、场长盖章交现金出纳检数后,收入之;开支现金时,需经会计‘按原始单据办理传票手续,盖章后再由总务股长、场长盖章认可,方交现金出纳支出之;较大数目的开支(当时货币500万元以上)须经场务会议决定后,按前项手续办理支出之。二是报告制度:每月必须结清帐目,整理传票、单据并作成月报,向农业部报告之。三是现金保管制度:现金出纳员对未经总务股长、场长盖章的支款条,不得付款。出纳员每月工作结束后,须与会计员核对现金,其结果向总务股长报告。
  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精神,在资金管理上采取物资计划采购,劳动定额管理,突击出售粮食,发动群众打草苫子,制造低值易耗品等办法开展增产节约活动,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1954年,依靠群众落实农业专责制和奖励方案,实行定额管理,开展成本核算,发动群众修旧利废,节约资金2.29万元;合理调配劳力,减少停工损失0.297万元;清理库存积压物资1.1万元。生产成本比上年降低8%。
  1961年前,农垦企业资金没有列入国家预算,由中央和地方预算外筹集提供,采取以收抵支的办法。1962年,国务院财政部和农垦部决定将农垦企业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分级管理。赵光农垦局所属农场是省农垦厅所属企业,列入省级预算收支款内管理。196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核定农垦系统所属企业流动资金定额的暂行规定》,按照各农场生产财务计划和生产任务的大小,由省农垦厅对各场核定流动资金,多余上缴不足补齐,按季度拨款,节约留用,超支不补。农垦局所属各场由省农垦厅直接拨款。
  为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全局各场普遍实行“包定奖”制度,压缩开支,厉行节约。物资管理采取计划采购、限额领料的办法,按年度生产财务计划批准物资采购金额,并按阶段费用计划制定各队班组、机车的物资零件消耗限额,填写在各队限额领料簿和各机车组限额领料本上,实行限额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按比例扣款,并建立交旧领新制度。产品管理,从田间运粮到晒场验收、粮食检斤入库、装袋出售,建“多联运输小票”、产品入库及销售原始记录和帐卡。资金管理实行现金审批制,规定局场队三级现金支付权限。凡动用30元以上开支的必须经场领导批准,会计室方可予以报帐核销。同时加强应收款及时结算工作。销售产品,除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可以分期分批结算外,其他一律就地结算。坚持先交款后出库制度,不得以任何名义赊销任何产品。坚持经济活动分析和财经纪律大检查制度,大部分生产队都能按不同季节进行次数不等的经济活动分析,检查按计划开支情况。1965年,中共中央关于农场经营管理的“五条”批示和农垦部“十六条”规定后,各级召开党委会、队长和会统人员及群众大会,进行勤俭办企业教育,并且及时开展财务大检查。黎明农场五队自1962年以来,非生产性开支、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没有发生一次计划外开支。
  1978年开始,农场资金管理坚持“一支笔批钱,抓住两个重点”的原则。一支笔批钱就是主管财务的领导一支笔审批开支:凡300元以上支出,由场主管财务的领导批准;30元以内的零星开支由队长批准;全场一切重大生产生活开支均由党委研究审批,并由财务部门把关,走一本帐。抓住两个重点,即对亏损严重和盈利较多的单位重点抓;前者是帮助找原因,想方设法定措施,寻觅扭亏增盈的门路,后者是总结经验推广经验。1979年开始,农场对生产队实行“定收定支,一年一定,分月拨款,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资金管理办法。各生产队班组 (车间)建立专业承包,定额记分的奖赔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三分场为保证定收定支指标的落实,物资采购做到“四不外买”,即分场库有的不外买、自己能生产的不外买、修理所能修的不外买、内部能串换的不外买。当年粮豆亩成本降到33元,比全场平均亩成本低1,62元,连续3年是全场成本低、产量高、盈利多的一个分场。1983年,资金管理采取“计划管理,定收定支,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的管理办法:一是坚持场长一支笔,计财科长一本帐,把住各阶段开支关。二是严格合同制,计划外采购和计划外建设不予拨款。三是定收定支按月拨款,超支不补,节约留用。四是统一计划,分口管理资金,农林科包种肥;畜牧科包饲料、畜草和兽药;机务科包修理、零件、油料;物资科包采购资金;办公室包机关办公费;公安、法庭、文教、卫生包社政支出:分口包干,掌握使用。五是及时清理应收帐款,年末应清未清的扣发单位奖金。六是常年抓增收节支,年有计划,月有检查。七是开展经济活动分析。1983年全场完成增收节支108万元,完成计划101.8%;贷款额比上年降低110万元;清理回收应收款270万元;资金周转211天,周转次数L72,比上年加快周转66天,周转次数提高0.42次。1984年3月9日,根据省农场总局关于《农牧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结合农场情况制定《赵光农场1984年财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共10章56条,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全场“三材”库存额105万元,比1983年减少 13.6万元,降低资金占用额11.5%;全场平均每亩占用“三材”资金2.70元,比上年每亩降低0.30元;全场清理应收款额11.4万元,比上年降低30%;医药福利基金的管理,实行资金有偿占用制,完成增收节支计划140万元,完成年初计划100%。在农业遭灾,粮食、甜菜卖不出去的情况下,资金使用效果仍好于往年。全场实现净盈利34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周转1.3次,209天1次,比上年提高30.1次,加快资金周转2天。
  建场30多年来,流动资金的使用分配,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非定额流动资金所占比重偏大,1960年占58.5%,1961年占74.4%,1962年占77.7%。其中应收帐款占用流动资70%左右。进入80年代,定额流动资金比重增大,1981年达83.9%。其中储备资金明显增加,每年占定额流动资金40%;储备的肥料农药和零配件年储备额400多万元,占储备总额的50%以上。产品资金比较稳定,每年都在1000万元左右,占定额流动资金50%以上,1982年占63.7%。生产资金相对逐年下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耙茬少耕法的推行,节约了生产资金的投入。
  1980年后,上级拨入的流动资金很少,主要靠自筹解决。农场只有向银行贷款调节资金不足,弥补超占资金。1980年后每年超占资金占33%以上,1984年达50.3%。银行贷款数额越来越大。1984年年末贷款额达837万元,最高贷款额1057.5万元。除了储备额增加、产品积压外,生产成本递增幅度也过大。投入较低的1980年粮豆亩成本比七团时期1975年增加30%,粮豆综合斤成本提高25%;投入较高的1984年粮豆亩成本比1975年增加68%,粮豆综合斤成本提高67%。还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处理积压物资损失造成的流动资金相对减少。资金短缺成了农场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
             主要年度流动资金使用分配情况表
  表2—83                         单位:千元



             主要年度定额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表
  表2—84                         单位:千元



                主要年度贷款情况表
  表2—85                          单位:千元



           1951~1984年处理积压物资损失情况表
  表2—86



  1979年财务包干后,年年经营盈利,每年投入更改基金100多万元,包干结余二三百万元,专用基金结存情况良好,没有出现赤字,扩大了流动资金来源。
             主要年度专用基金结存情况表
  表2—87                         单位:千元



             1949~1984年流动资金来源表
  表2—88                           单位:千元



  表2-88



            1949~1984年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表(一)
  表2—89                         单位:千元



            1949~1984年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表(二)
  表2-90



           1949~1984年累计投资及回收总额明细表(一)
  表2—91                          单位:千元img src="nkzj/zgncz19471984/images/B2501.jpg">
           1949~1984年累计投资及回收总额明细表(二)
  表2—92                         单位:千元



  三、费用与成本
  建场最初两年,成本核算思想不明确,仅能做到收支记载,年终总结盈亏,心中无数,不能及时对成本进行分析研究。1950年,国营农场正式转为企业化经营,1951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又制发了《机械农场暂行农业成本会计制度(草案)》,统一了会计制度,明确了成本核算要求。但只限于生产费用成本核算,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管理费用和其他生产费用4个方面。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加强经济核算,扭转亏损的精神,进一步充实健全场、作业区、生产队三级核算体制,并且学习苏联农业企业核算办法,开始进入正规成本核算阶段。按照农场管理局颁发的成本核算规程规定进行核算。农业生产计算作业项目的成本和作物组的成本及各种作物的成本;畜牧业计算牲畜成本及各类畜群成本;工副业按产品分别计算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农牧副产品计算单位产品成本、在产品成本、间接成本、销售盈亏。编制年度和阶段计划,逐月进行成本核算,根据成本核算的需要,生产队正式建立原始记录:拖拉机核算日记,人畜力核算单,饲料、物资、油料、零件消耗日记单等。生产队每月编制机械作业登记整理表,表内设有作业项目、地号整理、工作量。编制物资、油料、零件等物资消耗报告,并根据农场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登记地号、作物生产费用,检查生产队的执行生产成本计划情况。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按月计划与上年同期对比分析,按农业作业阶段进行分析,随时总结经营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958年“大跃进”时,曾提出“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简化核算手续,克服神秘主义,依靠群众当家理财,反对烦琐哲学”口号,取消日记帐和各种明细帐,实行“一帐一表余额式财务核算法”,取消成本核算,改为核算“五业生产费用,又恢复了收支大帐的方法。1959年省厅纠正这一错误做法,拟定了《国营农场成本核算办法》,去掉原来按作业项目计算作业成本部分,恢复分析作物、畜群、产品计算成本的核算方法,统一规定各业生产成本计算的对象、成本项目、各业生产成本的结算与分配,辅助生产、劳动供应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位及基本建设工程成本计算办法。农场的成本计算办法逐步健全。1963年,根据省统一制定的农垦系统国营农场成本计算规程和提出的成本核算五项任务,经过调整形成了局、场、生产队三级管理,生产队进行班组定额核算,独立场进行全部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核算,农垦局审核汇总全局全部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的正规的成本核算体制。
  1966年后,各种原始记录又被取消了,成本核算名存实亡。为应付上级表报,采用“市价比例法”结算作物成本,失去数字的参考价值。1968年,实行“五业”费用核算,不计算作物及产品的成本,曾一度出现“零件随便上,油料随便放,花钱不算成本”的现象。直到1974年,成本核算、班组核算制才得到恢复,初步改变了生产无计划、成本无核算、管理无制度的“三无”现象。1980年,在继续完善“五业”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按行业按班组成本核算,机务按单车核算”的办法。1984年开始,实行“专业承包、大包干、自负盈亏、定额上交”的经济责任制,全场统一方法,统一口径,帐内计算成本和计算费用,帐外计算承包往来,开始摸索专业承包经济核算体制新办法。
  (一)费  用
  1.生产费用。建场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费用逐年增加。生产大发展的50年代,生产费用增长相当快。1950年生产费用102.2万元,到1960年达到744万元,增长6倍。进入80年代,农业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生产费用增长缓慢,但生产费用构成比重产生了显著变化:工资及福利费、燃料及润滑油费用比重下降,而工业原料、肥料及农药费用比重上升。总的情况是,80年代比70年代前生产费用投入大,主要表现是投入比重大,还有物价上涨因素。
  2.管理费用。建场以来逐年增加,占生产费用比重不断增大。60年代前管理费占直接费用7%左右,到70年代提高到10%以上,80年代又有提高,1984年达15%。70年代以前,管理费中的工资及福利费、公杂费、差旅调迁费支出比重大,其中工资福利费达50%以上。进入80年代,管理费构成各项所占比重产生了新变化:工资福利费下降到1984年的23.6%,固定资产维修费和折旧费由 10%以下提高到13~15%,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占1984年管理费支出的11%。贷款负债是个大包袱。
              主要年度生产费用支出情况表
  表2—93                         单位:千元



  续表2—93



              主要年度管理费用支出情况表
  表2—94                         单位:千元



  (二)成 本
  1.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综合亩成本,从建场到1984年提高3倍,年度最低与最高的亩成本比较提高4倍。亩成本的变化大致分4个阶段:
  第一,1948~1960年的13年间,平均亩成本10.8元,个别年度超过14元,最低的1951年只8.96元。其他年度虽有起伏,但波动不大。这期间机械作业费用占比重较大,约45%上下。其中拖拉机每标准亩成本1.25元,收获机械每标准亩成本2.22元。其次是人力作业费,约占成本的20%。
  第二,1961~1967年的7年间,平均亩成本18元,比第一阶段平均亩成本提高0.7倍,提高幅度较大。主要作物小麦和大豆的亩成本个别年度波动也大。这期间,除了机械和人力作业费用增加外,其他如种子和化肥、生产队管理费、企业管理费等费用明显增加。
  第三,1968—1978年的11年间,平均亩成本28.1元,比第二阶段平均亩成本提高0.6倍。成本增长主要是肥料农药明显增加,全场由几百吨投入上升到几千吨。其次是生产队管理费、企业管理费的增加,人力作业费超过机械作业费。这期间,无论是综合亩成本的变化,还是小麦与大豆亩成本的变化,都是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也不能排除农场体制变动的暂时影响。组建七团后的1968、1969年综合亩成本与主要作物亩成本都大大超过此阶段平均亩成本。
  第四,1979~1984年的6年间,平均亩成本35.7元,比第三阶段平均亩成本提高0.4倍。这期间成本增加特点是在稳中递增,年年增加种子、肥料及农药和机械作业费用的投入,生产队及企业管理费用也在提高。物价上涨、自然灾害也直接影响成本的变化。
  粮食综合斤成本,最低年度只0.07元,到1984年提高到0.167元,增长1.4倍。1949~1960年平均斤成本0.10元,各年度成本比较稳定,较高的几年主要是由低产原因造成的。1955、1956年成本只有0.07元,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粮食产量高,斤成本相对下降。1961~1967年,平均斤成本0.14元,较第一阶段斤成本提高0.4倍,比较稳定,只是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的1961年斤成本达到 0.18元。1968~1978年中,平均斤成本0.18元,较第二阶段斤成本提高0.3倍;但1973年前的几年成本较高,主要是“兵团”体制影响,投入高产出低的缘故。 1979~1984年,平均斤成本0.148元,较第三阶段斤成本下降18%,主要是精耕细作,广泛应用新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主要年度农业综合亩成本情况表
  表2—95                          单位:元



           1949-1984年亩成本、粮豆斤成本情况表
  表2—96                         单位:元


续表2—96



  2.畜牧业生产成本。建场以来,多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生产水平低,产品成本高造成的。成本支出饲料比重占50%以上,人工费用也高。80年代畜产品价格虽有提高,但饲料价格也随物价上涨,成本相应增高。畜牧业产值小,用工多,间接费用分摊比例也大。
  3.工业生产成本。建场30多年来,很长时间把工业生产当作副业生产对待,属多种经营项目。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一直很低,设备不配套,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1958年后,工业生产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管理不善、盲目性大等原因,造成产品成本逐年增高。进入8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发展有了机遇,开发项目有所增加,但由于管理无经验,技术跟不上,产品不定型、质量差、成本高,严重影响农场工业的发展。
  四、经营盈亏
  1948~1953年,对如何经营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没有经验,经营方式粗放,经营管理是眼向上、手向上,只知种地打粮,不计算成本盈亏,没有树立企业化思想,年工农业产值不高,只几十万元,年年亏损。1951年播种小麦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麦收季节阴雨连绵机械深陷不能进行作业,10月份仍在收割小麦。小麦落镰掉头,年终亩产近27.5公斤。遗害延至下一年,1952年春耕时地里仍陷车,只完成播种计划的63%,招致1951年亏损21万元,1952年亏损90.7万元。
  1954年,发动群众改善经营管理,试行推广“定额管理小段计划”、计件工资等管理办法,广泛开展成本核算。同时狠抓生产技术管理,实行种子春化、恒温浸种、种子消毒等措施,制做了大量的颗粒肥,施肥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46.6%。狠抓精耕细作,大田作物除四遍草,小麦收获损失降到1.98%。当年粮豆亩产 68.7公斤,比1953年亩增产33.8公斤;1955年达到107公斤,比1954年增产 38.3公斤。1955年工农业总产值300多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59年,场党委提出“少花钱多办事,锁上金库苦干一年,实现持续盈利”的口号,全场深入开展以精简机构、增收节支、技术革新为内容的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班组定额核算和红旗竞赛活动,收到了增加生产、提高效益的良好效果。全场粮豆平均亩产达到121公斤,比1958年提高75.6%;总产3 014.4万公斤,比1958年提高65.8%;小麦亩产106公斤,比1958年增产36公斤;大豆亩产 134公斤,比1958年增产58公斤。全场工农业总产值1300多万元,工业产值 494.5万元,实现利润225.7万元,平均每个职工盈利564元,农场被评为全国农业红旗单位。后来由于受“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再加上60年代初期的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使农场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从1949年到1976年的28年中,农场经营只有2年盈利,计165.5万元;26年亏损,亏损额达5 467.4万元。最高亏损额1969年971.6万元。1974年开始,工业总产值比重连年下降,1984年还不到工农业总产值10%。
  1977年,仍然受农业学大寨老框框的桎梏,继续实行一些“左”的政策,不能调动职工办场的积极性。1978年也未摆脱亏损的局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1979年全场实行“财务包干,五定一奖”经济责任制,执行一年一定,超支不补,节约留用,超盈奖励,亏损受罚的规定。生产队对个人实行定额计分,以分奖惩,取消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扭转了“多干少干、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吃大锅饭”现象。工农业总产值明显回升,一举结束了多年亏损的局面,盈利222万元。1980年,在“财务包干,五定一奖”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实行“浮动工资,分业核算,班组包干”的办法,使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起钩来。年末工农业总产值达1 700多万元,盈利602万元,实现净利润、粮豆总产、小麦单产、劳动生产率四超历史的好成绩。1983年,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全场实行“专业承包,大包干与停薪留职”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了职工生产经营自主权,彻底取消了“大锅饭”、“铁饭碗”等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过去一直亏损的六、九、十一、十二生产队和三分场种子队,实行“大包干”后,一年扭亏为盈。全场工农业生产总值一跃达到2 918万元。
  “五业”中的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多年来生产一直不景气,产值小,亏多盈少。农场的财政收入除上级拨款外,主要来源靠粮食生产的收入。粮食中小麦销售收入占比重最大。70年代后,大豆出口量不断增加,大豆的销售比重也逐年上升。其他非生产收入很少,从建场到1984年只有251.5万元,占非生产支出9%。非生产支出2 783.9万元,其中主要是粮油倒挂、非常损失、农闲工支出、劳动保险支出等。粮油倒挂比重大,达33.2%;农闲工支出占22.5%,主要是60、70年代的支出。农场向国家缴纳税金1961年超过10万元,1979年后每年缴纳80多万元。1949~1984年共向国家缴纳税金1 446.6万元,其中农业税 1270.7万元,占上缴87.8%。农业税中的地方附加税分成返回部分,作为农场公益事业支出,补充财力不足。建场以来,共上缴利润562.3万元,其中1979年财务包干后6年上缴396.8万元,占上缴利润的70.6%。
  1979年后,年年盈利,年年上缴利润,年年结余。6年结余资金累计支出 1 743.7万元,其中用于自筹基本建设788万元,占包干结余总支出的45.2%;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429.9万元,占24.7%;用于奖励费206.3万元,占11.8%;用于社政支出、缴纳能源奖金、购买国库卷等253.2万元,占14.5%。到1984年末,仍有结余155.6万元。
              1949~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表2—97                          单位:万元



  续表2—97



  续表2-97



  续表2—97



             1948~1984年劳动生产率情况表
  表2—98


续表2—98



         1949~1984年经营盈亏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2—99



  续表2-99



           1949~1984年税金上缴情况表
  表2-100                         单位:千元



          1949~1984年非生产收入支出情况表
  表2—101                         单位:千元



          l979~1984年包干结余资金收支情况表
  表2—102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