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党的建设

第三节 党的建设


一、组织建设
  1948年,农场建立党支部后着重在生产第一线培养积极分子。当年8月,张万仁、董作才等秘密吸收为后补党员,以后耿德、刘文、王荫坡也被秘密吸收为后补党员。1955年,在全场72名积极分子中吸收13人加入党的组织。1958年,38名后补党员中有28人转为正式党员。1959~1960年,非党积极分子500多名,新发展83名党员,对90名后补党员进行继续培训和考察工作。这期间,重点是从工人、贫农、下中农出身等成分好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同时也注意接收一些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入党,特别是重视妇女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最初两年没有发展党员。组建七团后,在整建党中发展新党员,仅1973年就发展了68名党员。新党员取销了预备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党委狠抓分场、生产队两级党的班子建设,有 1/3班子进行调整和充实。1978~1980年中,全场发展99名新党员。1981年,场党委组织部转发了黑龙江省组织部(1980)115号文件《关于发展党员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试行稿)》,要求基层以支部按照发展重点和非党积极分子条件,建立“非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制度,培养一支积极分子队伍。接收新党员严格审批手续,保证新党员质量,对预备党员继续加强教育,转正时按党员条件衡量,把住标准关。经过培养和教育,全场发展17名新党员,有192人的非党积极分子队伍。
  二、思想建设
  建场最初几年,对党员一方面通过党课学习,进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教育,立志扎根农场艰苦创业;一方面联系实际,要求党员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争当先进和模范。
  1959年,场党委在整风中强调组织生活制度化建设,坚持“三会一课”,系统进行党课教育。同时,选送部分党员干部到上级党校和有关专业训练班培养深造。“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组织停止活动。1969年,七团党委成立后,恢复党的组织生活,以毛主席“五十字”建党纲领为指针,整党建党“吐故纳新”。
  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以来,党的“三会一课”制度逐渐正常,各级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开展争当模范党员活动。1977~1980年中,场党委共组织党员学习班13期,轮训学员1 838人次。在深入开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中,举办5期训练班,全场党员普遍进行一次轮训。基层支部“三会一课”普遍加强。1980年,场党委转发了中共中央 (80)29号文件,要求各单位迅速组织党员对《党章(草案)》进行学习和讨论;并下发了《关于“七,一”开展评选先进支部和模范党员活动的通知》。1981年,对全场1 019名党员分批轮训,重点学习《党章(草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的基本知识》和《论共产党员修养》。采取集中辅导,分散讨论的方法进行,经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及时转发省委组织部关于健全组织生活和发展党员问题意见的文件。1983年,场党委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场领导亲自讲课辅导。组织各单位结合实际,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84年,场党委下发《关于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两先一优”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执行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和党支部书记岗位责任制。在贯彻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中,场党委成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治工作章程制度,举办领导干部、党员和组织干事、宣传干事、党支部书记学习班,建立健全以专职政工干部为主体,以“四长”(党小组长、行政组长、工会小组长、团小组长)、“四员”(政治宣传员、学习辅导员、通讯报道员、读书读报员)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采取谈心、家访、交朋友,帮助家庭、场队促进文明建设,结合实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训练和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以来,每年都评出一批先进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