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会组织第一节 组织概况1948年夏季,农场职工发展到100多人,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筹备会议的“各产业都要成立基层工会”的精神指导下,于7月18日召开第一次职工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通北机械农场职工委员会。钟喜文当选工会主任,还设有秘书、组织、宣教、生产、福利、卫生等7名委员。工会分设3个小组,每个作业拖拉机队都设有兼职工会干事。
1949年10月,根据通北县总工会指示,改选工会组织,选举工会主席、副主席。1950年7月,根据省总工会指示,在农场第二届工会代表会上,把职工委员会改名为工会委员会,选举主席、副主席,组成13人的工会委员会,设专职干事 3人。委员会下设3个分会、25个工会小组,会员达345人。1952年举行第三届工会代表会,改选组织,选举工会主席,组成13人的新的委员会,设专职干事3人。1954年,3个作业区都配齐专职工会主席。1957年,工会有较大发展,生产队也建立工会组织。全场工会小组221个,会员发展到2 133人。
1957年以前,场工会直接参与农场领导工作,工会主席参加农场管理委员会任常委,代表职工参政议政。工会根据农时特点举办各种业余训练班,组织生产劳动竞赛,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坚持开展职工思想教育,保护职工利益,团结广大职工,完成生产任务。工会被誉为“工人之家”。
1958年,在强调一元化领导的形势下,工会的组织作用被削弱,工会代表会和职工代表会不能按期召开。1962年后,工会工作开始转入正常。局工会除两名副主席外,还设有生产、宣传、教育、劳动、女工、财会等8名委员。各农场都成立基层委员会,设有专职工会主席。1966年,全局工会小组发展到318个,会员达3 000余名。组建七团后,撤销工会组织,生产、生活、福利、劳动竞赛等工会活动由团政治部门代管。
1979年3月,根据省总工会及省农场总局党委关于恢复农场工会组织的指示精神,农场组成以党委副书记谭玉明为首的3人工会筹备领导小组。5月赵光农场工会组织正式恢复建立,李春喜任副主席,设有宣传兼文体、组织兼生产、会计兼劳保、出纳兼图书员等4名干事。全场设6个分会、513个小组,会员发展到7 343人。1984年,全场8个分会设专职或兼职工会主席,生产队等基层单位也成立工会委员会,全场工会小组761个,会员8 653人。恢复农场工会组织后,历任工会主席韩瑞华(兼)、毕文杰(兼),副主席李春喜、霍蕴辉、李延恒。
工会组织恢复后,工会代表会、职工代表会都能按期召开,参政议政管理农场的作用逐步增强。根据中央有关规定,1980年初农场召开恢复工会组织后第一届工会代表会,选举1名副场长兼工会主席。1981年,场妇联同工会合并后,工会人员编制增加到8人,除主席、副主席外,设有组织、文体、劳保、福利、女工等委员和出纳、会计人员。1981年,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以“三优秀”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采取小指标百分竞赛办法,制定竞赛方案,开展经常性的评比活动。1983年,在百分竞赛基础上,继续创“三优秀”并开展“八个一”(建立一个联系点、每月进行一次职工家访、有一名帮教对象、每月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每月上报一篇稿件、每月一篇工作汇报、半年一份调查报告、半年一份典型单位经验材料)活动。1984年,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精神,农场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拟定“职工之家”标准,在建设“职工之家”争当职工之友的竞赛活动中,密切了工会干部与职工群众的关系。1980年12月,北安农管局工会在赵光召开的第一次表彰大会上,场工会受到表彰和奖励。1982年,省总工会授予农场第十生产队工会为优秀工会集体光荣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这个队的工会主席关振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场工会副主席李春喜被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干部光荣称号。
1948~1984年工会组织状况表
表3—11
续表3—11
1980~1984年工会优秀集体、优秀个人情况表
表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