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教育行政

第四编 文化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行政


1957年前,场长直接抓教育,具体工作事宜由总务科、场长办公室负责办理。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成立文卫科,先后有副科长徐维祯、科长周海、副科长陈安任职负责。1961年,撤销文卫科,只设教育助理,受场长办公室和宣传部双重领导。1962年,农垦局国光乡人委设文卫助理兼管中小学,工会设教育干事抓职工成人教育。1969年,组建七团后宣传股兼管学校教育。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设文教组后改称文教科,主管教育兼管广播站工作。副科长陈安、伏国银、李万春。同时,分场开始设教育干事统管全分场的中小学教育。 1979年,工会组织恢复后,工会设职教干事,又开始抓职工成人教育。1982年,文教科改称教育科,负责中小学教育,同时成立职教办公室负责职工成人教育。教育科副科长刘本田,职教办公室主任李万春。1983年秋,职教并入教育科,设专人抓职工成人教育。同时,成立教育总支,统管场直4所中小学的党务、思想政治工作和群团组织工作。1984年下半年,李任安接任教育科长兼任总支书记职务。
  “文化大革命”前,农场负责党政领导,业务隶属通北县、北安县政府教育机关领导。组建七团以来,教育自成系统,隶属“兵团”一师宣传科。恢复农场体制后,隶属北安农管局教育处。在农场内部,学校教育的领导关系,一直是统一管理,场、分场、生产队分级办学。1984年末,农场党委批示从1985年起,全场学校的人事、财务、党务和群团工作,均由教育科和教育总支统管,由原来的块块领导变成条条领导。同时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1958年前,农场子弟小学规模不大,全场高小学生集中在场部学校就学,各分场初级小学学生人数不多。1966年秋,较大生产队开始办一贯制小学,多为复式班。1978年后,在学制改革新形势下,调整了学校网点布局。1979年统计,全场中小学36所,其中:小学32所、初中3所、高中1所,在校生8 409人,教职工714人。1980年,农场成立职业高中,当年招生300多人。1984年,全场41所中小学(包括职业高中),在校学生8 749人,教职工738人;其中教师53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2.6%。同1979年前比,教师队伍人数比重下降,管理人员和勤杂人员比重上升。小学在校生数虽有减少,但仍处在高峰期。
             1977~1984年全场学校基本情况表
  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