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


1950年前,农场职工子女到邻近的赵光区农村学校就学。1951年春,场长周光亚责成总务科负责,由教师王美筠具体进行筹建农场小学工作。校址定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农场俱乐部南侧的两间草房(现已拆除)内,经过改建,于4月10日开学。有一、二年级学生12人,进行复式教学。以后学生日益增多,校址多次变迁。1957年后,这所子弟小学由场文化校领导李光时兼管。1957年秋始有高小,1958年在办事处子弟小学的基础上开办了初中班,同小学部一个领导班子,校长徐杰、主任刘海胜。各农场也开始办小学。1960年前,全场所有的高小生都集中到场部就学。1960年秋后,各分场全部建立学校,设有高小班,生产队也陆续办起初级小学。1958、1960年两次场社合一,地方农村学校并入农场,仅场直就有两所完全小学(农场小学称第二小学)。中学搬到原公社学校院内单独设校。
  1959年,场第一届高小毕业生全部过渡到初中。1962年场子弟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65名中有6名考入北安一中,占9.2%;有12名考入其他中等专业学校,占18.4%。1963年局直属中学和小学各自建立党支部,中学书记姜永生、小学书记刘杰。
  1965年秋,根据省厅指示,当时的农垦局中学改办耕读中学,同时招收高中班学生,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66年秋在学制改革形势推动下,为使学生就近入学,凡离农场较远的、职工较多的生产队都成立了五年一贯制小学。全局小学由4所增加到12所。1969年,在贯彻“五七指示”中,全团35个连队都成立七年一贯制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为适应七年一贯制学校毕业生学习的需要, 1972年在团部和营部先后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1975年,团直小学为方便一、二年级学生就近上学,在团部北岗建立了分校。这期间,先后在团中学办起报务、司号、农机、农学及师资班,也曾办过兽医班。因网点多且分散;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难保证,而陆续停办。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78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和学校网点布局,开始撤销一贯制学校,学制由原来的九年制改为十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或十二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79年秋,场直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分离出去,在原进修校建立场直初中,刘杰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0年开办职业高中,单独设校。1981年,进一步紧缩学校网点布局,生产队取消初中班,分场集中办初中;分场学校取消高中班,农场集中办高中。同时,场部高中同职业高中合并,1982年又分开单独办学。
  农场办学34年来,中小学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小学由 1所发展到34所,242个班,在校学生5 416人;中学从无到有,发展到6所,61个班,在校学生2 793人。中小学教职工659人。全场学校建筑面积88 400平方米,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初高中都设理化实验室。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2%,初中升学率80%。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共有214人,其中升入大专院校60人。升学率为8.5%。农场自办学以来,共培养小学毕业生9 324人、初中生5 280人、高中生2 625人。在升入全国重点大学的12名学生中,1982年场高中学生任英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久被选送到美国留学;王力明考入东北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选进出国进修班学习。1979年,王柏岩考入兰洲铁道学院,后又攻读研究生。1980年,范涛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考上研究生的还有任喜、马长林、纪应龙、商玉强等。
  “文化大革命”前,中小学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建立校务委员会,党、政、工青和少先队组织健全,高、初中设有学生会组织,一切组织活动正常。依照省发布的《全日制中小学工作计划》,制订各种工作计划,学年或学期结束后进行工作总结。学校大的活动用校历规定下来,不随意停课或放假,按计划完成法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早期使用省编教材,“文化大革命”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各学科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50、60年代推行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课堂“五大环节”教学法,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严格考核制度,坚持课堂提问和小考、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毕业一律实行大考,坚持严格的升留级制度。早年记录学生学业成绩实行五级分制,“文化大革命”后又恢复中国传统式的百分记分法。每年学校举办几次形势教育,邀请领导作报告;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三热爱”教育,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校内常年坚持学习、纪律、卫生“三好”活动评比;农忙季节,领导和教师带领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夏锄、麦收、豆收劳动,校内种校田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各中小学至少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平时上好体育课,课外经常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竞赛活动及《劳卫制》锻炼。重大节日,学校常常举办文艺会演或晚会。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教育战线首当其冲,所有的中学和大部分小学学生组织红卫兵成立造反团,进行“造反夺权”停课闹革命。学校成了重灾区。中学党支部书记姜永生和教师张静华、小学校长刘杰、一分场小学教导主任吴彤、三分场小学副校长关惠芝先后被批斗。教育战线有60多人受到触动、批判、斗争、下放劳动改造,连家属子女也遭到株连。1968年复课闹革命,工宣队进校对师生进行军训和再教育。同时“清理阶级队伍”、批判“师道尊严”和“白专道路”。反对“五分加绵羊”,鼓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贯彻“五七指示”,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推广“朝阳经验”,开门办学,实行开卷考试。在“白卷英雄”的欺骗下,在“知识越多越反动”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在那些“反回潮闹而优则仕”的日子里,继续“造反”,无政府主义更加泛滥,中小学教育秩序和规章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工宣队相继撤离学校,重整教师队伍,进行体制改革,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前途教育,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五讲四美”活动,贯彻学生守则,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作用,工作步步走上正轨。教育科研工作也揭开新的一页。中小学校普遍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并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教育科成立了教研室,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1979年,在场直小学推广黑山“集中识字”经验试点;1980年,在全场学校进行常青写作教学“分格训练”的试验,进行“六因素”单元教学法试验。此外,各学校还采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1981年,省农场总局拨给农场高中1台8.75毫米微型电视机,在校内配合教学定时组织公演科教片。同年,北安农管局在该校召开电化教学现场会,自制的“腾飞”、“崛起”两台幻灯机参加展出,受到好评。会后,管局奖给1台“135”三镜头幻灯机。
  根据农总党字(82)20号文件精神,从1982年11月末到1983年3月中旬,对全场中小学进行全面整顿。通过调整学校领导班子,整顿教师队伍,规划学校网点,改革管理制度,教育工作出现新起色。据近3年统计:全场有先进学校14所,其中省农场总局和中央农牧渔业部授予的先进学校各1所;先进班级53个,各级先进教职工119人、三好学生187人,其中出席管理局先进个人30人、总局 6人,评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积极分子261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大学、中专输送的新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北安农管局所属各农场之首。
               1978~1984年升学情况表
  表4—2