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供应
第三节 管理供应
1948、1949年,农场简易仓库条件不好,保管制度不严,管理人员不专职,损失浪费较大。1950年开始大量建库房,实行专责保管制度。随着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仓库新到物资,保管员根据来货单位的收料单,验收物资品种、质量、数量,并登记入帐列入保管,遇有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保管员对所管仓库的安全、卫生和物资保管及发放负全部责任。防火、防盗、防拿摸贪占、防变质,对精密物资和易燃易爆、剧毒物资采取特殊措施,单独保管。全部物资分门别类放在货架上,排列整齐,填好标签。有些物资还要经常检查,进行保养。年终时,对物资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并与财务部门核对帐目,写出盘点报告,总结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以前,主要物资按计划供应,实行限额控制。80年代后,国家统配物资和贵重的大部件,按年度计划分配,小部件和低值易耗品,敞开供应。使用单位领取物资时,办理领料手续,开票转帐交财务卷。
1966年以来,机车上广泛应用“九孔片”,1970年后汽车首先应用机油锯沫滤芯等节油装置。1979年拖拉机实行柴油预温,每台车每年节油半吨。80年代后,进行油库标准化建设,推行单车核算,定额管理,实行成品油凭票定量供应。其他方面用油也按计划发放。
1982年,在机务战线开展“三手十创”即争当节油能手、节煤能手、节电能手,争创节能先进场、节能先进生产队(车间)、节能先进汽车队、节能先进加油站、节能先进单位、节能先进油库、节煤先进锅炉班、节煤先进食堂、节电先进电业所、节能先进管理部门的节能竞赛活动,每年可节油五六十吨。锅炉水暖集中供热,每年省煤200余吨。1981年,农场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节能先进单位。
物资部门对职工群众生活的物资供应,主要是原煤。早期,冬季每户供应1吨取暖煤。1979年,场部家属烧柴困难,开始供应取暖炊事用煤,整车分给单位,由单位供应:3口人以下每户每年2吨、4口人以上每户每年3吨,年供应量约达4 000吨。分场及生产队不供应。1980年后,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农场规定发给液化石油气罐,每户按两个月一罐供应量,年供应600余罐。每罐自费5元,其余倒挂由农场支付,记入各有关单位专项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