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民兵

第二节 民兵


一、管 理
  农场自成立武装机构以来,始终坚持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原则,贯彻“以劳为主,劳武结合”的方针。民兵组织每年都进行一次整顿,按照便于领导、便于活动、便于执行任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在春季进行整组。内容是:思想政治、时事形势教育;总结民兵工作;超龄体弱民兵出队,新生力量编入组织;整顿编制,补选干部;清点武器装备和建立健全制度等。民兵管理和建设逐步正规化。
  “文化大革命”前,民兵武器装备不多,由武装部集中装箱保管。1969年组建七团后,一师根据七团民兵编组情况,重新配发武器装备,民兵装备实力有所增强。1978年各武装民兵连的武器都设专库、专柜,专人保管,并制定了武器管理制度。1979年,根据黑龙江省军区和省农场总局武装部关于民兵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和解决好武器装备集中统一保管的指示精神,场武装部修建了36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弹药库房,设军械保管员1人、警卫2人。并按上级“五有四无” (有库、有柜、有制度、有军械员、有简易维修工具,无锈蚀、无损坏、无霉烂、无变质)的要求,使武器经常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同时在民兵中普遍开展“四会” (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活动,并建立登记、使用、擦试、保管、检查、交接和预防事故等制度。在1980年北安农管局在赵光农场召开的武器管理现场会上,受到表扬。同年黑龙江省军区在哈尔滨召开表彰大会,副场长韩瑞华代表农场出席会议,荣获“民兵武器保管十一年无事故”的锦旗。
  根据民兵正规化建设需要,1983年秋在四分场十队首次修建民兵军事训练基地,设有射击场、训练场和战术场,占地5万平方米。从此,民兵训练有了专用基地。
  80年代以来,场武装部人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有关民兵工作的文件、计划总结、制度建设、组织名册等各类资料整理后归档,设专柜保管。并且设立作战室,内有军用地图、民兵编制等图表。1981年以来,连续4年被北安农管局评为先进武装部。
  二、组  织
  195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的指示,赵光地区办事处所属农场各生产队都组建了民兵连。1959年成立赵光农场民兵团,辖9个营、41个连、107个排,民兵2182人,兼职民兵干部352人。
  1962年以后,根据民兵工作“三落实”精神,依照民兵工作条例规定;凡年满16-45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6~35岁的女性公民,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本人自愿,都可加入民兵组织,复转退伍军人年龄可适当延长;凡年满16~30岁男性公民和年满16~25岁女性公民,适合执行参战任务的编为基干民兵。依此条件全局组建一个民兵师。1965年,装甲民兵师下辖通北、黎明、东方红、红星、晨光、共青团、建设、涌泉和双丰9个农场装甲民兵团,局直中心机械修配厂、赵光机校两个独立民兵营,良种场、面粉加工厂、工程队、制砖厂、制材厂、汽车队、商店、职工医院、中小学和电业所等专业民兵独立连和独立排。民兵总数达6 530余人,其中基干民兵3 480人。武装基干民兵的组成:一是由每个民兵团抽素质较高的民兵各编一个连,3个连为一个营,即通北、黎明、东方红农场的3个连为第一营;建设、涌泉、双丰农场的3个连为第二营;红星、晨光、共青团农场的3个连为第三营。二是由局直中心机械修配厂、面粉加工厂和良种场的武装基干民兵排,编为一个连,作为值班分队。为适应执行紧急任务、配合部队作战和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均配有旧杂武器。武装基干民兵直接隶属师长和政治委员、指挥。局机关部委科室,分别编为装甲民兵师的司、政、后指挥机关。经黑河军分区任命,韩有为装甲民兵师师长、万敬浩为政治委员、齐光为副师长、孙长双为副政治委员。各场装甲民兵团团长、政委也由上级任命。
  1969年组建七团,团部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3大机关,下属一营(通北农场)、二营(黎明农场)、三营(东方红农场)、四营(涌泉农场)、五营(建设农场)、六营(双丰农场)、七营(红星农场)、八营(共青团农场)、九营(晨光农场)、十营 (局直属单位),基层企事业单位均编为连或排。凡年龄、政治、历史、身体等条件符合要求的均编为兵团战士。全团兵团战士6 500人,其中武装值班分队4个连,战士600多人。1970年9月以后,经改编后的七团下设4个营、44个连、2个独立排和1个卫生队。改编后的七团兵团战士明显减少。
  1977年1月恢复农场体制,全场经过整组成立民兵团,下设4个普通民兵营、1个武装基干民兵营,配有加农炮、榴弹炮和“三七”高炮等轻重武器720件。1978年又组编一个黑河炮兵团,下设加农炮、榴弹炮、“一二二”加榴弹等3个营, 1个炮兵指挥排,同时组编团的司、政、后机关。1984年民兵团编有4个普通民兵营、1个武装基干营、30个普通民兵连,民兵1 823人。其中武装基于民兵800人,女民兵80人,武器装备720件。
           1965年赵光农垦局装甲民兵师编制系统表
  表3—22



             1984年赵光农场民兵团编制系统表
  表3—23



               1984年兵员实力情况表
  表3—24



  三、训 练
  50年代末,民兵组织成立后,积极组织民兵学习和贯彻民兵“三大任务”和“十项守则”,大力开展“劳动好、工作学习好、国防观念好、体育卫生好、爱护武器好”的“五好”竞赛,进行爱武器装备、增产节约、不浪费子弹、不无故鸣枪的教育,贯彻解放军“三八作风”,树立和发扬“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的共产主义风格,学理论、学文化科学知识,争做又红又专的民兵战士,涌现出不少民兵工作积极分子。根据县武装部年初下达的训练计划,结合农场实际制定训练实施方案,有领导、有组织地利用冬闲、春播到夏锄的空隙时间,集中力量抓好民兵的军事训练。训练的主要课目是:政治教育、军事技术、单兵战术和班连进攻与防御。
  1963年9月,抽调全局各农场的年轻骨干民兵(拖拉机手)120人,举办一次劳武结合的训练班,编4个排,其中1个女民兵排。训练内容是农场的机务技术与军事技术。训练时间为6个月,劳武各占50%。在考核中,夜间紧急集合、急行军、防空演习、战术表演和3次的一、二练习实弹射击,均取得好成绩。直到 1966年,每年春冬两季都举办训练班,每次训练时间20~30天,受训民兵达1 200余人次。
  1968年以来,每年以连队为单位进行军事训练。1971年团部成立教导队,年年为连队培训军训教员,最多年份达100多人。1972年沈阳军区在大连靶场组织有野战部队参加的对空射击比赛,七团“三七”高炮连,荣获总分第一名。1978年沈阳军区在白城子靶场组织东北三省民兵对空射击考核,赵光农场参加的“三七”高炮排,其中女民兵班,成绩名列第七。同年农场被评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出席了沈阳军区召开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荣获光荣枪1支、步兵教具箱1个。1984年的民兵正规化建设中,在新建军事训练基地组织的60人骨干民兵训练,考核时各项技术均有明显提高。
  四、其他活动
  民兵在搞好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参加一些如拉练、战备执勤、抢险救灾、护秋保收、打击刑事犯罪、治安保卫及文艺演出等活动。
  1964年春,赵光农垦局抽调24名武装基干民兵,由建设农场武装助理员李宝祥、共青团农场武装助理员吴显志带队,参加了黑河军分区组织的武装搜山拉练。北从黑河起,南至通北林业局南北河地区的小兴安岭西麓一带,历时一个多月。1969年战备紧张之时,全团民兵参加加挖堑壕、修防空洞、昼夜武装值班,曾一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1972年六井子至李家车站区段的铁路被洪水冲毁,团作训股奉命组织民兵130人,冒着急风暴雨连续奋战24个小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80年以来经常出动民兵配合公安部门进行治安巡逻,仅1983年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斗争的第一个战役中就出动民兵300多人次。1964年,赵光农垦局装甲民兵师文艺代表队参加黑河军分区北安片民兵文艺会演大会,演出了枪杆诗《女民兵》和其他反映民兵生活的曲艺、舞蹈等17个节目,除获荣誉奖外,还有14个节目获创作奖和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