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会活动一、劳动竞赛
建场初期,场工会把组织职工群众参加生产劳动列为中心工作,鼓励职工树立为祖国的新农业而艰苦奋斗的事业心,提出“多吃苦、多流汗、多打粮,支援解放战争”的口号,开荒创业不要待遇要荣誉,常年组织爱国主义生产劳动竞赛运动。竞赛前,人人订立功计划、写保证书。誓师会上,职工和家属代表纷纷表决心,争当劳动模范。每月工会小组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总结思想和工作情况,坚持表扬和批评。1949年春开始,全场以三中队为目标,开展学耿德、赶耿德、超耿德的竞赛,中队与中队、班组与班组、机车与机车,互比、互学、互帮活动形成热潮。作业科长陈世富1949年春,挥毫写下了《忆秦娥·垦荒》这首词,对第一代垦荒者的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作了生动的描述。
1950年后,通过工会同行政的集体合同、行业间的联系合同、上下级间的保证合同、师徒间的尊师爱徒合同等各种形式的合同制,把爱国丰产竞赛推向新高潮,胜利完成年度7 000公顷的开荒任务,涌现出58名场劳模。耿德1950年10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劳模大会。1951年爱国丰产竞赛深入发展,各单位订立爱国公约,积极推行“三包四定”专责制,涌现出57名劳动模范。1952年响应毛主席的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开展“三功一模” (每年春、夏、秋三季评功、年底评模)生产竞赛运动和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并上书毛主席,表示坚决完成国家给予的生产任务,同时向各国营农场提出挑战。在春播、夏锄中有100多人立功,根据“三功一模”条件,年底评出31名模范,在建场5周年大会上表彰了杨寿东等8名建场劳模和一些技术革新能手。 1953年后,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改善经营管理,1955年获得了农业大丰收。
1958年后,政工部门抓劳动竞赛。主要形式是单位领导或代表在生产动员大会上“比武打擂”,并通过“卫星日”、“突击周”、“生产运动会”形式实施。“生产运动会”就是把选出的生产能手,集中一个场地或一块地号进行比赛,评定名次。同时开展“对口”竞赛活动:分场之间、生产队之间、班组之间都开展竞赛。赵光和二龙山农场1958年后一直是对口竞赛的单位。定时评比,开展迎送红旗活动,优胜者骑骏马、戴红花,声势浩大。农垦局期间,局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工会负责日常评比,在种、管、收3个季节,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机车联赛。在黑板报或墙报上用插红旗等形式记载竞赛成绩,加快了生产进度,提高了作业质量,激发了职工生产劳动积极性。
七团时期,批判劳动竞赛是“唯生产力论”、“物质刺激”之后,代之以“大学解放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评比活动。频繁举办学习班讲用会“传经送宝”,对选出的积极分子授予队前嘉奖或通报表扬。张玉华、冯继芳、王学文等少数知识青年都是当时涌出来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生产和工作中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1979年以后,农场各级都成立劳动竞赛组织,制定更加完善的竞赛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围绕改革,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开展优质、高效、低耗、安全、革新挖潜、增产节约为内容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生产劳动竞赛活动。在职工中广泛开展质量能手、节约能手、革新能手等“三手”活动和优质服务员、优质炊事员、优质医护员等“最佳”活动。通过颁发流动红旗、送喜报、戴红花、照光荣像、上光荣榜、发纪念品等形式进行表彰。对有特殊贡献者,予以记功、通令嘉奖或浮动一级工资形式表彰。农场每年都召开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为职工群众学先进树立了榜样。
1977~1984年先进集体情况表
表3—13
1977~1984年先模情况表
表3—14
二、民主管理
农场工会组织成立后,代表职工群众直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主要形式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场管理委员会,对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经过讨论、决议,付诸实施。建场初期场管理委员会、劳动竞赛委员会、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检查委员会、经济分析委员会、增产节约委员会都有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参加,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合同制”、“三包四定”等,在执行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体现了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
1958年后,工会参加民主管理少了,群众运动代替了民主管理。1963年后,农垦局按照《黑龙江省国营农(牧)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坚持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按时召开工会代表会、职工积极分子代表会和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建立和完善各项责任制度。七团期间,实行首长负责制,取消工会,连队成立兵团战士委员会。
1980年,农场为恢复职工代表会议制度作了一系列筹备工作。1981年3月,召开恢复农场后的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以后每年都作为例会召开。职工代表会是职工群众参与农场管理和监督行政的权力机构,在闭会期间,由工会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通过代表会选出的提案监督检查委员会,督促行政认真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按规定分场每年召开的职工代表会2~3次,生产队召开的职工大会3~4次。
1983年3月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以后,把民主评议干部、自上而下民主监督和考核干部纳入工会工作日程。场级后备干部,首先是在各级干部中民意测验后产生;分场级和生产队级行政后备干部,由同级工会主持评议和民意测验后产生;有的基层单位班组长直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工会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提高民主管理企业的意识。如召开现职人员、各专业人员座谈会,召开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座谈会,妇女节召开妇女座谈会,青年节召开青年座谈会,教师节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利用各种不同形式座谈会不断疏通企业民主管理渠道,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对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每年都进行轮训,学习工会的基本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增强民主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开展政策、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企业职工的政策水平和法律观念。
三、生活福利
农场初建时,职工病假不扣工资并给病号饭待遇,理发费行政开支,合作社供应日常生活必需品。
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农场立即成立劳动保险委员会,职工因疾病、负伤、残废、死亡、养老、生育等各项劳动保险待遇均按条例规定标准执行。1978年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农场劳动人事部门按照规定负责经办各项待遇,劳保费由财务部门掌握使用。根据国务院和全国总工会通知精神,农场工会1981年重新建立劳动保险委员会组织,制定工作细则,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进行劳动保险登记,开展病伤职工慰问,做好因工死亡遗属救济和管理,协助行政作好劳保开支和业余疗养及“双退” (离、退休)职工生活管理、劳动鉴定等工作。
职工疗养始自1952年。贡献较大的职工和场以上劳模,每年由工会组织疗养,每期1~2人,时间以1个月为限,同年,场内办起了场部疗养所,每期20天,每期14人。农垦局时期,疗养点多起来,同千山、太阳岛、龙王庙等疗养院都建立了关系。1965年,局中学亢树林老师因工负伤到哈尔滨太阳岛工人疗养院疗养,老教师李光时去千山疗养院疗养。这个时期,每一疗程两三个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断。工会组织恢复后,1980年场工会设专人负责职工疗养工作,疗养点有千山、龙王庙、兴城、五大连池,哈尔滨太阳岛、齐齐哈尔以及太湖、北戴河等疗养院。工会派专人护送疗养职工,对个别困难者适当补助,对疗养员集中的地方工会还定时组织慰问。80年代后,疗养人数比过去大幅度增加,1980年到1984年去外地疗养共327人次。
1980~1984年职工外地疗养情况表
表3—15
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按1957年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的通知》精神,经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或治疗、疗养,或改做其他工作。
60年代起开始职工互助互济工作,基层工会普遍建立职工互助储金会,以解决职工的临时经济困难。,每年工会还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福利基金,用于职工困难补助、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不断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福利基金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3.5%提取,其中用于医药卫生6.5%、困难救济2.5%、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经费1.5%、其他福利1%。1980年以来,每年都提取100多万元基金,单用于职工困难补助就有三四万元。
1979~1984年劳保福利费用支出情况表
表3-16 单位:千元
正式职工都享受退离休和医疗费待遇,因工伤亡按规定发抚恤金,职工及其家属死亡都享有丧葬费。1978年以来,退下来的职工干部有1000多人,每月除劳保工资外还享受公费医疗。重大节日工会都组织慰问,特殊困难者还给予生活补助。根据“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从优”的规定,80年代以来,对老干部易地安置、修建老干部住房、组织旅游和参观学习等,工作扎实效果好。1983年北安农管局在赵光召开工会工作现场会,1984北安农管局推广了赵光农场一年为职工办10件好事的经验。
工会还注意经常抓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1984年农场各级工会都建立健全了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毕文杰任主任、李春喜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全场基层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62个,委员472人。按照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劳保条例经常向职工进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召开现场会,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群防群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农场工会各级组织对杜绝伤亡事故、保证职工安全健康、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了监督作用。
四、宣传教育
1949年工会成立后,根据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筹备会议精神,把“联结党和群众的纽带作用,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共产主义学校作用,职工利益代表作用”这四大作用作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重要内容来抓,对全场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工人阶级优良传统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的认识,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进行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在北大荒安家立业的教育。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对职工更集中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反对美帝国主义单独对日媾和,揭露美帝侵华暴行,使农场广大青年职工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和出战勤,积极投入爱国丰产劳动竞赛。除此,在每年的“五·一”、“五· 四”、“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工会分别召开庆祝会、纪念会、报告会,举行各种形式文艺活动。
50年代中期以来,除了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参加生产劳动竞赛运动外,还配合农场组织各种形式报告会。1954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参谋长来农场探亲,为农场职工作了停战后朝鲜形势的报告;1963年,农垦部副部长肖克来场视察工作,向干部职工作了形势任务的报告;在学雷锋活动中,邀请董存瑞战友郅顺义作事迹报告。三年困难时期,教育职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在“双革”运动中作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停止活动。1979年工会组织恢复以后,配合有关部门为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农场实际进行党和国家现行政策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创文明单位,争做文明职工的教育;在场规场纪教育和法制教育中,贯彻执行“职工守则”、“场规民约”,争做“遵纪守法模范”和“五好家庭”的教育;在振兴中华的读书活动中,通过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形式,进行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涌现了不少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
各级工会经常组织职工的文艺、体育活动,文体代表队和友邻单位联欢、比赛,常年坚持职工的业余文化和技术教育。
五、财务工作
早在60年代,农场各级工会就建立了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赵光农垦局时期工会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局工会设会计室负责日常业务工作,各农场工会也有财权。1980年场工会成立了恢复组织后的第一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会主席韩瑞华任主任委员。1984年第二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工会主席毕文杰担任。工会设财务委员会,由工会副主席李春喜任主任委员。
1979年以来,工会经费来源包括:会员会费、行政拨缴工会经费、上级补助和其他等项。年经费收入达十四五万元。支出包括:会员活动、业余教育、宣传、文体、建设费、行政费和上解经费等项,年支出十几万元。其中年上解经费,1984年前不足40%,个别年份不足30%,多数年份经费都有结余。农场各级工会都建立财务工作制度,按计划开支。大的支出项目厉行审批手续,严格检查制度。每期工会财务工作都在工会代表会上向大会作报告,接受大会审查,征求代表们的意见,使工会经费管理基本做到了遵章开支合理利用,起到了为职工群众服务,为工会建设服务的作用。
1979~1984年工会经费收支情况表
表3-17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