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五章 物资管理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建场开始,农场物资工作由总务部门负责。1948年,利用232.2平方米的马架草房做简易的物资仓库,储存油料、机器零件及其他材料物资。还有103.2平方米的草房做粮食仓库。当时,用200多个大油桶装油料,1949年后添置30、40吨中小型油罐,1950年又购进二三百吨的大油罐和油泵。1951年,建成16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油库办公室和227.5平方米砖瓦结构新库房,能储汽油250立方米、柴油150立方米。开始正常供应油料。随着物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物资库分设各单位物资管理手册,领取消耗物资都有详细记录,基层单位和生产队按消耗定额供应机械零件、油料及其他物资。钢材、水泥、柴油、汽油、原煤等各种主要物资陆续购入。1954年开始进化肥,60年代起进场化肥量逐年增加。农场物资的购、储、调、销逐步形成系统。1958年,成立物资供应站,实行三级设库三级管理,经营物资逐级调拨。三年困难时期,机器零件和燃油奇缺,物资部门采取两手抓办法,一手抓采购多方努力,一手抓节约修旧利废,度过了荒年。
  1962年以后,农用物资稍有好转,无论是国家统配的还是农场自行采购的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和部件、燃料、化肥、农药以及低值易耗品等物资,品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需要。供应范围由6个农场扩大到1965年的9个农场所有生产部门。
  组建七团后,物资供应站移交一师后勤部,七团成立物资股并设物资库,营连也设有物资库。这期间,物资管理层次比较多,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大量采购和储备,其中一部分物资造成积压。
  恢复农场体制以来,物资科同物资站合一,科长先后是秦万有、宛茂家,站长李微,副科长宛茂家、高俊祥、王永涛。物资队伍扩大到50多人。通过整顿,分设燃料组、配件组、机电组、计财组和后勤组,继续实行场、分场、生产队三级设库的制度。1978年库房建设达5 300平方米,其中物资站库房1 000平方米。1980年底全场大小仓库79个,物资管理仍处在周转环节多、流通时间长、库存量大、调度不灵、占用流动资金多的局面。1981年,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经济责任制,改革和调整计划采购审查制度、订货合同管理制度、物资验收管理制度。并根据省农场总局文件精神进行物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生产队一级仓库74个,1983年又撤销分场级仓库4个。至此,一场一库的管理形式已经形成,革除以前管理上层层设库的弊病,减少物资积压,增加流动资金周转率,达到了收支平衡。
  80年代后,由于合理利用资金,大力压缩库存,实行物资储备定额和储备分工,实行同工厂直接订货以及充分利用库存等管理措施,使“三材”库存额由 1980年的283万元降低到1984年的124万元。
  1983年以前,铁路进货占用赵光车站站台。农场在铁道东侧设货场,所到物资在规定时间内,拉走倒出,超过时间罚款,物资损失浪费也很严重。1984年,开始动工自建一条1.32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由哈尔滨铁路局测量设计部门包建,位于场部西侧。线内货场面积6万多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约2万吨。预计1985年通车使用。建成后,物资站燃料组在专用线内建办公室,负责货场管理。
  物资供应站现有汽车、8吨吊车和4吨叉车各1台,小四轮拖拉机3台。储油设备除站里两个大储油罐外,场直及分场部都有分布,全场罐储容积1 471.3立方米。
              1984年全场储油罐分布情况表
  表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