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统计
第四节 统计
1950年7月,全场共有3名统计员,两名设在场长办公室,1名设在作业科。工作内容主要是填写整理拖拉机日记及对上级所需资料的汇总。基础资料现用现向业务部门索取。1951年开始,作业区设1名兼职统计员,统计工作有了初步发展。1952年后,生产队建立各种原始记录,统计核算制度也相应建立,普遍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根据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关于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准确、及时、起作用”的要求,各生产队的统计人员深入田间,测量作业面积、核算作业费用、整理原始资料和物资变动报告,为农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1954年后,农场创制一些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如丈量土地的步弓尺和量油尺、园盘计算尺及C~4联合收割机V型打道面积计算法、机械作业打堑法、园盘油罐存油计算法等。同时制定考勤、核算、材料消耗等专项统计报表,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统计制度。
1958年初,生产队统计直接给农场报表。“大跃进”浮夸风刮起后,削弱了计划管理,统计凭估计、搞浮夸,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受到破坏。
1962年,随着农垦事业的发展,省农垦厅转发了国家计委、统计局、农业部《关于国营农场统计报表制度和国营农场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商品率计算试行办法》,农垦局开始形成局、场、队三级比较完善的统计机构和正规的统计制度,为农场建设事业收集整理了大量数字资料,为国家和企业经济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1966年以后,“四人帮”鼓吹“统计无用论”,农场统计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建场以来多年积累的数字资料散失许多或缺乏整理而残缺不全。七团组建后,仍受“统计无用论”流毒干扰,统计工作无人问津。团部没有综合统计,国民经济统计由生产股和基建股临时应付,出现了数字无积累,成本无核算,推着干、打乱仗的混乱局面。1970年团部成立计划建设股,设立专职计划统计,工作仍处于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可有可无的状态。
1977年后,各项统计制度逐步恢复起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加强统计工作的要求,全场逐步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计划管理、统计分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且开始自上而下的整理统计历史资料。
198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统计干部技术职称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全场统计人员经过考核,最后认定统计师1名、助理统计师1名、统计员2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