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初建农场时,职工家庭采取请保姆看孩子操持家务的办法,解除家务负担。1953年为使妇女一心无挂地参加农场各项建设事业,保障职工生产、工作和减轻家务负担,场部首先成立托儿所。以后数年托儿事业在不断发展。1958年,“大跃进”中托儿所遍布全场,人托儿童较多。60年代,托幼事业没有大发展,托幼教育要求不高,保育员大多数是年老体弱、文化较低的女职工,很少懂幼儿教育知识。工作以不摔、不碰、不出事故为主,有时也教唱儿歌。生产队只在农忙季节组织临时托儿所,条件不好,谈不上幼儿教育。
七团组建后的1972年,团营连三级均成立托儿所,设点多、编制大,教育不正规。1976年,托幼工作开始走上正规,调整场直托儿所的领导班子,委派蒲连英为所长、王兰珍为书记,新建园所,1977年迁入新址。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分大、中、小3种类型班,分班教学。各分场也都建起相类似的托儿所。1978年,场部托儿所入托160多人,分大、中、小3个班,添置了部分玩具和教具。大班学生进行歌谣、歌曲、跳舞、识字的教学,并进行文明礼貌常识教育;小班主要是保育。
1979年,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后,省、局各级文件都对托幼工作提出要求,农场立即对全场托幼人员进行调整,托儿所的大班基本上都配备有文化的青年当保教员。又针对多数保教员幼儿教育知识缺乏,没有进过专门学校学习的情况,从1980年开始,农场妇联每年都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每次约 40人,计120多人次。主要学习幼儿心理学、语言、计算、美术、音乐、体育、游戏、常识等幼儿基础知识。同时,还派出20多人参加管局、地区组织的训练班学习,选派一定数量的幼儿教师去哈尔滨、齐齐哈尔幼师学校代培。在场内,定期组织学习幼儿教学大纲和教材,坚持语言、计算、美工、音乐、体育、常识等6科教学。实行课前备课制度,定期开展全场性的幼儿教育的观摩教学活动,使幼儿的启蒙教育既生动又活泼。为加强幼儿教学的直观性,场直幼儿园于1984年添置了一定数量的设备和玩具,同时发动保教人员自制教具200余件,在管局幼儿园自制教具展览中受到好评。骆桂芬制作的“鲤鱼跳龙门”等两件评为一等奖、许淑芬制作的“飞鹏展翅”等两件评为二等奖、姜玉芝制作的写字台等3件评为三等奖。
1984年统计,全场有托幼园所4处,保教人员52人,托幼儿童几百人。场直幼儿园大班教学采用省统编教材,实行正规教学管理。除大、中、小班外,还有两个学前班。学前儿童人小学前,会认100以内的数,会作20以内加减法或连加连减法,能识简单的几何图形,能识会写100多个汉字,认识汉语拼音声母。
1980年开始,场部托儿所在所长蒲连英、蔺淑琴,副所长许亚琴的领导下,办起了食堂,保证儿童在托儿所就餐。调来1名医生,负责儿童保健。1984年后,场直托儿所改称幼儿园,隶属教育科领导,使学前教育同小学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场儿少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暑儿少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根据需要调整幼儿园的党支部和工会组织,朱宝珍任书记兼所长。幼师岗位责任制、儿童保健制、食堂责任制等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幼儿园定期组织幼儿活动,参加中小学运动会并组织学前儿童表演。六一儿童节组织文艺节目登台演出。天真活泼、朴实稚气的表演,吸引着广大观众,留下令人难忘的记忆。场直幼儿园多次被评为管局级先进园所和红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