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共青团组织第一节 组织概况1948年春,青年工作由党支部委员王福生负责,后来冷百仁任团支部书记负责秘密筹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49年6月正式建团,耿德这位早年民主青年同盟盟员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当时全场只有12名团员。建团后,有35名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先后加入青年团组织,年底团员数达47人。1950年,又有北京、上海、南京、无锡等城市青年学生来到北大荒,充实垦荒队伍,青年团组织得到发展壮大,全场8个团小组,团员61人。1951年4个团支部、15个团小组,团员总数达132人,成立了总支部。1952年团员总数达233人,总支委员会下属 9个团支部、26个团小组。
农场党委成立后,青年团委员会也随之诞生,姜永生任团委副书记。全场共有13个团支部,230名团员。1957年5月,根据中央精神团组织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1959年,大批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来垦区参加农场生产建设,团员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1962年,农垦局团委下设9个团总支。1963年,各农场相继成立基层团委,局直成立3个总支,全局79个支部,团员达734人。各级团委都配专职团委书记负责团的工作。1964年局团委下设8个农场团委和 1个局直团委,全局70个团支部,1 300多名团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共青团组织停止活动。1969年七团组建后,团的工作由组织股代管。1971年,共青团工作正式纳入日程,召开团代会成立团的工作委员会,选举李旭华为书记、郑德林为副书记的14人委员会。1973年 5月,又召开团代会改选工作委员会,选举赵秉公为书记、郑绍先和陈世萍为副书记的17人委员会。1974年开始,正式成立团委会,到1982年共召开4次团代会,每次都选举产生新的团委会。
1984年,全场共有8个基层团委、3个直属团总支、91个团支部,1 800多名团员。当年发展380名团员,荣离超龄团员230名,青年6 000多名。团干部除场团委外,基本上都是兼职。
1976~1984年共青团组织情况表
表3—19
1955年前农场团组织隶属通北县团委领导;1956~1966年隶属北安县(市)团委领导;七团组建后,1971年起团组织隶属“兵团”一师团委领导。恢复农场体制以来,一直隶属北安农管局团委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