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

第二节 职工


一、职工来源
  1947年建场时,只有15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来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是创建农场的首批职工队伍,年底发展到291名。以后开始大批招工,职工队伍不断扩大。
  (一)招  收
  从建场到1954年,职工发展到3 560名,主要是来自齐齐哈尔、呼兰、双城、海伦、绥化、泰来和吉林镇赉等市县,还有从当地通北县境内招收少部分工人。这批职工中大多数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都比较好,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后来成为农场和向外输送的骨干力量。1959年招收山东移民270余名和支边青年100余名,除了调出的人员外,职工队伍发展到3 988名。至此,大批招收工作基本停止。
  (二)调  入
  1948~1949年,先后从哈尔滨、沈阳调来拖拉机学员82名。后来这批人也成为农场干部和技术队伍的骨干。1956年,接收中央直属机关勤杂人员162名。
  (三)接收复转军人
  建场开始陆续接收复员转业军人。1953年根据管理局指示,对场内转业军人进行登记,准团以下官兵48名。1958年,接收广州军区转业官兵800名;1969年,接收“66.3”(1966年3月)转业干部战士120名。这两部分巩固下来的不过百人。1981年以来,零星接收外地与农场女职工结婚的复转军人达200名,场内参军的复转退伍军人180名。1984年统计共有复转退伍军人519名。
  (四)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
  40年代开始,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进场,大部分是农业科学院毕业生。这部分人变动较大,有进有出,1984年统计不到200人。
  (五)接收城市知识青年
  1963年,接收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北安等城市知识青年1164名。1968年,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接收天津知识青年760名、哈尔滨知识青年146名、牡丹江知识青年54名。1969年接收北京知识青年2 320名、上海知识青年 1 009名。先后接收城市知识青年5 609名。这些青年,从1978年起,因病退及其他原因返城的5 156名。就是与本地青年成婚的或提干的也大部分返城离去,巩固下来的只有453名。
  (六)公社社员并入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赵光乡和前进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入场,不久又退出农场,仅有少数干部留场,进退人员差数不大。1960年,场社第二次合并,入场社员2 389名,于1961年9月又退出农场。这次只剩下小六井子屯、王治国屯和于连屯的59名社员没退场。
  (七)安置职工家属
  1957~1958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安置职工家属150名,包括转业军官家属。
  (八)临时工转正
  1979年,根据省劳动局和省农场总局文件规定,将1971年以前盲目流人的临时工人586名转为固定工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68名。
  (九)福安农场职工并入
  1979年根据省农场总局通知精神,福安农场并入赵光农场,全场增加4 182名职工。
  (十)职工子女就业
  1963年到现在,依据中央劳动部、农垦部有关安置职工子女和以后“双退”接班政策规定,共安置3 026名职工子女就业。其中1976年安置298名、1978年 525名、1979年安置高中毕业生271名。职工子女就业率为83%。
  在农场建设发展中,职工人数时增时减。除了知识青年进场、返城,农场合并,场社的合分骤增骤减外,还有离休、退休职工1 197名。1961年精简女职工,退职持家107名及职工子女就业3 026名。其次是一部分自然减员。
  二、职工结构
  (一)各类人员比例
  在农场各项事业发展中,各业职工人数增减有不同特点,总的情况是生产工人占比例最大,文教卫生及服务人员占比例较小。并且,生产工人比例有减小的趋势,管理人员和其他事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比例逐年增大。
                 主要年度各类人员配置表
  表2—103



  (二)各类生产工人比例
  农场各项生产建设的从业工人所占比例不同。种植业工人是农场工人的主体,在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占比例最大,又趋向缩小;其他各业从业工人比例逐年缓慢扩大,其中畜牧业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比较发展,从业人数增加明显,80年代开始走向低谷。从农场各业工人的配置比例看,直接反映了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主要年度各类工人配置表
  表2—104



  (三)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结构
  1984年,全场尚保留各种技术工人2 133名,占职工总数的23%、占生产工人数的34.7%。其中:拖拉机驾驶员847名(3级以上的620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390名(3级以上的313名)、汽车驾驶员151名(3级以上的142名)、3级以上的各种修理技工和建筑业技工745名。这些技术工人基本上可以适应农场各项生产建设的需要。
  据1984年科技科统计;全场有科技人员551名,其中:高级农艺师1名、工程师级75名、助理工程师级117名、技术员级358名。按专业分:种植业68名、畜牧兽医业34名、工程建筑业8名、经济管理业84名、文教卫生235名、其他 122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全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5.95%。科技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
  (四)集体所有制职工
  1981年8月,成立集体所有制的创业公司,即现在的劳动服务公司。由农场派去的领导干部、部分在籍职工和不在籍的职工家属组成。其中在籍职工156名、不在籍家属299名。公司成立之后,又为承包分离人员和1 300余名待业青年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工作机遇。
  (五)城市知识青年队伍
  城市知识青年绝大部分已经返城,留在农场的有:上海青年42名、北京青年31名、天津青年11名、哈尔滨青年252名、其他城市青年117名,共453名。这些青年大部分已经安家立业。
               1984年职工人数及来源情况表
  表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